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本工程为某高校后勤办公楼,建筑面积为4500m2,位于郑州市北大学城,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结构按7度抗震设防设计,结构类型为框架结构,一~三层层高为3.6m,四~五层层高为3.3m,室内外高差0.6m,建筑高度为20.6m。
本建筑坐北朝南,分区比较合理,底层布置门厅、接待室、值班室、配电间、消防控制室。
二、三层每层各设100㎡会议室一间,40㎡套间办公室两间。
顶层布置100㎡活动室,其余为普通办公室。
各层均布置男女卫生间,并设前室。
屋面为上人屋面。
建筑柱网尺寸横向为2.4m和6.3m,纵向为7.2m。
外墙面为外墙涂料,内墙面为内墙涂料。
卫生间及前室内墙面为面砖。
楼地面为地板砖。
顶棚部分用轻钢龙骨矿棉吸音板吊顶,其余采用内墙涂料。
标高±0.000以上为200厚加气混凝土块,以下为240烧结实心粘土砖。
在框架结构计算时,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地震作用,采用弯矩分配法对框架进行分配,在计算过程中对梁的弯矩进行了调幅,对柱的轴力进行了折减。
对建筑中出现的墙体均直接放在梁上,墙、板的重量传给梁,梁再传给柱,传力路线明确。
基础形式为柱下条形基础。
本建筑的高宽比H/B小于5,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所以选用框架结构体系。
框架结构体系一般用于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由梁和柱通过节点构成承载结构,框架形式可灵活布置建筑空间,使用较方便。
但是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水平作用使得框架底部梁柱构件的弯矩和剪力显著增加,从而导致梁柱截面尺寸和配筋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将给建筑平面布置和空间处理带来困难,影响建筑空间的正常使用,在材料用量和造价方面也趋于不合理。
因此在使用上层数受到限制。
框架结构抗侧刚度较小,在水平力作用下将产生较大的侧向位移。
由于框架构件截面较小,抗侧刚度较小,在强震下结构整体位移都较大,容易发生震害。
此外,非结构性破坏如填充墙、建筑装修和设备管道等破坏较严重。
因而其主要适用于10层以下建筑。
建筑高度小于55m,所以选用框架结构体系。
建筑设计是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根据任务书的要求综合考虑基地环境,使用功能,结构施工,材料设备,建筑经济及建筑艺术等问题。
着重解决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与周围环境,与各种外部条件的协调配合,内部和外表的艺术效果。
建筑设计在整个工程设计中起着主导和先行的作用,除考虑上述各种要求以外,还应考虑建筑与结构,建筑与各种设备等相关技术的综合协调,以及如何以更少的材料,劳动力,投资和时间来实现各种要求,使建筑物做到适用,经济,坚固,美观。
1. 使用功能
1.1人体尺度
人体尺度及人活动所占的空间尺度是确定民用建筑内部各种空间尺度的主要依据。
在建筑设计中,确定人们活动所需的活动空间,应照顾到不同的性别,年龄,身高的要求,对于不同情况按以下三种考虑:
⑴应按较高人体考虑空间尺度,应采用男子人体身高幅度的上限1740mm,另加鞋厚20mm。
⑵应按较高人体考虑空间尺度,应采用女子人体平均身高1560mm,另加鞋厚20mm。
⑶一般建筑内使用空间的尺度应按照我国成年人的平均高度1670mm,及1560mm,另加鞋厚20mm。
1.2家具、设备尺寸和使用他们所需的必要空间
房间内的家具设备的尺寸,以及人们使用他们所需的空间尺寸,加上必要的面积,基本上确定了房间内部空间尺寸的大小。
2自然条件
2.1 气象条件
建设地区的温度、湿度、日照、雨雪、风向、风速等是建筑设计的重要依据,例如:炎热地区的建筑应考虑隔热、通风、遮阳、建筑处理较为开敞;在确定建筑物间距及朝向时,应考虑当地日照情况及主要风向等因素。
2.2 地形、地质及地震烈度
基地的地形,地质及地震烈度直接影响到房屋的平面组织结构选型、建筑构造处理及建筑体型设计等。
地震烈度,表示当发生地震时,地面及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
烈度在6度以下时,地震对建筑物影响较小,一般可不考虑抗震措施,9度以上地区,地震破坏力很大,一般应尺量避免在该地区建筑房屋,建筑物抗震设防的重点时7、8、9度地震烈度的地区。
2.3 水文
水文条件是指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的性质,直接影响到建筑物基础及地下室。
一般应根据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底下水位性质确定是否在该地区建筑房屋或采用相应的防水和防腐措施。
3建筑构造
3.1基础
A 基础的定义
在建筑工程中,建筑物与土层直接接触的部分称为基础;支撑建筑物重量的土层叫地基。
基础是建筑物的组成部分,它承受者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并将它们传给地基,而地基则不是建筑物的一部分,它只是承受建筑物荷载的土壤层。
B 基础的埋深
室外设计地面至基础底面的垂直距离称为基础的埋置深度,简称基础的埋深。
建筑物上部结构荷载的大小,地基土质好坏地下水位的高低,
以及土壤冰冻深度等均影响基础的埋深。
3.2墙
砌块隔墙常采用粉煤灰及硅酸盐,加气混凝土,混凝土或水泥煤渣空心砌块等砌筑。
墙厚由砌块尺寸而定,由于墙体稳定性较差,亦需对墙身进行加固处理,通常沿墙身竖向和横向配以钢筋。
3.4楼板层与地面
楼板层是多层建筑楼层间的水平分隔构件,它一方面承受着楼板层上的全部静、活荷载,并将这些荷载连同自重传给墙或柱;另一方面还对墙体起着水平支撑作用。
帮助墙体抵抗由于风或地震等所产生的水平力,以增强建筑物的整体刚度。
3.4.1楼板层的设计要求
为了保证楼板层的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楼板层的设计有如下要求:从结构上考虑,楼板层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以确保安全;同时,还应有足够的刚度,使其在荷载作用下的弯曲挠度不超过许可范围。
刚度以挠度来控制,通常现浇混凝土的挠度F<l/250¬l/350。
设计楼板层时,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要考虑隔声,防水,防火等问题。
本建筑的结构设计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因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有以下的一些优点:
第一:合理的利用了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的受力性能特点,可以形成强度较高、刚度较大的结构构件。
第二:耐久性和耐火性较好,维护费用低。
第三:可模性好,结构造型灵活,可以根据使用需要浇注成各种形状的结构。
第四: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好,又具备必要的延性,适于用作抗震结构。
第五:混凝土中占比例较大的砂、石材料便于就地取材。
4. 设计资料
⑴气温:冬季室外计算温度过-10o,冻土深度40cm,夏季室外计算温度+33o C。
⑵年降雨量700cm。
⑶拟建地段势平坦,地层分布较为规律,以第二层粉土为持力层,地基承载力按160KN/m2计。
⑷基本风压:0.45KN/㎡。
⑸雪载:0.40KN/㎡。
⑹地下水位:地下水位在15.6m以下,水质对混凝土无浸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