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村庄整治规划

村庄整治规划

浅谈村庄整治规划
[摘要] 要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首先要做好村庄整治规划。

村庄整治规划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以村庄整治规划的原则为依据,分析了村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别从建筑、基础设施及绿化环境等方面,提出整治规划的方案。

[关键词] 村庄整治规划新农村规划
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制定和实施村庄整治规划,逐步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环境设施。

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新农村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实,必须积极稳妥、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推进。

一、村庄整治规划原则
1. 政府主导,尊重村民意愿
在村庄整治的过程中,政府是组织主体,村民是实施主体。

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为村民提供政策指导和技术服务,引导村民参与并监督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及时公开规划阶段成果,征询村民意见,确保规划确定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法能充分体现村民意愿和利益。

2.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规划必须立足实际,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结合当地地形、地貌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有效的形式稳步推进。

避免超越当地农村发展阶段,大拆大建、急于求成、盲目照搬城镇建设模式。

3. 整体规划,分期实施
村庄整治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规划必须从本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出发,提出指导村庄长远发展建设的整体思路,同时结合村庄的发展实际,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改建与新建的关系,提出分期实施的安排,切实做好村庄整治不同项目的统筹。

4. 合理分区,配置设施
村庄整治过程中应避免大拆大建,但需要对村庄用地进行适当的调整,促进村庄各项功能的合理集聚,做到“两个分离”——生活区与养殖区分离、居住区与工业区分离,同时配置村民迫切需要的公共设施和活动场地,合理规划空间布局,提高村庄防灾抗灾能力
5. 保护生态,维护乡土特色
保持村庄的自然特色与人文景观,尽量做到不推山、不砍树、不填池塘、不盲目改直道路、不改变河道的自然流向、不破坏历史文化风貌,并围绕传统建筑适当地布置公共服务设施或公共活动场所。

通过对废弃旧房、猪牛栏、露天厕所的清理以及对庭院的美化和绿化等措施,全面改善村容村貌。

具有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的村庄,是历史见证的实物形态。

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整治过程中应重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以发展促保护。

6. 优化配置,调剂利用
在人多地少的背景下,村庄发展所需的空间和物质条件必须立足于土地的集约开发和能源的高效利用,整治过程中应大力落实农村“一户一宅基地”政策,尽量少占用耕地,避免脱离实际的拆建与过高标准配置,应厉行节约,做到节水、节能、节材和就地取材。

极力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的技术。

7. 简洁规范,通俗易懂
村庄整治规划的使用对象为广大村民,规划成果的图文表达方式应力求简明扼要、规范、平实、通俗易懂,便于广大村民关心规划、了解规划、支持规划,进而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分析村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建设乱,闲杂地乱推乱放
大多数农民建房和村庄建设缺乏规划引导。

沿公路建房,居住点分布散乱,建新屋不拆旧宅,形成“空心村”,村庄建设用地浪费较大。

建筑风格缺乏当地乡村特色。

房前屋后、道路两侧的裸露闲杂地,或杂草丛生,或乱堆柴草,或乱放杂物的现象还非常普遍,严重
影响了农村的整体面貌,同时容易造成火灾隐患。

2. 卫生设施陈旧,且不符合规范
村庄没有排水沟渠,垃圾随意堆放;村庄农民住房与畜禽圈舍混杂;部分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已老化,达不到现代农村的卫生需求;还有部分卫生基础设施由于工程建设时为了减少支出,下调了设计要求,致使这部分卫生基础设施达不到规范标准;再有少部分卫生基
础设施在第一次村级总体规划中,未能正确选址,而成为新的污染源。

3. 环境脏、乱、差
解决垃圾、粪便出路是农村实施动态保洁的核心问题。

目前,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垃圾处理还没有实现统一填埋、集中处理,各类生活垃圾随意堆放,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粪便出路基本以家庭户厕、公厕化粪池,满溢后自然渗透排放为主,未能达到真正的无害化处理要求。

三、村庄建筑整治规划
受历史、经济条件制约,不少地方村庄建筑基本上没有规划,多数村庄的格局混乱,建筑无序,缺乏特色,土地浪费现象较严重,整体
水平偏低。

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广大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村庄,使规划建筑和保留建筑有机融合。

加强村庄建筑的科学合理规划设计,有利于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推动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闲置房屋与土地整治,应该坚持一户一宅的基本政策,对一户多宅、空置原住宅造成的空心村,应合理规划、民主决策,拆除质量面貌较差或有安全隐患的旧宅。

建筑外墙应选择当地材料,选择当地常见形式,运用低造价施工方式,降低造价,塑造地方风格。

外立面有粉刷剥落及损坏的,应及时修补和翻新。

应整合太阳能、沼气系统、遮阳板等设备部件与建筑物构件的关系,使建筑外观和谐统一。

村庄的公共服务设施位置要适中,村委会、文化中心、商业服务
等建筑宜结合公共活动场地统一建设。

四、村庄基础设施整治规划
在村庄整治规划中充分考虑居民的生产生活要求,完善规划区内路网和基础设施。

1. 道路
村庄道路设施整治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量力而行。

充分利用现状条件,结合功能分区,创造便捷的交通环境和完善的道路网格,同时方便了居民的生产生活。

村庄道路的路基、路面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路面铺装形式也应满足道路功能要求,不同道路功能的铺装应有所区别,可采用沥青混凝
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块石路面等形式。

2. 给排水设施
农村给水设施存在“设施老化、给水水源安全防护距离不足、缺乏必要的水净化处理设备、消毒设施”等问题。

为了保障用水安全,保证村民身体健康,给水设施整治在村庄整治中不可缺失,是村庄
整治的重要内容。

五、村庄环境整治规划
1. 卫生环境
垃圾处理是村庄整治的重要内容,尤其是针对村庄普遍缺乏垃圾收集设施、垃圾随意弃置的现状,对村庄环境治理提出垃圾应分类、收集、清运的具体管理要求。

农村户厕应与村庄整治统一规划,协调进行,降低重复建设带来的浪费、减少厕所模式选择错误和建造
不规范带来的损失。

出于卫生与使用安全的考虑,厕所地下结构应坚固耐用、经济方便。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厕所粪便无害化处理程度有限,粪液排入水体,会造成富营养化,未死亡的寄生虫卵进入水体,会形成疾病传播的条件。

因此,禁止向任何水域排放粪便污水和沼液。

2. 绿化环境
村庄绿化应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必要时以草点缀,植物宜选用具有地方特色、多样性、经济性、易生长、抗病害及生态效益好的品种。

对于村庄现有河道水系应予以保留,并进行必要的整治和疏通,改善水质环境。

道路两旁绿化应以自然设计手法为主,在村庄现有绿化基础上,结合外围优美的环境,使村落存在于绿化之中,绿化赋予村庄以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生态环境的要求下,科学合理的配置植物,形成以乔木为骨架,乔灌草合理配置,环境生态效益良好的景观绿地,提高村庄绿化层次。

六、总结
村庄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是基于我国农村实际的一种现实选择。

村庄整治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得到了实惠。

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村庄整治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

但是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坚信,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村庄整治工作必将迎来崭新的局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