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和医学文化
中醫理論形成過程
《山海經》中的食物概念。動、植、礦物共124種。但書中食物概 述中並無強身、補益的話。 醫學理論進展的結果,將食物(藥物)列出主治、功能。並經由 人對氣味需求的差異和總結已知藥物共性,而提出五味與五臟等 之間性味學說的概念。 五行學說被引入醫學,於是有病因、病理、藥物、治則等諸方面 渾然一體的高度概括—五行配屬。 經脈學說發展出中醫體系極特別的一環。這個部分很難看出經驗 與理論發展的過程。 在《神農本草經》時代,經脈學說即以完備,且歷代以來少有更 動。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變化,馬王堆出土的脈經典籍即已表現這 個境地。 本草學的發展可以清楚看出經驗到理論,由少量到多量的發展過 程。《神農本草經》300多種,《本草經集注》有600多種,經唐 《新修本草》、宋《證類本草》的收集,到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所載藥物有1800多種。且歷代有增有减。
馬王堆漢墓醫書
竹木簡醫書共有4種,其中竹簡醫書有《十問》、 《合陰陽》、《天下至道談》3種,木簡醫書有《雜 禁方》1種。 《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的內容, 都是論述人體十一經脈的循行、主病和灸法,與《靈 樞﹒經脈》篇論十二經脈部分接近。但缺于厥陰脈。 所述各脈循行方向和徑路,以及主病病候,較“經脈” 篇簡略,有的論述甚至相反。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有 關人體經脈和灸療的專書。 《脈法》可辨識部分,主要記述運用砭法在脈上排瀉 膿血以治療癰腫。《陰陽脈死候》是古代診斷學著作, 所述“五死”病候,與《靈樞﹒經脈》篇相近,但無 五行學說色彩。估計著作年代應早於《內經》。
世界各民族在建立醫學體系的過程裡都有相同的過程, 但經過無數歲月變化除了西方醫學體系之外,只有中 醫體系。 中醫體系可就未曾見過或及簡單的疾病進行辨症論治。 中國醫學源於聖哲之說,立論者有之,反對者有之。 理論形成的過程通常是經由個人的創見而逐漸變成集 體的思維,進而透過個人不斷累積經驗,相互交換學 習的過程,而激盪出不同的看法與治療方法々於是英 雄人物便是讓醫學體系化的關鍵。 醫學體系中的聖人乃是「尤人之所長」者。 原始醫學有其「同」々民族文化有其「異」。
伏羲氏製「九針」的傳說
原始人發明用火,為炙法、熨法提供了物質基 礎。 相傳伏羲氏製「九針」。九針之名最早見於我 國古老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書中有關 伏羲氏的傳說雖不可輕信,但至少說明遠在春 秋戰國的時候,就有了用針刺治病、砭石刺膿 瘍放惡血和用熨炙法治療病證的經驗了。如戰 國時,名醫扁鵲用針刺和熨法醫治虢太子病, 而有起死回生之效的例證。
馬王堆漢墓醫書
《五十二病方》為中國已發現的最古醫方,記 述52種疾病的症狀和治療方法。疾病種類包括 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五官科等,以 外科、皮膚科疾病為多。每種疾病少則一二方, 多則二三十方,全書共291方。治療內容包括 藥物、灸法、砭石及外科手術割治等。書中藥 名達240餘種。
馬王堆漢墓醫書
人類用火
