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对于世界城市建设的作用研究城市国际语言环境是指一个城市使用世界各种语言(种)进行信息交流的广度、深度和频度。
良好的国际语言环境能够增强城市的亲和力,有助于人们的沟通和交流,为人们提供种种便捷,在世界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发展,要求北京市重视国际语言建设,整合政府力量、企业力量、社会资源以及教育资源等多方面因素,营造有利于外语学习的氛围,着重培养外语应用能力,增强外语服务能力,并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这是适应世界城市建设发展要求、加强北京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的主要措施。
标签:世界城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根据国家发展大局和首都的长远发展需要,北京市2009年提出了分三个阶段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第一阶段,全面推进首都各项工作,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构架;第二阶段,到2020年前后,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国际城市的地位;第三阶段,到2050年前后,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
北京“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北京正迈入全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新阶段。
世界城市是一个更加开放的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国际间合作与交流更加频繁,同时,出生地为外国的人口(即国际人口)占城市人口的百分比较高,具有人口多样性的特点,人口的多样性促使城市语言的多语种性和城市文化生活的多元性。
因此,北京市需要加强城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为全面建设世界城市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
一、世界城市的由来和相关理论研究什么是世界城市?它具有怎样的特征和特点?衡量、评定世界城市的标准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就要追溯世界城市的由来和不同学界学者对世界城市的研究成果。
1789年,德国文学家歌德(Goethe)最早使用“世界城市”概念,用它来描述罗马和巴黎这两个当时在世界上具有强大文化优势和世界影响力的城市。
1915年,英国城市规划大师帕特里克·格迪斯(Patrick Goddesd)在《演化中的城市》一书中指出,世界城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务活动绝大部分都需在其中进行的城市”。
1966年,英国学者彼得·霍尔(Peter Hall)在《世界城市》一书中总结了世界城市的7个特征:政治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人才中心,信息中心,人口规模大且富裕人口相对集中的中心以及娱乐业中心。
1986年,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提出了到目前为止最为经典的世界城市理论,指出“世界城市”的7个标准:主要的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国际化组织;商业服务部门的高速增长;重要的制造中心;主要交通枢纽和人口规模。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社会学家莎丝琪雅·萨森(SaskiaSassen)在重点研究了人们公认的纽约、伦敦和东京三大世界城市基础上,提出世界城市具有4大基本特征:第一,世界经济组织中高度集中化的控制中心;第二,金融和专业服务的中心;第三,创新的生产地,即创新中心;第四,产品与创新的市场地,即消费中心。
①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美国城市研究学者曼纽尔·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s)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提出,世界城市不再是静态的“控制中心”,而是动态的网络控制的城市。
②可见,人们对世界城市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和丰富的过程,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看法,目前,对世界城市及其特征的讨论仍在进行中。
人们对世界城市及其特征在认识上存在的差异,是由于研究视角不同而产生的。
我们认为,从语言环境的角度观察世界城市,可以肯定地讲:良好的国际语言环境是世界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世界城市,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国际语言环境。
二、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对于世界城市建设的作用“语言环境”指的是一个地区或一个社群语言生活的状况,是社会使用语言文字的基本面貌。
③城市的国际语言环境是指一个城市使用世界各种语言(种)进行信息交流的广度、深度和频度,它是城市在全球国际化进程中对外开放、国际交往的产物,是衡量城市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
一个城市良好的国际语言环境能够增强城市的亲和力,有助于人们的沟通和交流,为人们提供种种便捷,在世界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良好的国际语言环境能够增强城市的亲和力。
据调查,当人们到达异国他乡,最感安慰的事就是听到熟悉的乡音和熟悉的语言,这使他们备感亲切,从而消除陌生感和紧张情绪。
当今公认的世界城市纽约和伦敦,其母语就是英语,英语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讲英语,对于讲英语的人而言,这里有他们熟悉的语言环境,会产生一种本能的亲近感。
伦敦常住外国人口比例高达30%,纽约达到15.6%以上④,两座城市都是凭借着国际通用语言在城市中的广泛使用,形成良好的国际语言环境,从而增强了城市的亲和力,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前往旅游、学习或工作,甚至选择长期定居于此。
其次,良好的国际语言环境有助于人们的沟通和交流。
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但是世界上的语言有五六千种,各国、各地语言的差异成为人们互相交往的巨大障碍,人们需要有一种国际通用的语言,来实现彼此的交流。
