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盖结构要求
电池盖的设计(初步)
1:基本功能及外观要求,基本胶厚
扣机牢固不松脱,装拆容易,与底壳吻合不错位。
一般胶厚0.9-1.2,电池盖因为大的外观面,建议整体胶位最薄不要薄于0.80.
2:与底壳的配合(非扣位处)
电池盖周边与底壳的配合间隙一般为0.05,中间配合间隙应大于周边的配合间隙为0.15,在允许的情况下,为防止装配底壳后左右和尾部出现错误刮手,电池盖的此三边可以故意做小0.05-0.10.(也可加0.15,但分型线上移,增加模具难度,可视设计要求而定)
电池盖装配底壳左右及尾部刮手的可能原因:
有的底壳与电池盖的配合的周边加模具加工中自然形成了R0.1的圆角,而电池盖周边分型却形成了利边,
电池盖或底壳的形变及其间的止口或扣位定位不够而移位
模具制造及成型的误差.
3:电池盖的基本结构
A:推入式的电池盖的结构
图A是靠电池盖左右的2个或4个卡点将电池
盖扣住底壳的结构,图B 仅靠前端的扣位扣底底壳,还有一种是用底壳直接做出弹片的形式来扣电池盖的如下图的图C 和图D ,也可以是上述几种结构的组合(除B 与C 外)。
B:藉助另一小零件的锁扣式的结构,按或拔开此小零件时,电池盖锁扣脱离. A B C
D
靠此两处
的配合,
电池电池
C:直按压扣入的电池盖结构
4:电池盖扣底壳松的原因及相关建议(概述). A:电池盖容易退出底壳以及相对于底壳的前后(Y 方向)松动
锁扣与电池盖配合: 建议锁扣与电池盖的配合的扣入量为0.5-0.6左右
推入式的电池盖:卡点对底壳的扣入量不够而扣位容易脱离, ,而对电池盖设计成卡点与底壳的直接配合对于常用的两个卡点建议其单个的扣拔此
按此
直扣式
的电池
扣
入量为0.3-0.35左右,而上下的配合间隙作用面为0-0.05左右,防止电池盖的前后(Y方向)移动,另两侧的所有扣位与底壳的有效作用距离((X方向)建议在0.6左右,如果过少,跌落时易弹开脱离. 直接扣入式:建议首先插入的扣位配合量为0.4左右,最后压入的扣位其扣入量为0.2,两侧的扣入其扣入量为0.1-0.15,除首先插入的扣位,其它的扣位应有25左右的导向斜度.另外需检查电池盖在前后(Y方向)有测有合理的限位结构.
B:电池盖与底壳的配合左右(X方向)松动
电池盖的前端和尾部以及中间都会有扣位与底壳配合,这些配合的左右间隙过大会造成电池盖的左右松动,建议在电池盖与底壳的扣位配合其前端(或靠近前端)与尾部(或靠近尾部)的左右配合间隙各两处调整为0.05-0.10,(即建议前后各配合左右移位的两点,而其余的间隙稍加大,如果没有必要时避免多重的配合,但往往开模前此间隙有的希望在0.1以上,在模具试模后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
C: 电池盖与底壳的配合上下(Z方向)松动
电池盖的前端和尾部以及中间都会有扣位与底壳配合,这些配合的上下间隙过大会造成电池盖
的上下松动,建议其所有扣位与底壳配合面的上下配合间隙为0.05
5:推入式的电池盖与底壳的配合尺寸 A:左右的卡点形状与配合尺寸
以上为底壳与电池盖卡点配合的剖面图,基本形 状大概有两种,A 近似于圆形,B 近似于梯形。
图示A 为卡点的扣入量,建议为0.35左右,同时在 C 或D 处设计时要有预留空间(>0.15),以防试配需加胶,
图示B 为卡点的作用面Y 方向配合间隙,建议控制
在0-0.05,防止电池盖前后(Y 方向)松动. 因靠电池盖在外力的作用下的扣入与推出,胶件 在运动中产生形变,因此运动相关的磨擦面都必 需有导向的C 角或R 角.
需考虑卡点附件有没有形变所足够的空间 B:左右扣位结构与配合尺寸
A
B
导向C D
相关建议如下:
扣位个数:单边2-3个
A为扣位与底壳作用面的配合,间隙为0.05
B为扣位在X方向作用有效宽度约为0.6左右C为电池盖与底壳的周边配合间隙0.05
D,E,G的间隙要求>0.15
F为扣位的厚度,要求为0.65-0.80.如果扣位过厚影响电池盖侧壁缩水,则扣位非作用面可用骨状掏胶.