★人類對於熟食的認知。 ★距今約五十萬年以前的「北京猿人」所製造的 尖狀、刀狀等石器或骨器,提供原始醫療器具 的物質基礎。 ★一萬八千年以前的「山頂洞人」,已能製造和 使用骨針,大陸醫學界認為這是研究針刺術起 源的重要文物。 ★原始人發明用火,除了有熟食、防病及保健的 重要意義外,同時為炙法、熨法提供了物質基 礎。
商代墓葬中古代巫師
古剛果圖
古剛果圖
古剛果圖
台灣早期原住民巫醫
思考〆 現代民眾追求醫療的過程,有多少「巫」的成 分〇
理論建立〆
醫學與社會脈動之間 醫學本身即是實驗、實證的科學。 從歷史的角度看,中醫確實起源甚早,已具有兩千多 年的歷史了。 從發展的眼光看,中醫不斷汲取當代新的科學成就而 向前發展的一種不同於現代醫學理論的東方醫學。 醫學的發展一開始就和人類物質生活的創造有著不可 分割的聯繫。例如。原始人為尋求食物而獲得藥物的 知識,所以「科學的發生和發展,一開始就是由生產 決定的。」醫學也在其中。
嘗詴錯誤的可能
所謂「飢不擇食」,發生嘔吐、腹瀉、昏迷甚 至死亡等情況。飢荒與種族滅絕。 「飢不擇食」 V.S.飢荒與有毒植物。 人類在極飢餓狀態下,以同類充飢,種族延續 意義。
神農嘗百草而識中藥
Βιβλιοθήκη 在新石器時期。農業發展,人類尋找植物性食物時,用口嘗詴。 誤食有毒植物。 長期生活體驗,了解植物可能苦澀難咽、香甜可口、嘔吐腹瀉、 發汗止痛、中毒死亡。 有害淘汰,以後才逐漸用來毒殺禽獸或供醫藥用。如雞毒(烏 頭)、狼毒等藥的命名即是例證。隨之,由於人們對植物的不斷 認識,才逐漸用一些植物來治療疾病。 神農嘗百草的傳說〆「人民食肉飲血、衣皮毛,至於神農,以為 行蟲走獸難以養民,乃求可食之物,嘗百草之食,察酸苦之滋味, 教民食五穀。」 《淮南子》〆「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 避就。當此之時,一日遇七十毒。」 《史記》〆「神農……始嘗百草,始有醫藥。」當然,藥物決不 是一個人發明創造的,它是人民長期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經驗結 晶。我國第一部藥物學著作,就是用《神農本草經》命名的。
雲紋漆平盤-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 高3.6厘米 直徑34.8厘 米 盛食用,木胎,盤內以紅、黑漆相間繪成同心圈狀寬帶, 黑漆上又以紅漆繪卷雲紋,邊沿以黑漆為地,朱繪水波紋, 盤的外底朱書「軑侯家」。
雲紋漆鍾-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 高57厘米 口徑18.1厘米 腹 徑34厘米 鍾是一種盛酒器。 采用旋木厚胎制成,長頸, 大鼓腹,圈足。器內髹 紅漆,器表髹黑漆。肩部 、腹部為三圈朱色 和灰綠色描繪的幾 何雲紋。外底部朱書 「石」字。器形雅致 ,色彩華麗,是漢代 漆器中的精品。
醫巫不同源說
有人說〆「醫源於巫」,也就是說中醫起源於宗教、迷信,這是 一種非常錯誤的論調。 雖然我國殷商時代的人敬神事鬼,崇尚迷信,始有巫醫(如巫咸、 巫彭、伊尹等)而兼為人治病,但根據前面所述的歷史情況,則 說明醫藥的起源,並不始於宗教迷信,而是與人類維護生存以及 從事生產活動和改善物質生活有關。 巫醫為人治病,除了依靠巫術以外,同時也掌握和運用了一些藥 物知識。他們不過是在用藥上籠罩了一層神祕的迷信色彩而已。 因為早在巫術以前,已有了較多的醫藥方法,故隨著人類知識的 豐富,醫學終於戰勝了巫術。如春秋戰國時的名醫扁鵲就曾提出 「六不治」,其中明確提出「信巫不信醫則不治」的規戒。 齊相管仲也曾極力反對巫醫,《左傳》中還記載有叔向與公孫僑 的一段對話。在這段對話中,公孫僑辛辣地諷刺了當時的一些巫 醫,尖銳地揭露了春秋戰國時巫與醫之間鬥爭的情況。透過不斷 的鬥爭,中國醫學逐漸戰勝了鬼神迷信,脫離了巫術的束縛。
