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十中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第15课《古代诗歌》
主备人:包丽娟参与教师:侯占平李保华白静李德银叶红红
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授课班级:审核:
第一课时《观沧海》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通过学习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3、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学习重点:
1、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对“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二、明确目标三、预习检测
1.作者介绍
2.创作背景:
3.读准字音:
沧海()碣石()澹澹()
耸峙()()萧瑟()()
四、自主学习:
1、诗歌朗读:小组朗读。
在朗读中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节奏停顿。
2、找出诗歌中主要意象,并说说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主要意象:
描绘画面:
五、合作探究
1.诗歌中哪个字起到了统领全篇的作用?(诗眼)由这个字引出的画面很多,有静景也有动景,请找出诗歌中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
“观”
2.品味诗句。
3.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
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
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六、当堂检测
1、《观沧海》作者____,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____,小字
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
他与儿子___、___并称为“三曹”,是东汉建安(汉献帝)时期建安文学的核心人物。
本诗选自______,原是的_______的第一章。
2、写出《观沧海》中描写波涛汹涌,惊心动魄的诗句:_____,_____。
3、写出《观沧海》一诗中诗人想象、夸张的句子:_____,_____;
_____,_____。
4、写出《观沧海》中表达诗人博大胸襟,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理想抱负的句
子::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观沧海》。
2.搜集曹操《步出夏门行》五章中的其他几首诗歌,并体会曹操诗歌的特点。
第二课时《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次北固山下》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1、、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词句美。
2、体会诗句哲理和思乡之情。
学习重点:
归类比较思乡诗。
掌握诗歌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三、预习检测
1、作者介绍
2、创作背景:
四、自主学习:
1、诗歌朗读:小组朗读。
在朗读中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节奏停顿。
2、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3、品味诗句
五、合作探究
1. 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
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
语作铺垫。
《钱塘湖春行》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理解作者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2、理解诗歌的意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学习重点:
1、归类比较歌咏春天的诗。
2、掌握诗歌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
三、预习检测 1、作者介绍2、创作背景:
四、自主学习:
1、诗歌朗读:小组朗读。
在朗读中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节奏停顿。
2、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五、合作探究
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2、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4、“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争暖树”?燕子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从中能见出什么?
5、第五、六句写了什么?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浅草有什么用意?
6、最后两句是怎样结住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六、当堂检测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_。
《钱塘湖春行》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字____晚年号________。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渐”和“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七、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2、预习《天净沙秋思》
第三课时《天净沙秋思》
学习目标:
1、抓住诗歌意象,体会情感;
2、了解曲的基本常识,体会这首小令意境隽永的特点。
学习重点:
1、发挥想象,描绘上片画面。
2、了解这首小令白描的表现手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
三、预习检测 1、作者介绍 2、创作背景:
四、自主学习:
1、诗歌朗读:小组朗读。
在朗读中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节奏停顿。
2、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五、合作探究
1、根据词作展开想像,描述其展现的图景,内容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
2、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六、当堂检测
1、《天净沙秋思》体裁为_______ ,“天净沙”是_______ 名,作者_____ ,______ 代.
2、课后研讨与练习。
七、作业布置
配套练习预习16课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