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年宣州区教师选调进城考试试卷 小学语文

2010年宣州区教师选调进城考试试卷 小学语文

2010宣州区部分城区学校选调教师考试试题小学语文(回忆版)试卷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不仅涉及到考纲上提到的《教育法》《教师法》《规范》《教师资格条例》,好像还有在这些法律条文上搜寻不到的,在我看来很陌生的习题)第一题:填空(好像共有十题)教师资格条件依照教师法第十条第二款的规定执行,其中“有教育教学能力”应当包括符合国家规定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身体条件。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班),对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和智力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班)应当具备适应残疾儿童、少年学习、康复、生活特点的场所和设施。

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

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是乐教勤业的原则,教育民主原则和教育公正的原则。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五条“为人师表”中,提到“教师要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关键词:教师行政复议和第二题:选择(共8题)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3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A :为人师表B :清正廉洁C :敬业爱业D :团结协作孔夫子所说的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止”,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可以理解为A :走路身体一定要端正B :对学生下命令一定要正确C :自己做好了,不要教育学生,学生自然会学好 D :教师自己以身作则,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当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以教谋私,热衷于"有偿家教"现象,这实际上违背了A :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B :依法执教的职业道德C :严谨治学的职业道德D :廉洁从教的职业道德规范第二条"爱岗敬业"中,教师要做到的三个认真是(认真上课备课)、(认真辅导)、(认真批改作业)。

第三题:简答共4小点,一点1分)教师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有哪些?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第二部分:学科专业知识第一题:选择题(共8个)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A共度时艰B 修练C 征状 D编纂选出使用正确的成语A.事实上,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一直在各自的领域安之若素,日益电子化可能是未来的阅读趋势,而纸质书籍的优良属性也难以被取而代之B.制片方透露,《非诚勿扰》完成版本与最初有所偏离,更多的笑料来自冯小刚对当下热门事件的调侃,让该片的剧情变得扑朔迷离。

C.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D.漫步万盛石林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郁淳朴的苗家风情及丰姿绰约的民族歌舞增添了人文情趣。

【解析】A项“安之若素”表示对不顺利或不正常的情况,和往常一样毫不在意,用此不合语境,词义不当;C项“无所不为”意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词,用来形容年轻的父母费尽心思地送孩子学钢琴、围棋、英语,感情色彩不对;D丰姿绰约:形容女子姿态柔美的样子,对象误用。

本题为表达应用中之正确使用词语找病句找出适合语境的句子文学常识第二题:古诗填空,(八个任选六个填不难)第三题:连词成对联千姿百态亚运赛场促和谐世博奇思妙想盛会谋发展上联:下联:第四题:阅读一、古诗鉴赏遇旧友吴伟业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

乱离①何处见,消息苦难真。

拭眼惊魂定,衔杯笑语频。

移家就吾住,白首两遗民。

【注】(D乱离:指明、清之际的战乱。

1、“已过才追问”一句中的……已……才”。

两字似不着力,实则耐人寻味,请简要说明。

“已”强调了两人已经擦肩而过,“才”强调了错过之后才觉面熟,又回去“追问”的情形.两字呼应,表现了两人变化之大,突出了相逢的意外。

2、请简析“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一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这两句强调了“离乱”,交待了相逢的背景,表明了相逢的不易,突出了相逢的惊喜,也才有了相认后的盛情相待.给相逢之喜增加了悲凉的色调。

二、古文理解(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

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

帝怒,问廷臣。

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

”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

”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明史-宋濂传》)翻译下列句子1、诚然,卿不朕欺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2、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3、微景濂,几误罪言者(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三、现代文阅读寻梅郝卫宁我爱死梅花了,但长这么大,竟没见过梅花。

