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史9个重点答案二

中国近现代史9个重点答案二

1.你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重要矛盾、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是怎样认识和理解的?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

在两种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史两对主要矛盾相互交织和交替的结果。

近代以来伟大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主要矛盾及其激化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解放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2.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它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历史教训?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而前者是更根本的原因,正是因为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现状长期得不到改变。

第一,清朝后期,封建政治集团闭关自锁、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清朝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腐败已成不可挽回之势。

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社会开始了屈辱史-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落后。

战争爆发后,腐朽的清政府,一味妥协“主和”,终于导致战争的节节失利。

腐朽的统治阶级甚至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庆典,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虽然也有部分开明官员“主战”,也有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但主要都是为了自身的封建统治。

所以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有效地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面对列强的侵略,“主和派”的投降卖国,输了割地赔款,赢了还是割地赔款签约,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傀儡。

第二,军事、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落后,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的资本主义。

由于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并率先实行工业革命,实力雄厚,武器先进。

应着政治的腐败是经济的落后,中国几千年一直以封建自然经济为主导,小农经济有它根深蒂固的局限性:自私、狭隘、保守、落后。

它不能为反抗列强侵略提供合格的经济基础。

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以及反抗侵略者的军事科学技术和战略战术思想的滞后。

其实,经济技术的落后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并不意味着经济技术落后的中国就不应当进行反侵略战争或在战争中一定打败仗。

因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

决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

而当时中国,不仅武器装备等很落后,而且反动统治阶级实行错误的方针和政策,并压制人民群众的动员。

这样,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一再遭受失败,才成为不可避免的。

所以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第一,在中国近代,要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必须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第二,落后必然挨打,妥协必败,这是万古不覆的真理。

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华民族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的政治制度。

只有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才能进行现代化建设,才能使国家真已强大起来。

中国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只有经过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才是中国真正的出路。

认为“向西方学习”是中国“唯一的出路”的观点是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

3.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近代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近代文明在中国的发展是西方列强带来的吗?在某种程度上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对中国的小农经济产生冲击,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但是从根本上说是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

众所周知,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民族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阶级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

而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因此,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又是最主要的矛盾。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控制、操纵中国,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主要表现在:政治上践踏中国主权:割占土地;强行租借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强迫开放通商口岸;控制海关、司法、航海、外交主权等等。

经济上操纵中国经济命脉:垄断航运、工矿企业、铁路等行业;通过银行实施金融控制;以大量政治性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和各个方面;利用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无法与其竞争,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文化上:通过办医院、学校、报纸和吸引留学生等手段实施文化侵略,灌输殖民主义思想。

此外,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战争侵略和掠夺,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物质损失和精神伤害。

帝国主义列强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总之,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是阻碍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首要力量。

当然,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入,对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起了很大的解体作用,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

但这与西方殖民主义叫嚣的“侵华有功论”截然不同。

但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中国的仁人志士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

4.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和革命派(孙中山)在“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路径选择方面有何不同?资产阶级维新派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试图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壳来宣传西学,以日本为楷模,走改良的道路;革命派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有较全面的认识,主张以美国的民主政治为楷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5.为什么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其中,猪倌方面的原因是最主要的,体现在: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领导辛亥革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十分软弱的阶级。

所以,尽管其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但在革命斗争中,却时常表现出明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提出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②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敢不敢放手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特别是发动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是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之一。

武昌起义前,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和组织群众的工作,只限于会党和新军这个狭小的范围,而没有深入到广大农民、手工业者中去;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日益高涨,面对农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资产阶级革命派此时却站到了农民的对立面,他们解散农民武装,制止农民斗争。

因此,他们在反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斗争中,得不到农民群众的支持,使自己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革命失败也就是必然的了。

③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辛亥革命缺乏一个组织严密、坚强有力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作为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同盟会未能胜任其历史使命。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6. 新三民主义对国民党“一大”宣言进行了怎样的新发展,它为什么会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承认共产党员、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

在孙中山主持下,大会通过了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起草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这个宣言,总结了过去革命斗争的经验,批评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立宪派、联省自治派、和平会议派以及商人政府派等各种错误的、反动的主张;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规定了民主革命的基本纲领以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为目标。

从而把旧“三民主义”重新解释为革命的新“三民主义”。

为了使国民党员普遍地了解新的革命理论,并向全国人民进行宣传,大会期间,孙中山开始系统地讲解“三民主义”。

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这是孙中山的一个伟大历史功绩,也是他适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伟大革命精神的表现。

在历经革命失败的痛苦之后,孙中山终于找到了拯救中国的道路。

他认识到,革命要成功,就必须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唤起民众、扶助农工;必须联合世界上一切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必须打倒帝国主义,铲除封建军阀的统治。

(2)这个新三民主义的纲领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7.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我们在新时期应如何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正是具备了上述新的历史特点能,它也就成就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需要广泛深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使爱国主义教育成为社会的主旋律。

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

要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基础性工程。

而爱国主义教育重点是广大青少年。

而现在在校学习的学生再经过十年八年即将走上社会,他们是新世纪的主角,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将由他们去绘制,变成为现实。

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他们爱国感情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未来公民的爱国之心,立国之志和报国之举,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所以,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并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这对于培养青少年具有爱国的情感、志向和报效祖国的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提高中国民族的素质,增强全体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精神,这样才能推动全体人民奋发前进的,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