世界城市作为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国际间的交往、交流与合作最为频繁,国际通用语言的使用尤为重要。
互联网上的信息85%是用英语传播的,在联合国各种场合中使用的语言95%是英语,国际经贸活动中几乎100%使用英语,英语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通用语言。
纽约和伦敦具备得天独厚的英语优势。
英语在日本的普及程度较高,为东京奠定了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
在东京,不管是超市、饭店还是理发厅,总能够找到可以用英语为你提供服务的人,机场、旅游区等公共场所的英语标识随处可见。
纽约、伦敦和东京三座顶级世界城市通过使用和推广国际通用语言,建立了良好的国际语言环境,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语种人们彼此的沟通和交流。
第三,良好的国际语言环境带给人们各种便捷。
伦敦当地人说的语言共计307种,是全球语言最多元化的城市。
⑤纽约市各族裔使用的语言多达170种,在过半家庭里,英语并不是主要语言。
⑥世界城市具有城市语言(种)多样性的特点,为适应这一特点,世界城市往往提供多语言城市服务,带给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种种便捷。
例如,伦敦地铁自动售票机的服务语种除英语外,还包括阿拉伯语、孟加拉语、中文、希腊语等11种其他语种,地铁招聘的工作人员中很多人会说除英语之外的其他语言,使伦敦的游客以及母语为非英语的伦敦人在搭乘地铁时获得更便捷、更快速的服务。
纽约政府根据城市语言需求多样化的特点,自2008年7月起开始用中文、西班牙语、俄语、韩语、意大利语和法语六种外语提供服务,解决不善讲英语市民的语言障碍。
在东京,机场、旅游区都提供多种语言的导航,自助式的城市导航系统也有外语。
东京几乎所有大型商场都配有中文导购,部分店家还聘请会说中文的人做销售,以更好地服务众多来自中国的游客。
世界城市在公共场所、公共服务机构和公共信息平台中所提供的多种语言服务,满足了除了英语之外其他有着比较普遍意义的语言需求,同时还针对个性化、差异化的语言需求提供特殊语言翻译服务,方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三、提升首都国际语言环境的建议当前,北京要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
北京要建设一流的世界城市,能不能吸引到大量的高端管理人才、高端创新人才,能不能吸引到更多的世界知名企业总部和国际组织,能不能获得高档次的国际活动和大型盛会的举办权,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北京在城市语言的亲和力方面,在城市语言的便捷性方面,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在逐步完善外语公共服务网络,构建完备的外语信息平台这些“物的因素”建设的同时,更要抓好“人的因素”建设,因为“人的因素”建设是实现良好国际语言环境的根本。
为此,北京市需要整合政府力量、企业力量、社会资源以及教育资源等多方面因素,有规划、有重点地提升城市中不同人群的外语水平和对外交流能力,营造良好的国际语言环境。
(一)政府方面要高度认同、负起责任政府要树立重视国际语言环境建设、语言人才培养的意识。
城市是由人和各种基础设施共同构成的。
基础设施这些有形的物资实体建设起来相对容易,而人的素养全面提升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
2008年奥运会前政府对城市国际语言建设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市民讲外语组委会,组建了庞大的志愿者队伍,集中各方力量做大事,圆满地举办了这一体育盛会。
借鉴奥运经验,政府要毫不松懈地继续加强北京城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
1.从娃娃抓起北京市民对外语学习的重要性具有广泛的认同,许多家长不仅重视学校教育,还为孩子课外报班,为他们的外语教育投入大量金钱和精力,这种做法不仅仅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有好处,也有益于将来北京的城市发展。
“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学习语言的天才”,北京40年建成顶级世界城市,现在幼儿园、小学里的娃娃们将来是各行各业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现在正是学习外语、尤其是掌握口语的最佳年龄,政府要有前瞻眼光,要对他们的语言培养注入资金,提高师资,聘请外教,为他们打下一个好的外语口语基础。
据笔者了解,现在市区内的有些小学校长已经具有这样的理念,重视外语教学,他们不要家长掏钱,自筹资金聘请外教来辅助正常的外语教学。
作为首都的北京一是具有人员优势,方便聘请外教;二是财政资金相对充裕,可以在国内先行一步,由政府买单,逐步增加孩子们校内课堂的外教授课,为学生们创造“实战”机会,既为他们打下良好的语音基础,又使他们从一开始学外语就养成开口说的习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
2.广泛开展社区外语活动政府要依托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开展广泛的外语学习活动,使人们能够方便地学到外语。
可以利用首都人才优势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多渠道的社区外语教育体系,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
一方面,要扩大社区英语学习的人群,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于零起点的居民,可从ABC学起,开展普及教育;另一方面,对于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可以举办高级班,根据不同的需求实施多种不同类型的技能培训。
利用社区中高校资源、退休教师、外籍人士、外企中外语好的员工等各方力量,组建一支外语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志愿者教学活动,以外语角、公益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市民外语教育,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
3.培训高水平外语人才,建立外语人才库。
一方面,北京需要外语好的专业人士,为政府公共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各职能服务部门建设或完善外语网站,另一方面,还需要有一批懂专业、口语好的工作人员直接为外国人士服务。
这样的人员哪里来?要依托政府的号召力、整合力,到各单位选拔,然后由政府出资使之接受国内或国外的听说和专业外语培训,这些人员培训后回原单位工作,同时进入外语人才库,成为政府的外语人才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