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了解董
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联系西汉初70 余年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和黄老之学的内容分析说明其兴衰过程
从背景含义内容作用等方面,综合分析儒学能够取代黄老之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项链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通过对董仲舒改造儒学并使其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的学习,认识思想学说应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
学情分析:本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已有初略学习到,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知识点不会陌生。
但本知识点理性较强,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有限,让其较为系统深入地理解该知识还有很大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相关传说故事和课本的图文史料、深入浅出,让学生对本课知识能有初步的认识理解。
教学过程: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兴起原因
(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统治者吸收秦亡教训,采用休养生息政策。
(2)黄老之学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要点点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汉初极端贫困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养的政策。
刘邦参加过农民战争,对农民战争的力量有着较为充分的认识,也是促使汉初重视休养生息的重要原因。
2、兴盛: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 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要点点拨黄老之学占据统治地位的时间与汉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时间
日 是
3 、流派:“黄”是指黄帝的学说; “老”是指才子的学说
4 、思想内容:
( 1)黄老之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治身(养生) ( 2)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
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 时而
动”“因时制宜” ,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要点点拨 注意对比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与汉初黄老之学的异同。
认识 汉初黄老之学是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融合其它各家学派思想而形成的思想 体系。
5 、影响:
( 1 )地位:
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 70 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 想,在社会
上居于支配地位。
( 2 )意义: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6 、政治地位的衰落
(1)原因:①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 发展的需要。
②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 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 务的新的
理论体系。
( 2)标志:汉武帝时,黄老之学被新儒学所取代。
★要点点拨 黄老之学统治地位的丧失, 主要原因在于其自身不能随形势的 发展而发
展。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 、背景:
(1)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 要。
(2)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 需要。
2 、董仲舒的新儒学:
( 1)形成(思想来源) :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 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2)内容:
① 大一统理论:援引《春秋》推崇大一统理论,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加
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 作用:为巩固大一统和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制造理论依据。
② “天人感应”学说(基础):宣扬“天人合一”、“君权神授”;提出人君必 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目的和作用:加强君权和抑制暴政
③ “三纲五常”理论:
强调君王施政以德为主, 以刑辅德, 并提出“五常之道” 为人伦道德标准; “三
纲”则为“王道之纲”
目的和作用: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3) 特点:①主张在政治、思想等方面实行“大一统” ,强调君主的权威,赋 予君权以神权的色彩。
② 在宣扬君权神授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 想,以神
权限制王权。
③ 以传统儒学为核心,兼采各家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孔孟学说。
致的。
是治国。
④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迅速
发展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君主的统治,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
政的作用,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②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迅速发展成为社会的正统思
想。
但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最后完全沦为官方统治哲学。
★要点点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
为皇权至高无上找到了依据。
董仲舒君权神授的思想,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统治的需要。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原因就在于新儒学
有利于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3、影响: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
(2)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3)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4)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5)新儒学带有神学色彩,导致两汉神学迷信思想长期泛滥;儒学独尊长期以来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
★问题探究有人认为,儒学成为封建统治思想,是汉武帝放弃“无为而治” 政策,希望有所作为的结果。
若没有汉武帝,就不会有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
课堂小结:
黄老之学的“积极无为”要求统治者适当减轻人民的负担,不过度剥削和压榨人民,这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恢复和发展经济。
这符合人民的愿望,也适合统治阶级巩固统治的需要。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力强盛,黄老之学逐渐被新儒学所取代,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观念,这有利于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和学生课业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