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前景分析李广瑞一、专业选择与社会需求二、学业知识与从业资格三、职业能力与岗位要求四、胸怀期望与面对现实对于高职高专同学来说当年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专业多数是考虑就业机会,其次是个人兴趣, 根据麦可思的调研报告,高职高专同学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专业的首要理由大致分布如下:这种选择反映了高考当时的社会需求情况,但不代表3~4年后毕业时社会需求情况,主要原因是形势的变化和所谓热门专业的人员过剩。
序职业名称就业比例(%)序职业名称就业比例(%)1 簿记员、会计和审计员7.1 11 零售售货员 1.32 文职人员 4.9 12 销售经理 1.13其他销售代表、服务商 2.3 13 检查员、试验员、分类员、取样员和过磅员1.14 电气及电子工程技术员 2.3 14 存货管理员和订单填写员 1.05 建筑技术员 2.2 15 室内设计师 1.06 高科技、加工业和技术产品的批发销售代表2.216生产、计划及配送人员 1.07 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 2.1 17 机械技术员 1.08 客服代表 1.8 18 化工厂和系统操作员 1.0注⒈职业:根据《麦可思中国职业分类词典(2011版)》,本次调查覆盖了高职高专毕业生能够从事的职业为507个。
⒉就业比例:某职业就业比例=该职业就业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同学历、同届次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人数。
专业设置必须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及变化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应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相统一的。
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沿用原有的普通高校的体制,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是要面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为主战场,因此专业能力标准要有企业、行业主导来制定。
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专业设置的方针、区域专业设置的布局规划、政策的制订、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课程开发和实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体制建立及完善等。
根据市场岗位需求设置专业培养出的人才,毕业后到所需求的具体工作岗位,从而补充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产生的岗位缺口。
高职院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快速变化的社会市场需求应力求适应:市场需求量超过高校实际该专业实际培养人数的情况下,就业压力相对较少;当市场需求量小于高校该专业实际培养人数的情况下,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
目前,我国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
注:增长百分点:某职业增长百分点=(2010届该职业就业比例-2009届该职业就业比例)*100。
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应适应就业岗位需要高等院校在已有的资源水平上来培养急剧增多的生源,其质量水平下降将是不争的事实。
高等院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已经从没有生存压力的优势群体彻彻底底地沦为充满竞争压迫和职业危机的弱势群体,独生子女和养尊处优使学生缺少应对困境和压力的韧劲和抗击打能力。
在高等院校所学知识不能有效转化为实际动手能力, 注重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却忽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缺乏对大学生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培养。
根据有关机构调查, 大学毕业生到岗位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在校所学知识陈旧。
大多学生反映,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级、考证上,等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的差不多了。
尽管2009届毕业生离校时掌握的工作能力水平普遍略有提高,平均提高2个百分点,但同时工作岗位要求毕业生达到的水平普遍升高,2009届较2008届平均提高5个百分点,离校时掌握的能力的提高幅度低于工作要求达到的水平的升高幅度,因此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满足度较上届呈普遍下降。
注⒈毕业生规模过小的专业不包括在此排序中。
⒉核心知识: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所掌握的28项知识。
高职高专毕业生亟须改进的核心知识是销售与营销、消费者服务与个人服务等。
“销售与营销”是关于展示和促销产品和服务的原则和方法的知识,这包括营销战略和策略,产品展示,销售技巧和销售控制体系。
“消费者服务与个人服务”是关于向顾客和个人提供服务的原理和过程的知识,这包括评估顾客需求,达到服务质量标准,确定顾客的满意程度。
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定义的核心竞争力的八大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
高职高专毕业生五大类能力类别中对应的最重要能力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科学分析、谈判技能、疑难排解、安装能力。
