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

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谈到青少年自我同一性问题时特别强调,到了青春期,个体会认真回答这个永恒的问题:“我长大以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断追问自己,“我是谁?”,“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这个人怎么样?”,“我要到哪里去?”青少年既关心自己的未来,也关注社会。

他们在寻找自己未来的过程中,逐渐确立自己对自己以及对社会应该担当的独立权利和义务。

他认为,青少年确立自我同一性的目的在于要解决好如何健康成长的问题。

精神分析学代表人物埃里克森对自我同一性是这样理解的,他认为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个体的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

每个人在青春期都会探索并尝试去建立自己稳定的自我同一感(自我同一性)。

青少年有四种同一性状态:
(1)同一性获得。

青少年已经体验了探索,仔细考虑过各种同一性问题,选择了自我投入的目标和方向并对特定的目标、信仰和价值观做出了坚定、积极的自我投入。

同一性获得者是个体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最佳状态,这样的青少年通常表现出更高的自主和自尊水平,具有更高的自我发展潜力,对外部环境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2)同一性延缓。

这类人正在经历艾里克森预言的危机,正在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方向。

他们要做出一个承诺,但是现在仍然在各种选择之间犹像不决。

他们往往具有更高的焦虑水平,并通过拒绝、发泄和认同来控制焦虑,同时表现出较低的决断性。

(3)同一性早闭。

这类青少年并没有经历过危机或者探索,而过早地做出了投入,但这种投入是非自觉的,是以别人对他的期望为投入方向的,是父母或权威人物等重要他人为青少年的未来发展目标做的决定。

这类人是老师、家长眼中的“好学生”“好孩子”。

通常会表现出高水平的专制性,低水平的自主性和外控的行为方式。

(4)同一性扩散。

这类青少年没有仔细思考或解决同一性问题,也没有详细计划将来的生活方向。

他们既没有对各种选择进行探索,也没有做出投入。

他们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没有方向且缺乏心理活力,外向性较差,在人际交往上容易出现障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