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桂花雨教案【篇一:《桂花雨》教学设计】《桂花雨》教学设计三河市李旗庄小学郝建秀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我的教学设计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挖掘教材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进行语言实践,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充满个性的阅读中与文本对话、与主人公的思想产生共鸣,深刻理解作者思乡的情绪。
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桂花雨》是现当代女作家琦君的名作。
它主要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难忘的“桂花雨”,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她的这篇文章非常优美,使人读后真的像浸润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
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
本课是略读课文。
它与另外三篇《古诗三首》《梅花魂》《小桥流水人家》课文一起承担着“浓浓思乡情》这一任务。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对于散文的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虽然在前两篇课文中已经感受到了“思乡”,但是还是过于肤浅,毕竟没有那样的阅历。
而本文文质兼美,学生一定非常感兴趣,我又辅以形象的课件,让学生充分感受家乡桂花的香、摇花的乐,继而对比出“同是桂花,香味不同”的真正原因是自己对故乡的热爱,难点一下子突破了。
学生从读文,到感受,再到交流,都会被美文吸引,被乡愁感动。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a、恰当运用网络多媒体手段教学,(配乐介绍满陇桂雨和作者琦君、桂花雨的动画及与桂花相关的图片)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b、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在朗读、体会、交流中理解作者思乡的情绪。
4、技术准备:搜集琦君资料,制作课件。
5、学期教学状况:我在课下布置了一些预习作业,学生课上交流和展示。
在课上,学生交流课下预习明白了什么,交流找到的“描写桂花香”的句子,展示自己的朗读??在展示中他们体验着自主学习带来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
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五、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感受桂花香。
1、交流课下预习课文的收获。
(知道了桂花开放的时间是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桂花很香??)2、质疑问难,“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中,这里的桂花指的是哪里的桂花?通过课件了解著名的杭州满觉陇桂花。
借助阵阵飘落的桂花雨和同学们的朗读,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画面,真让人如沐花雨,流连忘返。
3、话锋一转,“那么,家乡的桂花有多香呢?”交流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
(①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②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③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④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4、小组合作体会哪个句子最能体现家乡桂花的香,说说理由。
①抓住关键字“浸”、“全年”、“整个村子”来体会桂花的香气。
学生交流自己对“香”的理解。
这里学生会发挥想象,充分交流。
②探究“桂花只在中秋节前后开放,为什么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通过课件展示,桂花可以做成桂花茶、桂花糕、桂花饼等许多食品,让学生明白桂花充盈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美味与快乐。
③通过想象、朗读体会桂花的香气。
学生反复读书,自然越读越入境,越读越高兴。
(意图: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既注重人文性的教育,又让学生练好遣词用句的基本功。
)(二)多种方法,感受花雨之美。
(摇花乐和桂花雨)。
1、文中哪些句子具体写了摇花乐和桂花雨,圈画出来并读一读。
2、课件出示摇花乐和桂花雨的动画,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同桌互读、配乐展示读),体会当时快乐与兴奋之情。
3、与老师互动,训练学生想象力,加深理解“桂花雨”带给我们的快乐。
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桂花像春天里的___;像夏天里的___;像秋天??桂花落在我的头上,像___;落在我的脖子里,像___;落在我的身上??”(意图:这里作者的想象力是“摇花乐”的精彩之处,在阅读对话中,将文本语言转化为会运用的“活”的语言,学生真的如沐花雨。
)(三)理解母亲的话,体会思乡情。
1、出示“杭州有一座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与“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两句话。
引导讨论:杭州满觉陇的桂花,的确是非常美非常香,但是为什么母亲还是认为家乡的桂花更香更美呢? 2、通过讨论交流,教师总结。
母亲比的不是香气的浓和淡,比的是情的浓和淡。
3、再次朗读母亲的话,产生情感的共鸣。
4、课件介绍琦君生平,了解她漂泊的一生。
5、出示琦君《烟愁》中的一段话,感受浓浓的乡情。
出示并配乐朗诵: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像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意图:通过回文再读,再次品味那摇花乐,那桂花香。
于是这份快乐更乐,这份花香更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乡的层面。
加之琦君资料的拓展,更让这乡愁浓郁。
)(四)总结全文,抒发心语。