前端应有导向C角.
C:电池盖前端及尾部扣位的形式与配合尺寸1:右图为电池盖前端扣位为卡勾式与底壳配合的剖面图:
A电池盖前端扣位的胶厚,为0.60-0.80左右; B为扣合量,为0.30-0.40左右;
C为配合间隙,约为0-0.05.
靠电池盖在外力的作用下的扣入与推出,胶件
在运动中产生形变,因此运动相关的磨擦面都必需有导向的C角或R角.
需考虑电池盖推开时扣位有没有形变所足够的空间
如下图示的电池盖和底壳:
2: 电池盖前端及尾部扣位为简单的插销式结构 其与底壳的配合尺寸与左右两侧的扣位基本一样,上下的Z 方向为0.05,前后的Y 方向扣入长度约0.5,其余的非作用面的间隙在0.15以上,扣位厚度在0.65-0.80,如果前端扣位由于空间的限制(如电池的影响)最薄也不要少于0.55.其数量一般为各1-3个左右.
D:在底壳上直接做出弹片的形式与电池盖的配合
的卡勾结构 可参考上述B 的电池盖前端扣位的形式的 配合尺寸,但重要的是在底壳上此胶位做出的 弹片应有足够的弹性,因此在此弹片的两侧其 胶位应有足够长度的切除如右图,且应有弹性 形变的足够的空间.
打开电
池盖时红色面
的避空,
两侧的
E:推入式的电池盖结构可以是单纯的两侧卡点式结构(现常用),也有单纯的前端卡扣式的结构或单纯在底壳做出弹片的形式的卡勾结构,或两的卡点式与另两种的其中一种的结合.
F:推入式电池盖结构的装配运动模拟
电池盖应进行运动模拟检查,电池盖在装配到位和退出过程中会不会出现干涉.
6:藉助另一小零件的锁扣式的结构
A:如下图此为单个推钮的一种示意图:
装配示意图如下:
电池盖在
B:如下图 此为单个推钮的另一种
:
此零件是靠滑盖底壳和滑盖面面的相互配合来
电池锁扣与底
壳上下配合间此扣
模拟检查电池锁扣推开模拟装配过
程,必需保锁扣两扣
位保证合应有这
些装配
此扣
定位此零件的导向的.
与上述A 的推钮一样,必需进行电池盖的装拆与单个按钮装入时的模拟检查,是否符合要求,无干涉.
C:此类结构是灵活,可以演变成多种形式的结构. 在电池盖的装拆模拟检查是要注意:在装时往往先装推钮的对侧,在拉起时先拉起推钮的同侧,在模拟运动中电池盖的其它扣位会不会对运动方向有过多的干涉.
7:直接压扣入的电池盖结构 A:结构特点:
靠底壳和面壳来定位与
内部结构,
装入时,先装入一端的扣入,再将另一端的扣位直接压进去,
拆开时,从最后扣入端强制剥开,
因是强制剥开,因要有好的手指位作为着力点. B:如下图,对扣位的相关尺寸作说明
C:其它结构注意点
1:模拟装配运动不能有干涉,2:要有防止电池盖退出的结构,3:扣位受力的平衡性 如下图,如下图说明
A
B
C
扣
直接插入端扣
扣
扣
侧边压入的扣位,扣入距先设计0.1-0.15(试装后不够再加)且要求配合面为25度左右斜度
最后压入的扣位,扣入距先设计0.2 (试装后不够再加)且要求配合面为25度左右斜度
8:其它相关问题
A,电池盖一般有大的外观面,对外观要求高,且往往为薄件,一些扣位及电池空间等的影响,会出现局部掏胶,局部掏胶最薄建议不要低于0.60,且周边应顺滑过渡,防止外表出现明显的厚薄胶印.过渡距离建议在胶信厚薄差的5倍以上.
电
装配
A B
C
局
局
局
电池盖前扣位
电池盖侧扣位
另加与底壳配
扣A 与B 离手指
A
B
B,对于有些电池盖会切出手写笔的位置,如果切出手写笔的位置出现明显的利边,则应倒R 角.(其实电池盖的周边也一样)
C,电池盖的内周边最好倒R 角或C 角,以防配底壳出现干涉.
D,与底壳的拐角处配合设计R>0.5,避免底壳喷涂积油影响装配.
9:其它设计不当图例
电池盖退出
时与
手写笔
干涉.此是一
过过
内周边加拐角处与底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