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通风与除尘复习资料工业通风与除尘复习资料1.P1大气由干燥清洁的空气、水蒸气和各种杂质组成。
干燥清洁空气是大气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氩、氖和其他一些微量气体组成。
对于人的含氧的正常需求,氧的含量不能低于18%。
利用氮气的惰性,可将其用于防灭火和防止气体及粉尘爆炸。
抢救遇难者进行人工输氧时,往往要在氧气中加入5%的二氧化碳,以满足遇难者的呼吸机能。
2.P3 根据气体类有害物质对人体危害特征分为四类:麻醉性、窒息性、刺激性、腐蚀性。
3.常见气体理化性质及对人体危害:(1)SO2 无色,有强烈硫磺味气体。
二氧化硫遇水后生成硫酸,对眼睛和呼吸器官具有腐蚀作用,引起喉咙和支气管炎,呼吸麻痹,严重的时候引起肺水肿。
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为0.0005%,嗅觉器官能感觉得刺激味;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为0.002%,有强烈刺激,引起头痛和喉痛;为0.05%,引起支气管炎和肺水肿,短时间内死亡。
(2)S H 2 无色,微甜,有强烈臭鸡蛋味,空气中硫化氢浓度为4.3%-45.5%有爆炸危险。
剧毒,有强烈刺激作用,不但引起鼻炎。
气管炎还可以阻碍生物氧化过程,使人体缺氧。
空气中浓度较低时,以腐蚀性为主,较高时引起人体迅速昏迷或死亡。
(3)氮氧化物主要指的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是一种红褐色气体,有强烈刺激味,溶于水后形成很强的硝酸,对眼睛、呼吸道粘膜和肺部组织有强烈的刺激及腐蚀作用,严重时引起肺水肿。
NO 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CO 还要大几百倍。
3.P7空气基本物理参数包括:温度、静止压力、湿度、密度与体积、黏性、比热容焓等。
绝对静压:指以真空状态绝对零压为比较基准的静压,恒为正值。
相对静压:指以当地当时同标高的大气压力为测算基准测得的压力,有正负之分。
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质量。
相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的实际含有的水蒸气量与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水蒸气含量之比。
4.P11 人体与环境的交换方式主要有对流、辐射、蒸发三种方式。
对流换热主要取决于皮肤温度和周围空气温度与速度。
辐射换热主要取决于周围固体表面温度和人体皮肤表面温度,而与周围的空气温度无关。
蒸发散热主要取决于空气的流速和相对湿度。
高压作业,可引起耳塞感、耳鸣、头晕等,甚至造成鼓膜破裂。
低压作业主要是高原病,由缺氧引起。
作业场所空气流速一般不低于0.2m/s5.P12 粉尘指因机械过程和物理化学过程而产生的、粒径一般在1mm以下的微细固体颗粒。
来源有以下几方面:1.固体物料的机械破碎和研磨2.粉状物料的混合、筛分、耐火材料车间的矿物质破碎过程和各种研磨加工过程 3.物质的燃烧 4.物质被加热时产生的蒸气在空气中的氧化和凝结。
粉尘按成分:无机粉尘、有机粉尘和混合性粉尘按颗粒大小:可见粉尘、显微粉尘和超显微粉尘卫生学角度:全尘和呼吸性粉尘按有无爆炸性:爆炸性粉尘和无爆炸性粉尘按存在状态:浮沉和落尘。
三种形式粒径:几何当量直径、投影径和物理当量径6.P15 粉尘分散度(粒度分布):在不同粒径范围内所含粉尘的个数或质量占总粉尘的百分比。
7.P17 静止的空气中,粒径大于10μm的粉尘呈加速沉降,粒径为0.1-10μm 的粉尘呈等速沉降,粒径小于0.1μm的粉尘基本不沉降。
8.P18 粉尘的危害:(1)某些粉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爆炸,导致人身伤亡、财产损失。
