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汉政治制度

东汉政治制度


对当时及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 3、行政监察制度的分权与制衡,以卑察尊的机制, 对整顿汉朝吏治起到了积极作用,其制度的一些 方面对我国现行的行政监察制度有着重要的借鉴 意义。如增强行政监察机构的独立性,使其独立 的行使其监察权,避免其他权力干涉监察活动。 • 4、刘秀顺应民心、务悦民心,得到了广大人民的 拥护。因此,对于当今政府在制定及施行政策的 过程当中要切实保障人民的利益。
五、监察制度的加强 ——扩大刺史的职权:全国各分13州,每州
设刺史一人,秩六百石。 • 建武十二年开始有每岁举茂才成为定制。 于是刺史增加了选举权。同时,地方选举 劾奏之权也转归刺史。 • 皇帝有时还依靠刺史处理地方政务,甚至 把郡县长吏放在一边。 • 到东汉末年,刺史还具备了领兵权,从而 由纯粹的监察官员发展成为地方行政长官, 甚至违背东汉初年统治者加强皇权的初衷, 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汉光武帝与光武中兴
指导思想:以安抚的方法,“柔道” ,“柔道 指导思想:以安抚的方法,“柔道”治天下
光武 中兴
政治 轻武将 重文将 扩大尚书台 权力加强监察制度 集军权于中央
主要 措施
经济 多次颁布释放并禁止残害奴婢诏 削减官衙、 令 恢复三十税一 流民反乡 削减官衙、 官吏 军队复员
东汉的重置专制政权
结果:
• 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 口增长的局面 • 维持天下的平衡,使各种势力、各种关系 在有限的空间中运作; • 有效地防范了外戚权势的扩展,所以终光 武一代,外戚、后家“皆奉遵绳墨,无党 势之名”
对当时及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1、察举制度,在其发展中所体现的一些基本原则如 平等、公开、择优等做法对于当今人事制度的改 革,公务员制度的推行和完善,有着历史的借鉴 作用; 2、刺史制度在当时的进一步完善,对地方社会经 济发展起着较好的作用,使得地方能够获得较快 的发展。当然,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 对于当今政治管理,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地方的权力行使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央权力的分配;
五、监察制度的加强
• ——设置司吏校尉:西汉武帝时,为监察 京师官员,置司隶校尉,至成帝时废。东 汉建立后,刘秀复置司隶校尉,并将其官 署扩大,下设从事史十二人、假佐二十五 人。由于司隶校尉的监察范围是除三公以 外的所有中央官员,所以其位在九卿之上, 在公卿朝见皇帝时,与尚书令、御史中丞 专席而坐,号称“三独坐”。
谢谢! 谢谢!
汉光武帝与光武中兴
• 光武中兴的理解: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奉行的 光武中兴的理解: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 是一家一姓的“家天下”制度。 是一家一姓的“家天下”制度。古代把一个姓氏 崛起从而建立国家的过程叫做“ 崛起从而建立国家的过程叫做“兴”,对于刘氏 家族来讲,刘邦建立前汉的过程叫做“兴”,刘 家族来讲,刘邦建立前汉的过程叫做“ 秀建立后汉的过程叫做“再兴” 秀建立后汉的过程叫做“再兴”,即第二次兴起 之意。刘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唯一的“ 之意。刘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唯一的“一姓 之再兴”的家族。为表日后刘家江山在刘邦、 之再兴”的家族。为表日后刘家江山在刘邦、刘 秀之后能够一次又一次的兴起, 秀之后能够一次又一次的兴起,所以东汉统治者 把刘秀建立后汉王朝的过程叫做刘氏江山的—“中 把刘秀建立后汉王朝的过程叫做刘氏江山的 中 即这不是刘氏江山的最后一次兴起。 兴”,即这不是刘氏江山的最后一次兴起。到了 近代, 光武中兴”也成为了同文景、贞观、 近代,“光武中兴”也成为了同文景、贞观、开 皇等一样的一个“治世”的代名词。 皇等一样的一个“治世”的代名词。
在 位
22
在 在 位1 位 年
31


