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微信思维》有感

读《微信思维》有感

读《微信思维》有感
读《微信思维》有感
微信,新一代的生活方式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的感受到了移动网络所带来的乐趣,而这一切所发生的时间与地点也从“坐在电脑桌前”变成了“随时随地”。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通过
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
聊天软件。

微信将短信和QQ进行了完美的融合,成为“说出来的短信”。


形式上,这种语音短信大大节省了用户的打字时间,并且具备了文
字短信无法比拟的亲切、直观的感受,它使得沟通可以在文字、语
音之间来回转换,提供了一种更加娱乐化的交流方式。

2013年7月,据说某工程队挖断了光纤,微信的全球四亿用户和自己的朋友在微
信上失联,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微信提供的已经不是简单的社
交生活,而是一种移动生活方式。

至少,它对许多人而言,它已经
取代了短信、QQ等,成为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它和许多社交工具一样,是人类为了满足沟通需要的重要方式,当一个软件与“人性”和“需求”发生联系,那它就不仅仅再是一个APP软件,会渐渐变成一
种“生态”。

在互联网与手机拍照发展起来以前,大家走亲访友最愿意做的一件事就是夸夸对方的照片,而主人也挺愿意把拍得不错的照片放在
相框里,供访客评头论足。

再后来,社交网络兴起,一张图代替了
千字博客,它让人们更容易读懂其主想要表达的情绪,读图已经成
媒体传播的主流形式。

“微信之父”张小龙说:“要一个人写一段字的
难度远远大于他发一张图片,对于一个普通用户来说,你让他一天
写一段话出来,而且这段话还得让别人看到,他还要写得好,其实
很难。

”因为文字麻烦,所以我们愿意用照片表达。

也因此,朋友圈
的核心功能是照片分享,而不是文字表达。

玩过微信“朋友圈”的人
都知道,微信很懂得“隐私分享”,它相对于微博、QQ空间更具有保密性,它符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享的过程和心理。

所以,朋友圈让我们在很好地交流同时,在强化的“熟人”圈子中有了安全感。

我身边的朋友都很痴迷微信的“摇一摇”,
它并不是通过肢体而不是用鼠标点击、甚至触屏就能完成的当下流行的网络交互方式,其实是原始人具备的本能动作。

原始人用投掷石子来引起对方的注意,而微信则用了一种虚拟的“投掷方式”让人们通过手机的摇动找到彼此,用业内人士的话说,是“它巅峰造极地迎合了人类摇工具的本能”,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说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它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无论用户在何时点开,它都能提供有意义的信息和服务。

如果微信只是简单的“打电话”和聊QQ,那它就缺少了“非你不可”的气质,无法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不断改进后的微信增加了许多插件,如QQ离线助手,邮箱助手,漂流瓶,语音助手,腾讯阅读,新闻,一直到后来的公众平台……我们看到了微信“平台化”的野心。

当微信在说自己是“一个生活方式”时,它是在说:我希望你的行为特征因为微信发生改变。

你可以不用再发短信打电话,直接用微信的语音通话功能进行沟通和人际关系的经营;不用再依赖PC收发邮件,而是随时随时打开微信里的QQ邮件助手处理信息;不必再安装其他的通讯类APP,直接用微信的通讯录管家管理联系人;你可以用微信满足生活的其他需要,比如通过微信的公众平台订航班,管理银行帐户,用它的各种功能插件看新闻,读书,用它的扫一扫获得商家的会员卡和优惠信息……这就是微信带来的生活方式。

微信的定位是通过通讯沉淀人际关系,所以它说自己“不只是一个聊天工具”,是一种“生活”。

在未来,微信从架构一个移动端的消息平台到整合插件和功能,包括各种“轻应用”型的公众帐号,让人们在微信内就可以得到需求的满足,引导着我们的思维与行动的方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