1、假如有一天,你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你会说些什么呢?请模仿“故乡的花更香”这句话,也来按“故乡的()更()”说几句话,抒发自己的真情。
(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实际上是对主题的深化,学生对自己故乡的记忆,也将长久镌刻在记忆中。
)六、板书设计桂花雨桂花香乡情摇花乐桂花雨附:预习内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通过自己的预习,你知道了哪些内容?请写一写。
3、搜集作者琦君资料。
4、找出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
七、教学反思:(一)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
媒体虽然只是教学中的辅助手段,但是它的作用举足轻重,如果媒体使用恰到好处,那教学效果一定事半功倍。
在《桂花雨》的教学中,我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运用了多媒体。
1、课题中“桂花雨”动画的导入,文中的“桂花雨”是指桂花纷纷飘落,如同下雨的美丽情景。
其喻意是丰富的:既再现了落花如雨的情景,又烘托了人和年丰的生活,还如一场甘霖滋润了作者永生难忘的童年,抒发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
我运用一段桂花飘落(桂花雨)的动画,旨在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入情入境。
2、视频“满觉陇赏桂花”的介绍,满觉陇的桂花相当著名,我们不仅让学生了解这一著名的景点,更是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这里的桂花“香飘十里”,为什么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极点。
3、课件出示桂花香的句子,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即“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想起里。
”这句话和其中“全年、整个村子、浸”)品读、赏析,感受桂花给全村人带来的快乐。
又通过形象、美观的画面呈现出桂花茶、桂花糕、桂花饼、桂花蜜等食品,让人真切感受桂花是如此亲切,它充盈在我们的生活中。
4、“摇花乐”和“桂花雨”的部分,通过动画,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当时的“花雨”情景,加之较欢乐优美的音乐的衬托,给人美的享受。
这样,借助阵阵飘落的桂花雨和同学们的朗读,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画面,真让人如沐花雨,身临其境,流连忘返,为后面体会思乡之情做好了铺垫。
5、关于其君女士的介绍,除了运用了图片文字外,还穿插了《烟愁》中的一段话,配以感情朗读。
我想,学生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对于体会琦君老人淡淡的乡愁,浓浓的乡情有着很大作用。
(二)、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1、我在课下布置了一些预习作业,学生课上交流和展示。
在课上,学生交流课下预习明白了什么,交流找到的“描写桂花香”的句子,展示自己的朗读??在展示中他们体验着自主学习带来的快乐。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能够自己学习的知识,老师一定要充分放手,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
2、以读代讲,以读促情。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
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读”的训练。
一是抓文本用心读,让学生明白“全年的桂花香”及“我”和母亲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是带着问题去读,“为什么母亲觉得满觉陇的桂花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边读边品,自解其中义了。
三是在理解中美读,尤其是“桂花香”和“摇花乐”的句子,学生困惑得解,事半功倍。
③突显“思乡”,体会“乡愁”。
整堂课就是主要解决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在母亲眼中,著名的满觉陇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为此,我做了充分的铺垫。
先通过视频了解著名的满陇桂雨,提出问题,调动学生探究欲望;接着感受故乡的桂花香、摇花乐和桂花雨,穿插介绍作者琦君的资料;最后回归这到这个问题,真正体会的母亲对故乡的依恋与怀念之情,这也正是作者淡淡乡愁的流露。
【篇二:《桂花雨》教学设计方案】《桂花雨》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反思: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然后从课文插图入手,让学生说说图画上的内容,再从文中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朗读后划出重点语句,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
对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
教学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学要从重视教师“教”的构思,转向重视学生“学”的引导,让教真正为学服务,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附课文:桂花雨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
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
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找细花。
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篇三:(人教)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案】《桂花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品读感悟,体会作者借写童年摇桂花的乐趣所表达的思乡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父亲所写的诗。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2、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