馬王堆挖掘
馬王堆挖掘
馬王堆竹簡
馬王堆漢墓醫書
原書均無名,馬王堆帛書整理小組根據內容詴 予命名如下〆 帛書醫書有《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 脈灸經》甲本、《脈法》、《陰陽脈死候》、 《五十二病方》(以上5種合為一卷帛書)、 《卻谷食氣》、《陰陽十一脈灸經》乙本、 《導引圖》(以上3種各為一卷帛書)、上述 11種醫書中,《陰陽十一脈灸經》有兩本,文 字基本相同,故帛書醫書實為10種。
馬王堆漢墓醫書(Medical Literature
Unear─thed from the Mawangdui Han Tombs )
1973年冬在湖南省長沙馬王堆三號西漢古墓出 土的醫書,共14種。 三號墓墓葬年代是漢文帝初元12年(公元前 163),各書的抄錄年代,根據文字字體估算 約在西元前4世紀末或前3世紀初。 這批醫書分別書寫在大小不同的5張帛和200支 竹木簡(其中木簡10支)上,出土時已有不同 程度的殘缺破損,經拼綴修復與辨識研究,估 計總字數約有3萬字左右。可辨識字數約有 23000字左右。
甲骨文中關於疾病的記載
距今3300年前 據統計,中國出土的甲骨文中有關病證的記載約323 片,計415辭,所記病證種類已達22種之多(實際還 不只這些),如蠱(腹中蟲)、齲、疾首、疾目等。 甲骨文中有關齲齒的記載,比埃及、印度和希臘等文 明古國還要早1000多年。據研究,甲骨文當時記載的 病種,有頭、耳、眼、鼻、口、牙、舌、喉、心、胃 腸、手、臂、關節、足、趾、骨等病以及瘤、跌傷、 產婦病、小兒病、流行病、寄生蟲病等,並有咳嗽、 噎膈、不語、下痢、耳鳴、失明等病證的描述。 「甲骨文」,除反映當時的疾病,且反映公共衛生和 個人衛生方面的內容,如有洗臉、洗澡、飯後洗滌食 具、灑水清掃室內外環境、設置廁所及畜圈等的記述。
巫師成為原始社會重要的知識傳遞者,算得上 是知識份子的前身,他們掌握一定的醫療技術, 也參與部分的醫療工作。「毉」字之意義與大 量的外科醫學有關係。 巫師的地位因為其掌握知識的重要性逐漸消失, 地位由崇高降至卑下。 巫與醫之地位成相對變化。在某一時期巫與醫 的角色是混合的。 巫術與醫學發展之間的關聯性發展,值得我們 做更多的研究。
馬王堆漆器出土時,有不少都是裝盛著食物或酒的,當時漆 器珍貴,一件耳杯可抵十件青銅器,而馬王堆漢墓總計出土 七百多件漆器,長沙國丞相府的貴冑豪風可見。
馬王堆之飲食
從馬王堆可以了解漢代人吃什麼? 怎麼吃? 由於馬王堆一號墓的保存情形極其良好,不但 墓主利蒼夫人辛追得以穿越兩千多年時空,以 完整的形體、仍具彈性的肌膚外貌和二十世紀 人相見,就連墓中的食物殘骸也都分外分明, 梅、楊梅、梨等水果都僅只乾癟,實在很難讓 人相信那是兩千多年前的水果。
《卻谷食氣》是現存最早的氣功文獻之一。 《導引圖》則是現存最早的導引圖譜,繪有44幅表現 各種導引姿勢的彩圖,每圖標有所治病名或所模擬動 物的名稱。 《胎產書》記述胎產宜忌,其中“十月養胎”內容即 後世“徐之才逐月養胎方”的祖本。 《十問》、《天下至道談》、《合陰陽方》3種竹簡 及帛書《養生方》、《雜療方》的主體部分屬房中類 醫書。 木簡《雜禁方》及《養生方》、《雜療方》的部分內 容屬巫術方。 1981年大陸的文物出版社影印了這14種醫書,并附有 釋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