(2)人体吸入后危害身体健康,引起职业病。
(3)影响生产降低产品的质量和机器设备的工作精度。
(4)降低工作场所能见度,增加工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5)对大气造成污染,影响人类的生存,危害公民健康,阻碍树木或农作物生长。
9.P20 粉尘进入人体过程:(1)在上呼吸道的咽喉、气管内、含尘气流由于惯性作用使粒径大于10μm首先沉降,形成痰排出体外。
(2)在上呼吸道的较大支气管内,通过惯性及重力沉降使粒径5-10μm沉积,随咳嗽排出体外,在体内的粒径小于5μm。
(3)通过细小支气管,粒径2-5μm依靠重力沉降,通过纤毛运动逐级排出体外。
(4)其余的细小粉尘进入呼吸性支气管和肺内后,一部分排出体外,一部分在肺泡壁上或进入肺内。
10.P22 粉尘爆炸条件:(1)本身具有爆炸性(2)达到一定浓度(3)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点火源。
爆炸过程:(1)粉尘粒子表面表面温度急剧增高(2)粒子表面由于热分解形成气体(3)气体与空气混合,生成爆炸性混合气体,遇火产生火焰(4)粒子从表面到内部相继发生熔融和气化,迸发出微小的火花成为周围未燃烧粉尘点火源,使粉尘着火,从而扩大爆炸范围。
(5)由于燃烧产生热量,进一步分解,不断释放可燃气体和空气混合而使火焰继续传播。
11.P24 化学因素的职业接触分为(1)时间加权平均允许浓度: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工作日的平均容许接触水平。
(2)最高容许浓度:指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均不应超过的有毒化学物质的浓度(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指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一次接触不得超过的15min 时间加权平均的容许接触水平。
12.P26 工业通风作用:(1)稀释或排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毒害、爆炸气体及粉尘,促进工业安全生产。
(2)给作业场所送入足够多数量和质量的空气。
供作业人员呼吸。
(3)调节作业场所温度,湿度等气象条件。
工业通风分类:按范围分局部通风、全面通风按通风动力分机械、自然、自然-机械通风按通风工作设备工作方法分抽出式、压入式,混合式通风13.P35 动压特点:(1)具有方向性(2)动压总是大于零,垂直流动方向的作用面所承受的动压最大(3)在同一流动断面上,风速不相等,动压值不等(4)某断面动压即为该断面平均风速计算值。
13.P40 摩擦阻力:由于空气本身的黏滞性及其与风道壁之间的摩擦而产生的沿程能量损失。
局部阻力损失:空气在流经风道时由于流速的大小或方向变化及随之产生的涡流造成比较集中的能量损失。
14.P44 公式计算15.P45 减小通风摩擦阻力措施:(1)选用断面周长较小的风道(2)减少相对粗糙度(3)保证有足够大的风道断面(4)避免风道内风量过于集中(5)减少风道长度16.P47 公式(2-44 2-45)17.减小局部通风阻力措施:(1)尽量避免风流急转弯(2)风流分叉和汇合处连接合理(3)避免风道断面突然变化(4)降低出风口流速(5)风管与风机连接合理18.P53 第6题19.P56 自然通风:内外空气的密度差、大气运动、大气压力差等自然因素引起有限空间内外空气能量后,促使有限空间的气体流动并与大气交换的现象。
20.P63 通风机主要向高效率、低噪声、大型化、系列化、调节自动化方向发展。
21.P68 工况点:通风机在某一特定转速和工作风阻条件下的工作参数。
工作参数:风压H、风量Q、功率N和效率η22.P73 通风机附属装置:小生隔声设施、减震器和扩散器。
有的场所还包括反风装置及防爆门23.P79 通风机的运转效率不应低于60%,由于存在马鞍形驼峰,工况点必须在驼峰点的右下侧,单调下降的直线段上。