公元25年 定都洛阳, 公元 年 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汉光武帝与光武中兴
• • • • • 庙号:世祖 谥号:光武 陵寝号:原陵 尊号:皇帝 年号 :建武中元
汉光武帝
• 。光烈阴皇后讳丽华,南阳新野人。 初,光武适新野,闻后美,心悦之。 后至长安,见执金吾车骑甚盛,叹 曰:「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 阴丽华。」
二、压制宗室外戚
• 结果:外家后亲“皆奉尊绳墨,无党势之 名,至或乘牛车,齐于编人” • 意义:对稳定东汉封建政权上层建筑有重 大作用,因而对专制主义的重建有极大的 作用。
三、精简兵政
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 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合并者,上大司徒、 大司空二府。 • 于是“条奏并有四百余县,吏职省减,十置其 一”。 • 同时,废除西汉时的地方兵制,撤销内地各郡的 地方兵,裁撤郡都尉之职,也取消了郡内每年征 兵训练时的都试,地方防务改由招募而来的职业 军队担任。 • 但是,到了东汉后期,州牧刺史逐渐权重,兼有 军政财大权,地方兵力又逐渐兴起。
“进文吏”
• 东汉的选官制 • ①、召“天下俊贤”,收罗天下文士以充 官吏职位。“尊贤下士”使“士多归之” • ②东汉继续推行西汉的察举和征辟制度。 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建武六年诏“举贤 良方正各一人”。建武十二年“诏三公举 茂才各一人;监察御史司录州牧岁举茂才 一人”。将每年一度的选举固定成为制度。
东汉(公元25年~220年)
东汉,与西汉合称朝,是中国古代强盛 的大一统封建王朝。 25年(建武元年), 参加过农民起义的西汉皇族刘秀称帝,沿 用汉的国号,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 即汉光武帝。 184年黄巾大起义后,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220年(东汉延康元年),曹丕废汉献帝, 在洛阳称帝建魏,东汉灭亡。东汉历经十 四帝,享国祚195年。
东汉帝王世袭表
汉 光 武 帝 汉 明 帝 汉 章 帝 汉 和 帝 汉 殇 帝 汉 安 帝 汉 少 帝 汉 顺 帝 汉 冲 帝 汉 质 帝 汉 桓 帝 汉 灵 帝 汉 少 帝 汉 献 文 帝
在 位
33
在 位
18
在 位
13
在 位
17

年年Biblioteka 年在 在 位1 位 年 19 年
在 在 位1 位 年 19 年
在 在 在 位1 位1 位 年 年 21 年
四、“虽置三公,事归内阁”
• 削弱“三公”的权力,扩大尚书台的作用 • 内容:尚书台设尚书令一人,秩千石,尚 书仆射一人,六曹尚书各一人,秩皆为六 百石,分掌各项政务。以下设有丞、郎、 令史等官,所有一切政令都由尚书台直接 禀陈皇帝,由皇帝裁决。 • 结果: ,“天下事皆上尚书,与人主参决, 乃下三(公)府”;“虽置三公,事归台 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五、监察制度的加强 • 措施:
• ——提高御史中丞地位:御史大夫改称司 空,职掌土木工程后,从前御史大夫属下 的御史中丞便成为御史府的长官,负责监 察百官。光武帝还将御史府改属少府,由 皇帝直接控制,致使御史中丞的地位愈加 提高,权力仅次于尚书令 • 据《宋书.百官志》记载:起初御史中丞与 尚书侍郎,须止车止版揖,后中丞地位日 高,与尚书侍郎,仅举手礼之。
历史背景:
• 光武帝统治期间,东汉的农业、手工业都 得到了大大发展。铁制农具的改进,牛耕 的普及,水利工程的广泛修建,使生产技 术大大提高;冶铁技术的改进,使铁的产 量大为增加;精美的铜器、漆器、丝织品 反映出高超的手工业工艺;通都大邑商业 繁荣,商人的足迹远至西域和国外。经过 几十年的经营,东汉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 象,历史上称之为“光武中兴”。
二、压制宗室外戚
• 内容: • 1.后族、宫戚,都不得封侯与政,收捕诸王宾客。 规定外戚任官以九卿为限。明帝时进一步规定 “后宫之家,不得封侯与政。” • 刘秀着意防范功臣、宗室诸王及外戚专权。刘秀 在位时,大多数功臣皆以列侯奉朝请,让他们享 受优厚待遇,而不参与政治。当时功臣能够参议 大政的仅邓禹、李通、贾复三人而已。这几个人 亦深知刘秀心迹,“并剽(消除)甲兵,敦儒 学”,以避猜忌。
重 置 专 制 政 权
制 的 政 的 制
一、退功臣而进文吏
• 东汉初年功臣众多,功绩卓著者号为云台 28将32功臣。邓禹、李通、贾复 • 防范功臣的措施: • 1、“不予功臣拥众京师”使其领兵外驻.使 冯异、岑彭、耿弇、王霸等手握重兵的功 臣远离京师,即使为乱也不致影响全国局 势。如王霸仅在边地上谷驻守就达二十余 年。 • 2、对功臣“不任以吏职”、“高秩厚禄, 允答元功,峻文深宪,责成吏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