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袁成龙---如何正确认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问题

袁成龙---如何正确认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问题
【摘要】财务监控机制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虽然从监控结构上看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财务监控已经比较完善,但是上市公司依然发生各种财务失控事件。

结合对相关案例的分析,本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监控的关键问题在于对不同监控主体如独立董事、监事会等的整合利用,在于如何实现和保证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有效运行,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财务监机控制的建议
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财务目标不一致,导致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失效,上市公司股东之间财务目标存在差异,不同股东追求的利益也难于协同,从而导致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在不同股东利益取向的矛盾中失效从理论上讲,股东投资于公司的目的在于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或公司价值最大化。

对于已经上市的股份公司,其股票价格代表了公司的价值。

股票价格越高,公司价值越大。

因此,追求较高的股价应当是股东投资的根本目标。

然而,上述理论目标与我国上市公司的现实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之别。

(二)国有控股股东对董事的委托存在严重的委托代理风险,监事会的财务监控机制失效,我国上市公司委托代理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1.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大多数的股东和其委派的董事存在不一致性,由于这种不一致性,股东的利益与董事个人的利益就会出现差异。

股东投资的目的在于追求自身财富的不断增长,而董事个人在考虑股东利益的同时,会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切身利益,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监事会对董事会的财务监督控制机制失效。

(三)独立董事对公司治理的作用存在缺陷,致使独立董事的财务监控机制失效
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控中作用的发挥存在缺陷和阻力。

在我国相当多的上市公司里,存在着大股东一票否决的现象———当独立董事与代表大股东利益的其他董事发生冲突时,往往最后失败的是独立董事。

二、完善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建议
有效运行的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应当能够实现以下几个层次的目标:
公司所有股东以协同目标公平地行使自己的资本所有权职能,有效地监控自己资本的保值与增值;为了使我国的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实现上述目标,笔者考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寻找解决方案。

(一)以股票全流通实现各股东财务目标协同化。

(二)提高监事会的地位,保证其财务监控作用的发挥。

(三)强化独立董事的财务监控职权与作用。

(四)监事会和独立董事之间应相互沟通协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独立董事制度旨在使独立董事起到平衡上市公司大小股东之间利益的作用,重点监控大股东,健全和改善董事会运作机制;监事会目前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监控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和公司股东、实现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并监督公司法规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

在可预见的将来,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将同时并存发展。

可见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不应也不会相互削弱或取代。

在现行制度中,独立董事和监事会亦有较多的相同的职权,如检查公司财务、聘请中介机构、提议召开董事会和临时股东大会等,这些职权都是他们在开展工作时应该具备的,进一步探讨它们之间相互协调的问题,应该把握两条基本原则,即:根据二者不同的功能定位,划分各自的职权范围,使两种监控方式能够相辅相成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提高监控效率;在保持公司财务监控平衡的前提下,实现独立董事制度对监事会制度的有效补充,以不断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财务监控机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