24.P80 工况点调节方法主要有改变风阻特性曲线法和改变通风机特性曲线法。
调节方法选择,取决于调节期长短、调节幅度、投资大小和实施难易程度。
25.P82 第3和8题26.P85 吸气口气流速度特点:(1)吸气口附近的等速面近似与吸气口平行,随吸气口距离越大,逐渐变成椭圆,一倍吸气口直径处,接近求面。
(2)吸气口气流速度衰减较快(3)对于结构一定的吸气口,其等速面形状大致相同,而吸气口结构形式不同,衰减规律也不同。
27.P88 集气罩用于控制或排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以防止其扩散和传播。
按作用原理分为密闭罩、外部集气罩、受式集气罩、吹吸收集气罩。
其中密闭罩分为全密闭罩、半密闭罩、柜式集气罩。
28.P90 按罩内吸气口位置分为上部呼吸式、下部吸气式和上下同时吸气式三种。
按集气罩与污染源的相对位置分为四类:上部集气罩、下部集气罩、侧边吸气罩和槽边集气罩。
29.P102 风筒:用一定材料制成的一定断面形状的通风风道。
基本要求:漏风小、风阻小、重量轻、拆装方便。
柔性风筒由胶布风筒、塑料风筒、弹簧可伸缩胶布风筒、金属软质风筒、橡胶风筒。
普通胶布风筒不能用于抽出式通风。
刚性风筒由硬材料制成,可用于通风机的吸入段,又用于通风机的压出段。
一般采用法兰盘连接30.P111 地面建筑全面通风包括侧窗、避风天窗、避风风帽、屋顶集气罩等。
侧窗、避风天窗、避风风帽为自然通风措施,屋顶集气罩为集气罩的一种特殊形式。
31P117 第4、8题32.P119 风流在通风网络流动时,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节点:现将两条风路或两条以上风路的交点。
汇合处每条支风路定义分支。
33.P121 通风网路有串联风路、并联封路、角联风路和复杂风网等四种形式并联风网特性:风压相等、风量相加、风阻相等串联风网特性:风压相加、风量相等、风阻相加34.P125 根据建筑物空间气流组织方式分为上进风上回风、下进风上回风、侧进风上下回风、上进风下回风、侧进风侧回风。
建筑空间气流符合如下要求:(1)放散粉尘密度比空气大的蒸气和气体,而不同时放热的空间,从下部回风,送风宜送至上部地带。
(2)放散热、湿和有害气体空间,采用上部或下部同时回风时,送风宜送至作业地带(3)当固定工作地点靠近有害放散源,应直接工地送风。
工程上通常采用以下气流组织形式:如果散发的有害气体温度比周围温度高,或产生上升气流时,采用下进风上回风。
不受热流影响,散发气流密度小,采用下进风上回风,散发密度大,采用上下回风,从中间部位将清洁空气送至工作地带。
35.通风机提供风量大小分为(1)分散式:每处污染源均设置一台通风机进行排污,并形成独立通风系统。
(2)集中式:通风系统总进风或回风道只有一个。
(3)分区集中式:根据污染物性质及位置,将污染源进行分区通风。
通风原则:(1)从技术可行、经济合理角度进行多方案优选。
(2)同一生产流程、运行时间相同,有害物质相同且相互距离不远污染源,可划分为一个分区系统。
(3)分区通风系统吸气口点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10个。
(4)布置应力争简单、紧凑、操作和检修方便。
(5)系统不宜过大。
(6)符合排烟通风要求。
36.P138 置换通风器的出风以低速度向下沉降并在地面形成空气潮,在热源的浮力作用下新鲜空气向上流动,使热浊的污染空气上升至顶部并经排风口排出。
37.P140 置换通风特点:(1)定量区分通风房间不同位置的空气质量(2)存在热力分层,工作区域空气新鲜(3)巧妙地将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结合(4)出现明显的垂直温度梯度和有害物浓度梯度(5)混合通风是以消除整个空间为目标38.P144 串联工作的任务是增加风压,克服官网过大阻力,保证按需供风。
并联工作任务是增大风量39.P146 降低风道总风阻:一方面降低风路最大阻力路线上各风道的风阻,另一方面应改善管网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