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词解释:
: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具有如下特点: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且可以为各种用户共享等。
数据库是数据库系统的组成部分。
:数据库管理系统( )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使人们能对数据进行科学的组织、高效的存取和维护、管理的一种数据管理软件。
: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一般由数据库、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构成。
内模式:内模式()也称存储模式只有一个,是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结构的描述,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达方式。
模式:模式()也称结构模式、逻辑模式或概念模式只有一个,它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
外模式:外模式()也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有多个,是把现实的信息按不同用户需求抽象为多个逻辑数据结构,即数据库用户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
模式内模式映象:数据库中只有一个模式,也只有一个内模式,所以模式内模式映象是唯一的,它定义了数据全局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
该映像定义通常包含在模式描述中。
当数据库的存储结构改变时,由数据库管理员对模式内模式映象做作相应改变,可以使模式保持不变,从而保证了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外模式模式映象:对于每一个外模式,数据库系统都有一个外模式模式映象,它定义了该模式与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当模式改变时,由数据库管理员对各个外模式模式的映象作相应改变,可以使外模式保持不变,从而应用程序不必修改,保证了数据的逻辑独立性。
2. 使用数据库系统的好处
数据库系统中的存储过程可以提高查询效率,提高安全。
数据库系统可以存储大量数据,安全,便捷。
.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
数据库技术是随着计算机在数据处理方面的应用需求发展而产生的。
数据处理是计算机应用领域中最大的一类应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实现数据的管理。
从世纪年代末开始,数据管理技术就一直是计算机应用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和研究课题。
随着计算软件、硬件技术的发展,对数据管理和转换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数据管理技术也不断发展变化,主要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管理、数据库技术管理、高级数据库技术管理、文件管理五个阶段。
每一阶段各有特点,但并非相互独立。
总的说来,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以数据存储冗余不断减小、数据独立性不断增强、数据操作和转换更加方便和简单为标志。
. 文件系统的缺点。
()数据独立性不足。
()数据冗余度大且容易产生数据不一致。
()数据整体是无结构的。
()数据不是集中管理,其安全性、完整性得不到可靠保证;并且在数据的结构、编码、输出格式等方面难以规范化和标准化。
5. 数据库阶段的数据管理的特点?
(1)采用一定的数据模型实现数据结构化
(2)应用程序与数据具有较高的独立性
(3)控制数据冗余
(4)支持数据共享
(5)数据安全性较高
6. 文件系统与数据库系统的区别和联系
(1)文件系统用文件将数据长期保存在外存上,数据库系统用数据库统一存储数据(2)文件系统中的程序和数据有一定的联系,数据库系统中的程序和数据分离
(3)文件系统用操作系统中的存取方法对数据进行管理,数据库系统用统一管理和控制数据
(4)文件系统实现以文件为单位的数据共享,数据库系统实现以记录和字段为单位的数据共享。
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之间的联系:
(1)均为数据组织的管理技术
(2)均由数据管理软件管理数据,程序与数据之间用存取方法进行转换
(3)数据库系统是在文件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 数据的物理独立性与数据的逻辑独立性
数据的物理独立性是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与存储在磁盘上的数据库中的数据是相互独立的。
数据的逻辑独立性是指数据库总体逻辑结构的改变不会影响应用程序。
. 简述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并说明该结构的好处。
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是指数据库系统由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三级构成。
应用该模式的好处为:保证了数据的独立性;简化用户接口、有利于数据共享;有利于数据的安全和保密。
. 试述数据库系统的应用架构有哪些?
单用户结构的数据库系统
主从式结构的数据库系统
分布式结构的数据库系统
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的数据库系统
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的数据库系统。
.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数据定义数据操纵数据库运行管理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
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数据通信接口。
. 试说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组成。
数据定义语言及其翻译处理程序
数据操纵语言及其翻译解释程序
数据运行控制程序;实用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