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mg/m3
参数
第五级 (重污染级 重污染级) 重污染级 浓度 分级 >40 >0.50 >0.50 >0.20 >12 >0.40 评分 5 5 5 5 5 5
降尘① 飘尘② SO2 NOx CO 总氧化剂③
注:①单位是t/(km2.月);②应用于颗粒物时,按颗粒物监测值折半;③最大的一次浓度值。 单位是 月 ; 应用于颗粒物时,按颗粒物监测值折半; 最大的一次浓度值。
2. 评价标准的选择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三)评价的指数模型
1、均值型大气质量指数 、
1 ρ SO2 ρ 飘尘 I北 = + 2 S SO2 S飘尘 1 ρ SO2 ρ 飘尘 ρ NO2 I南 = + + S SO 3 S飘尘 S NO2 2
第五章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内容简介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指数评价法) 一. 大气污染监测评价(指数评价法) (一)评价程序
1. 调查准备阶段
(1)确定评价范围 ) (2)拟定该评价范围的主要大气污染源和污染物以及发生重污 ) 染的气象条件 (3)制定大气环境监测计划,做好人员组织和器材准备 )制定大气环境监测计划,
表5-7 ORAQI与大气环境质量分级 与大气环境质量分级
分级 OQAQI 优良 <20 好 20-39 尚可 40-59 差 60-79 坏 80-100 危险 ≥100
7. 美国污染物标准指数 美国污染物标准指数(PSI)
表5-8 PSI污染物浓度分级 污染物浓度分级
污染物浓度 PSI 大气污染浓度 水平 颗粒物 (24h) µg/m3 1000 875 625 375 260 75② 0 SO2 (24h)µ g/m3 2620 2100 1600 800 365 80② 0 CO (8h) mg/m3 57.5 46.0 34.0 17.0 10.0 5.0 0 O3 (1h) µg/m3 1200 1000 800 400 160 80 0 NO2 (1h) µg/m3 3750 3000 2260 1130 ① SO2× 颗粒物 (µg/m3)2 490000 393000 261000 65000 ① 大气质量 分级 (显著 危 显著)危 显著 险性 危险性 很不健康 不健康 中等 良好
2、上海大气质量指数 、
姚志麒
ρi 1 n ρi I 上 = max × ∑ S n i =1 S i i
式中ρ 污染物的实测浓度 污染物的实测浓度; 式中 i:i污染物的实测浓度; Si:i污染物的环境质量标准; 污染物的环境质量标准; 污染物的环境质量标准 n:污染物种类数。 n:污染物种类数。
全体人群应停留在室内,关闭门窗, 病人和老年人提前死亡, 病人和老年人提前死亡,健康人出现 全体人群应停留在室内,关闭门窗, 不良症状, 尽量减少体力消耗,避免交往 不良症状,影响正常活动 尽量减少体力消耗, 健康人降低了运动耐力, 健康人降低了运动耐力,提前出现了 某些疾病,病人有明显强烈的症状 某些疾病, 心脏病和肺病患者症状显著加剧, 心脏病和肺病患者症状显著加剧,运 动耐力降低,健康人普遍出现上述症状 动耐力降低 健康人普遍出现上述症状 易感人群症状轻度加剧, 易感人群症状轻度加剧,健康人出现 刺激症状 老年人和病人应留在室内, 老年人和病人应留在室内,避免体 力消耗,一般人应避免户外活动 力消耗, 老人、 老人、心脏病患者和肺病患者停留 在室内, 在室内,减少体力活动 心脏病、 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减少体 力消耗和户外运动
表5-2 沈阳大气质量指数评价参数及标准值
参数 背景浓度 标准 明显危害浓度 SO2 0.02 0.15 2.0 NOx 0.01 0.13 1.0 飘尘 0.05 0.15 1.0 Pb 0.0001 0.0007 0.01
mg/m3
I沈 100 60 20
表5-3 沈阳大气质量指数分级
质量等级 I沈 大气污染水平 清洁 >61 清洁 轻污染 55-61 大气质量标准 中等污染 43-55 警戒标准 重污染 31-40 警报标准 极重污染 <31 紧急水平
SO2污染指数
I1 = a1S b1 = 84.0 × S 0.431 I 2 = a2 S b2 = 26.6 × C 0.576
烟雾(COH)污染指数 污染指数 烟雾 综合污染指数
1 I = ( I1 + I 2 ) = 42.0 × S 0.431 + 13.3 × C 0.576 2
式中S:SO2实测日平均浓度,10-6; 式中 : 实测日平均浓度, C:实测日平均烟雾系数,COH单位 :实测日平均烟雾系数, 单位/1000英尺 英尺(305m), , 单位 英尺 1COH≈125µg/m3TSP(美国 ; 美国); 美国 a1,a2,b1,b2 :确定指数尺度的常数。 确定指数尺度的常数。
表5-6 格林指数分级
污染物 SO2(10-6) 烟雾系数(COH单位 单位/1000英尺 英尺) 烟雾系数 单位 英尺 指数分级 希望水平 0.06 0.9 25 警戒水平 0.3 3.0 50 极限水平 1.5 10.0 100
