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竖笛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摘要:竖笛教学遭遇尴尬,主要与学生的兴趣,教师本身教学态度和教学形式不恰当,评价方式过于单一都有关系。
面对现实,我们应该从为了培养学生兴趣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出发,培养学生兴趣,让竖笛给孩子一个好的第一印象;丰富并活跃竖笛练习的内容和形式,寻求竖笛教学技巧性和娱乐性的统一;给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多多搭建展示学生竖笛的舞台。
为孩子带来快乐感受和音乐体验以及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竖笛兴趣激趣形式娱乐性
中小学学习乐器演奏,不单是为了掌握一两件乐器的演奏技能,而是为了通过演奏乐器更好地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这是中小学器乐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选择竖笛做为课堂乐器,它本身有着很多的优势,其结构简洁、排孔科学、携带方便、价格低廉、相对来说,易教易学。
但说起竖笛教学,很多老师都会皱起眉头。
乐器进课堂在前些年的时候可谓是轰轰烈烈。
但是热闹过后,延续到今天的乐器教学却不得不面对着来自学生、教师、家长等多方面的质疑和尴尬。
小小不起眼的竖笛却也成为制约音乐课发展的一个瓶颈。
怎样提高学生学习竖笛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竖笛这件乐器的喜爱,用竖笛更好的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成为摆在我们音乐教师面前的问题。
为此也引起了我对此问题探究与思考。
(一)抓住学生的兴趣启蒙,培养好的习惯,让竖笛给孩子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能力与智慧的源泉。
有了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开发智力,提高能力。
只有重视音乐兴趣的培养,才能顺利的、很好的完成音乐教学任务,才能真正使学生感受美、体现美,在艺术的空间中尽情遨翔,驰骋。
一般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这一阶段的孩子好玩、好动,对学习竖笛有着浓厚兴趣,这时要及时引导学生理解竖笛的一些常识并做一些必要的示范讲解(如(1)乐器名字:竖笛。
(2)结构:有笛头、笛身、笛尾、吹口、六个按音孔组成。
(3)吹奏姿势和方法:上身直,头略低,斜拿笛,肩放松,孔按严,悄悄吹。
开门见山,用乐器与学生说话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竖笛原来是那么好玩的,激发了学生学竖笛、吹竖笛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愿望等等。
),把对竖笛的兴趣巩固下来并形成以后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为此,竖笛教学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我注意努力做好以下几点:(1)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
例如播放身边同学上台表演竖笛的视频,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最容易产生兴趣,这样既聆听到了动听的音乐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竖笛并且想上台表演的欲望。
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竖笛的自信心。
(2)练习趣味性的练习曲。
例如在学习了竖笛基本要领之后,让学生练习一些趣味性或者动听的歌曲,来增加练习中得乐趣,少了一些枯燥乏味(例如在教学中选择贴近生活,旋律优美的歌曲或电视电影的插曲作为教学内容。
如《闪烁的小星》、《七子之歌》、《友谊地久天长》等把学生喜爱的乐曲作为吹奏内容),以激发学习的兴趣。
(3)合奏——独乐不如众乐。
在学竖笛到了一定水平下可以找一些合奏曲目练习形式也可以多样性例如:重奏、齐奏、打击乐伴奏等等,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更重要的让大家一起体验到音乐带给我们的快乐。
使学生在合奏中理解对乐曲的感受,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
(三)改变教学方法,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兴趣成为学习的动力魏书生常说,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保证。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传授知识的程序,要研究教学方法,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改进教学。
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魏书生的现场课中可以看出:课堂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热烈愉快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教师要千方百计创造情境,创造机会,引发学生求知欲,唤醒学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对上课富有亲切感,怎能不激起内心的涟漪,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
例如在竖笛教学中可以讲一些有趣的竖笛故事、观看一些跟竖笛有关的动画片如《竖笛与双肩书包》、曾经遇到的一些学习竖笛的趣事,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快乐。
教师也要因时、因地、因人适时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活泼和有效。
有时面对学生的差错,也不必声色俱
厉,幽默地纠错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幽默引趣、幽默点拨、幽默纠错、幽默启悟,为我们的课堂注入一股新鲜血液,使课堂如同磁石般富有吸引力,成为学生留连忘返的殿堂。
可见,教学要收到好的效果,不仅要让学生在自由、愉快的心境中进行,还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自由的学习环境,为他们搭建一个平等、宽松、和谐、自由的平台,让他们倍感亲切,他们那涌动着的创造源才会尽情喷发,挥洒自如,最终使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竖笛的动力。
(四)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
从某种意义上讲,音乐课外活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拓宽音乐教育的空间,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比音乐课堂教学更为广泛和深入,它是音乐课堂教学在课外的延伸。
因此,它对于音乐德育的贯彻和实施以及能否真正的让学生的音乐修养和能力得到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成立器乐演奏小组,目前大中小城市特别热衷于学习西洋乐器,而我们农村小学,我觉得更多的应重视课堂乐器的学习,以达到传承音乐文化知识和艺术的目的。
就课程安排来说,应当以趣味性娱乐性为主,而对于技术水平及演奏能力不作太高的要求,通过演奏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音乐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加热爱祖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为学生日后能在乐器演奏方面继续发展打下基础。
还可成立乐器制作小组,了解竖笛的历史及其构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对手能力,制作自己想象中得笛子,互相交流,互相讨论,最后还可以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使学生对学习乐器的兴趣更加浓厚。
(五)发展兴趣,让兴趣转变成永远的爱好
培养一项兴趣不易,巩固一项兴趣,使之长久,更不易。
孩子的注意力短暂,兴趣容易转移,“朝三暮四”是常有的现象。
这时,老师就要开动脑筋,不断变换方式,创造多种环境,以巩固延续这种兴趣。
如何让兴趣转变成爱好?如何让动机产生?这些其实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只是模糊地感到,自发性很重要,自主需要很重要。
如今的教育,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为主。
现在
我们则应该更多地征求孩子的意见,与学生如朋友般沟通交流。
把兴趣变为爱好,除了能让孩子发现自身的优点,树立自信,更能让他通过兴趣的培养进而养成主动学习和吸收的好习惯。
由兴趣到爱好,需要一定时间的学习,而由爱好到特长再到在该领域取得成功,更是需要一定的磨炼。
给孩子信心是关键,多鼓励、多坚持,千万不要令其半途而废。
总之,“教未见趣,必不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
只有当学生自身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整个认识活动兴奋起来,促使他去追求知识,探索其中奥秘。
因此,在教学中,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要讲究教学艺术、手段和方法,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邹爱民、马东等编译《音乐教育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3]期刊论文浅谈竖笛教学 - 中国电子商务 - 2010(12).
[4]期刊论文浅谈竖笛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 文理导航 - 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