我之爱梅大概是在十岁左右的时候。

其实,我生长在一个没有梅树的城市,根本没见过梅花,而且,确切地说,除了喇叭花和月季花,其他的花我都见得少。

忽然有一天,听到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了毛主席的一首词《卜算子咏梅》。

呀!我所敬爱的毛主席原来如此地喜爱梅花啊!梅花真是高洁之品、人间奇绝呢。

于是,梅花,走进了我的心里。

我一位同学的父亲是个画家。

曾有一阵子,我天天缠着她的父亲要学画梅花。

人家说这里没有梅花,你没见过,不好画的。

我说,龙你见过吗,不照样画!屈原你见过吗,不照样画!于是,人家就不好再说什么,只好捺着性子,抽着空教我画梅。

他教我的是宋朝杨无咎的墨梅画法,他说杨无咎一生坎坷,终身寻梅、观梅、画梅,他的墨梅在线条上更有书法的笔意和梅的风骨。

画家的话我似懂非懂,我画的梅也多是“有墨无梅”。

画家说梅花傲霜斗雪,高洁雅淡,你心中要有梅,才能画好。

我说我们这个城市没有梅,观察不到,心中怎么能有梅!他就沉默了。

有时候,他会在他画得比较满意的画儿上写一两句古代赞梅的诗,比如“一树寒梅白玉条”“尚余孤瘦雪霜姿”……那是一些淡淡的、清幽的日子。

画家潇洒泼墨,笔下的梅花从蓓蕾、小蕊、大蕊到欲开、大开、烂漫、欲谢、就实,各种形态鲜鲜活活,冲淡了外面世事的喧闹。

后来,我的“墨梅”一直没画好,这个同学已经举家南迁了。

丈夫的表姐梅英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一所大学教授中文。

一天打电话来说她的美国学生在上课时问到了她名字的中文含义,她说是梅的婴儿——她在闪念之间把“梅英”改作了“梅婴”。

她让我帮她找些有关梅花的中国古诗词之类,她说她忽然意识到也许这是一个特别好的介绍中国文化的突破口。

我答应了她。

我很想再走近梅。

我狂翻了所有有关梅花的书藉。

我告诉梅英,“梅文化”中的人文色彩和“仙”风“道”骨,深深震撼了我,一句话说完:“人间奇绝,只有梅花枝上雪”!书海“寻梅”,又让我很长一段时间遗憾没见到真正的梅花。

寻梅不见梅,心里非常难过。

真梅到底在哪儿?我问自己。

古往今来,骚人墨客以梅言志,咏梅、画梅、唱梅、赞梅,梅的风骨、气节和韵味远远超出了她的本身。

我想,或许见梅者未必识梅,或许识梅者未必见梅。

画家的梅花,“梅婴”的梅花,带给我许许多多有“梅”陪伴的日子,使我孤寂中有了希望;身本洁来还洁去,叫我浮躁中有了恬淡。

难道这就是“心中有梅”的含义?梅花本无形,寻梅之于我,恐怕是今生一世的精神之旅了。

(《散文选刊》2007年第5期有删改)1.本文标题是“寻梅”,阅读全文,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作者“寻梅”的历程。

▲答:①跟画家学画梅花,但终无所成;②“书海寻梅”,感受到梅花孤傲、高雅;③感悟到寻梅是“今生一世的精神之旅”。

2.作者在文中说“见梅者未必识梅,识梅者未必见梅”,这句话说明了一种现象,包含了一种哲理。

请你谈谈你的理解,说说你身边属于这种情况的现象。

▲答案:这句话说明了生活中的一种现象:生活在梅花之下,天天看见梅花,不一定喜爱梅花,成为梅花的知音;了解梅花傲雪凌霜的特点,喜爱梅花,心中有梅花,没见过梅花也无妨。

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神交、心仪等等现象。

这句话包含了一种哲理:心有灵犀一点通,无缘对面不相识。

我们身边那些天天见面、非常熟悉的人,如果没有共同语言往往和不相识的没有什么不同,而没见过面的网友、笔友,却可以成为很知心的朋友,可以无话不谈,互相支持帮助的情况都属于这种现象。

第五题教材分析与处理为《雅鲁藏布大峡谷》写一篇说课稿(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一、说教材《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一片情趣盎然的说明文,文章非常有条理、有层次地介绍了神奇而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和心中无比自豪与喜悦的感情。

在介绍时,作者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对比、列数字、举例等,细致地展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罕见奇观。

文章的语言丰富优美,绘声绘色的故事、准确无误的数字、恰到好处的用词,都使得这篇文章成为一篇本年级学生是第二批使用北师大版教材的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展现自我,具有很强的自主识字和阅读能力,并能够发扬互相合作的精神。

尤其在朗诵方面具有很强的表现欲望。

因此学习本文时,抓住学生这一能力,注重唤醒学生的个性化意识,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选择,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法。

运用电教手段,播放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风景图片,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激起他们对自然之景的赞美之情,使他们与作者在情感上达成共鸣。

本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小组合作、自主识字、查阅资料等能力,且书中有些景物是学生很感兴趣,如:神奇的大拐弯,谷底谷内的截然不同的景色。

他们很喜欢上网查阅资料,因此我就想通过自学,这样和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分别制定以下目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结合文意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2.阅读对比,体会文中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由点及面,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阅读对比,体会文中的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段落1、2、3幻灯片;《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片断)二、说教法、学法1、读中感悟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的理念”,让学生多读、多说、以读为主,以读代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