格林大气综合污染指数适用于寒季或以燃煤为主要污染源的场 当污染综合指数小于25时 说明空气清洁而安全; 合。当污染综合指数小于 时,说明空气清洁而安全;当指数大于 50时,说明空气有潜在危险性。当指数达 、60、68时,应分别 时 说明空气有潜在危险性。当指数达50、 、 时 发出一、 三级警报,采取减轻污染的有关措施。当指数等于68 发出一、二、三级警报,采取减轻污染的有关措施。当指数等于 时,相当于煤烟型大气污染事件的水平。 相当于煤烟型大气污染事件的水平。 由于我国反映烟尘污染水平的参数一般取飘尘, 由于我国反映烟尘污染水平的参数一般取飘尘,当飘尘浓度取 每立方米毫克(mg/m3)时,烟雾系数约是它的 倍。 每立方米毫克 时 烟雾系数约是它的10倍
(2)采样、分析方法:依据监测规范。 )采样、分析方法:依据监测规范。 月代表冬、 (3)监测频率:一年分四季,以1月、4月、7月、10月代表冬、春、夏、 )监测频率:一年分四季, 月 月 月 月代表冬
秋季节。每季采样 天 一日数次,每次采20-40分钟。以一日内几次的平均值 分钟。 秋季节。每季采样7天,一日数次,每次采 分钟 代表日平均值, 天的平均值代表季日平均值。 代表日平均值,以7天的平均值代表季日平均值。 天的平均值代表季日平均值
4. 成果应用阶段
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以及防止大气环境进 根据评价结果, 一步恶化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步恶化的综合防治措施。
(二)评价因子和标准的选择
1. 评价因子的选择
降尘、飘尘、 (1)尘:降尘、飘尘、悬浮微粒 ) (2)有害气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等 )有害气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 (3)有害元素:氟、铅、汞、镉、砷等 )有害元素: (4)有机物:苯并 α]芘、总烃等 )有机物:苯并[α 芘 凡是主要大气污染物, 凡是主要大气污染物,大气例行监测浓度较高以及对生态及人 群健康已经有所影响的污染物, 群健康已经有所影响的污染物,均应选作评价因子
表5-5 分级评分法分级标准
M 大气质量等级 100-95
第一级 (理想级 理想级) 理想级
94-75
第二级 (良好级 良好级) 良好级
74-55
第三级 (安全级 安全级) 安全级
54-35
第四级 (污染级 污染级) 污染级
34以下 以下
第五级 (重污染级 重污染级) 重污染级
5、美国格林大气污染综合指数 、
表5-1 上海大气质量指数的分级
分级 I上 大气污染水平 清洁 <0.6 清洁 轻污染 0.6-1.0 大气质量标准 中污染 1.0-1.9 警戒标准 重污染 1.9-2.8 警报标准 极重污染 >2.8 紧急水平
3、沈阳大气质量指数 、
4
幂函数型指数
−0.40
ρi −5 I 沈 = 1.12 ×10 ∑ Si i =1
6. 美国橡树岭大气质量指数 美国橡树岭大气质量指数(ORAQI)
参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氧化剂、 参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氧化剂、颗粒物 计算式
ρ 5.7∑ i ORAQI = i =1 S i
5 1.37
式中ρi:i污染物 小时平均浓度; 式中 污染物24小时平均浓度; 污染物 小时平均浓度 Si:i污染物大气质量标准。 污染物大气质量标准。 污染物大气质量标准
3. 评价分析阶段
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选用适当的大气质量指数模 型计算大气质量指数。 型计算大气质量指数。运用大气环境质量指数对大气污染程度进 行描述,绘出大气质量分布图, 行描述,绘出大气质量分布图,分析大气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规 律,并根据大气污染物的生物监测和大气污染环境卫生学监测进 行大气污染分级。 行大气污染分级。指出造成本地区大气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污染 主要污染物以及重污染发生的条件, 源、主要污染物以及重污染发生的条件,研究大气污染对人群和 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环境的影响。
2. 环境监测阶段
大气污染监测应按年度分季节定区、定点、定时进行, 大气污染监测应按年度分季节定区、定点、定时进行,最好 应配合同步气象观测、 应配合同步气象观测、大气污染生物学和环境卫生学监测 (1)布点 )
①最好设置对照点; 最好设置对照点; ②点的设置考虑大气污染源的分布和地形、气象条件:在污染源密集区和 点的设置考虑大气污染源的分布和地形、气象条件: 污染源密集区的下风侧,要适当增加监测点,争取做到1-4km2内有一个监 污染源密集区的下风侧,要适当增加监测点,争取做到 测点;而在污染源稀少和评价区的边缘则可以少布一些点,争取做到4测点;而在污染源稀少和评价区的边缘则可以少布一些点,争取做到 10km2内有一个监测点; 内有一个监测点; ③布的点必须能控制住要评价的区域范围,要保持一定的数量和密度; 布的点必须能控制住要评价的区域范围,要保持一定的数量和密度; ④要有大气监测布点图。 要有大气监测布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