毕业生择业观需适应社会发展和变化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和市场的飞速扩大,在一段时间内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确实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这就使得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水涨船高,难免让学生都觉得自己毕业了理应有很高的位置和很多的票子,可实际情况却是随着市场的秩序化、理想化和成熟化,企业对于人才市场的需求早已悄悄转变了,但大学生还在用昨天的谱来唱今天的曲,相当一部分同学因为工资不理想、地点不理想、职务不理想而不去就业,形成“自愿失业”。
大学生距离企业的要求有差距。
一方面是专业知识上,学校的培养和企业的需求有距离。
另一方面,个人素质方面,企业对员工要求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等方面的东西,诸多方面还存在问题。
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成功的择业是建立在以市场价值观为导向的择业,从大学生入校的第一天起就要考虑,将来就业能为单位做什么,能创造什么价值。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倡导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从基层做起,从中小城市或乡村做起,是许多成功大学毕业生的成长之路。
另外,自主创业也是就业,而且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就业。
大学生自主创业有时是严峻的就业形势“逼出来的”,但更应该把被动的就业观念转为主动地创业观念,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规划的选择之一。
(1)“工作能力的能力满足度”是指离校时掌握的水平达到社会初始岗位的工作要求水平的百分比。
“离校时掌握的工作能力水平”用于定义毕业半年后正在工作的大学生所理解的刚毕业时对35项基本工作能力实际掌握的级别,从低到高分为一级到七级,一级代表该能力的最低水平,取值1/7,七级代表该能力的最高水平,取值1。
“工作岗位要求的工作能力水平”用于定义毕业半年后正在工作的大学生所理解的工作对35项基本工作能力的要求级别,从低到高分为一级到七级,一级代表该能力的最低水平,取值1/7,七级代表该能力的最高水平,取值1,最高水平是初级和中级职业人员达不到的。
以上取值均折算为百分比。
为了帮助答题人自评级别,问卷在一到七级中分别举了三个例子,以帮助答题人理解能力差别。
“积极学习”是理解信息中的启示,用于解决问题,帮助做出决定。
“科学分析”是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时间管理”是管理自己和他人的时间。
“指导他人”是指导他人怎样去做一件事。
“疑难排解”是判断出操作错误的产生原因并决定纠错对策。
“电脑编程”是为各种目的编写电脑程序。
“有效的口头沟通”是交谈中有效果地传递信息。
“谈判技能”是与他人沟通并且达成一致。
“安装能力”是按照特定要求来安装设备、机器、管线或程序。
(2)“核心知识”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所掌握的28项知识。
“核心知识重要度”用于定义毕业半年后正在工作的大学生所理解的各项知识在其岗位工作中的重要程度,分为无法评估、不重要、有些重要、重要、非常重要和极其重要6个层次,数据处理时把重要性处理为百分比,0代表不重要、25%代表有些重要、50%代表重要、75%代表非常重要、100%代表极其重要。
“核心知识满足度”是指离校时掌握的核心知识水平满足社会初始岗位的工作要求水平的百分比,100%为完全满足。
满足度计算公式分子是离校时掌握的核心知识水平,分母是工作要求的核心知识水平。
“销售与营销”是关于展示和促销产品和服务的原则和方法的知识,这包括营销战略和策略,产品展示,销售技巧和销售控制体系。
“消费者服务与个人服务”是关于向顾客和个人提供服务的原理和过程的知识,这包括评估顾客需求,达到服务质量标准,确定顾客的满意程度。
“教育与培训”是关于课程和培训的设计和方法,教授和指导个人及团体,评估培训效果的知识。
“工程与技术”是关于工程科技的实际应用的知识,这包括应用原理、技术、程序和设备来设计和生产多种产品和服务。
尽管2009届毕业生离校时掌握的工作能力水平普遍略有提高,平均提高2个百分点,但同时工作岗位要求毕业生达到的水平普遍升高,2009届较2008届平均提高5个百分点,离校时掌握的能力的提高幅度低于工作要求达到的水平的升高幅度,因此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满足度较上届呈普遍下降。
2009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工学(90.2%),最低的是法学(82.3%);高职高专就业率最高的是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89.5%),最低的是法律大类(73.2%)。
本科专业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专业失业人数为10.38万人,占了本科失业总人数的33.3%,其中有8个专业是2007~2009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
高职高专专业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专业失业人数为12.50万人,占了高职高专失业总人数的30.2%。
其中有7个专业是2007~2009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务英语。
以上资料来源:麦可思《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注⒈毕业半年后:指的是毕业半年后即第二年2月。
麦可思在此时展开调查,收集数据,此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趋于稳定,工作了几个月也能够评估自己的工作能力。
⒉月收入:是指工资、奖金、业绩提成、现金福利补贴等所有的现金收入。
学业教育指的是学历教育,即培养具有与学历相符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质; 职业教育指的是技能教育,即培养具有与职业需要的专业技术和能力。
如果学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离,就会造成高职毕业生的“两不像”:因缺少专科生的学历素质,文化素质偏低而不像大专生;因没有具备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专业技术和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弱而不像高技能人才。
学业与技能素质如何才能兼备?学业大致有“学问”、“学术”、“学习的课业”之意,现代版的网络语言中还有“学习成就事业”之说。
职业,是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中一系列相似的服务,职业也泛指工作,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