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史作业

发展史作业

I摘要阶级的产生把人类从原始平等状态推入了不平等的深渊。

但从那一刻开始,人类就从未放弃过对平等理想的追求。

平等只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完全平等。

作为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平等观的追溯和回归,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本文从恩格斯对杜林的平等观批判的基础上,立足文本,解析恩格斯平等观的内涵真谛,用以指导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不平等现象的哲学反思,旨在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处于转型时期的人们如何树立正确的平等观予以探讨。

关键词:平等;恩格斯平等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引言“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

”——恩格斯语,“随着阶级差别的消灭,一切由这些差别产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也自行消失。

”——马克思语。

我国关于平等理论方面的研究相对于西方较为滞后。

自上世纪末尤其从 90 年代中期理论界有关平等理论的研究才日渐升温,有关这方面的论文专著也相继发表出版。

理论与实践往往是同步的,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平等问题日益突出,从而导致对平等、公平与正义等价值追求受到普遍关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现实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平等的追求和争取。

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体现较为突出的不平等现象主要集中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个人分配不平等两方面。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可以很快实现,而“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富”则需要很长很长时间(几十年乃至上百年)。

这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说不过去的。

我国在不同的社会时期所采取的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恰是问题的症结之所在。

从十三大的“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到十四大提出的“兼顾效率与公平”;再到十五大是“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经十六大则进一步发展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直至十七大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随着人们收入差别的扩大,社会平等问题又一次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平等理论,可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恩格斯平等观在其整个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

关于理论基础方面有关问题论述。

马克思主义平等理论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以历史主义为基本方法,坚持了平等的价值性与事实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一、恩格斯对杜林平等观的批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讲到“平等”问题时,首先批判了杜林用数学方法研究社会问题的先验主义,认为杜林用这种先验主义方法建立起来的道德和法的学说,是抽象的、空洞的。

指出研究社会生活领域问题不能用先验的方法,而必须尊重社会事实及其历史发展,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杜林的方法概括地说就是:第一步把每一类认识对象分解成最简单的要素;第二步把同样简单的不证自明的公理应用于这些最简单的要素,然后是要素加上公理就得出他的结论。

杜林认为对待社会问题、历史问题、道德和法的问题也“应当从单个的、简单的基本形式上,按照公理来解决,正如对待简单的⋯⋯数学的基本形式一样。

”恩格斯指出,杜林的这种方法就是先验主义方法,其基本特点是:研究某一对象的特性不是从对象本身去认识,而是从对象的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

“它不是从现实本身推论出现实,而是从观念推论出现实。

”先是从对象构成对象的概念,然后颠倒过来,再用对象的概念去衡量对象。

这样研究的结果,不是概念应当和对象相适应,而是对象去适应概念。

关于平等问题,杜林同样根据他的先验方法,首先把社会分解为它的最简单的要素,而且在这里他发现最简单的社会至少由两个人组成。

然后,杜林的公理是“两个人的意志,就其本身而言,是彼此完全平等的,而且一方不能一开始就向另一方提出任何肯定的要求。

”由此,杜林得出他的结论“道德上的正义的基本形式就被表达出来了”;同样,“法上的正义的基本形式也被表达出来了”,因为,杜林认为“为了阐发法的基本概念,我们只要有两个人的十分简单的和基本的关系就够了”。

也就是说,按照杜林的观点只要有两个人这样简单和基本的关系,而不需要别的什么,道德上的正义和法上的正义就可以实现了。

恩格斯指出杜林的这“两个人”只能是“摆脱了一切现实,摆脱了地球上发生的一切民族的、经济的、政治的和宗教的关系,摆脱了一切性别的和个人的特性。

”最后只剩下“人”这个光秃秃的概念的两个人。

显然,这样的两个人是根本不存在的,这只能是完全脱离现实的幻想,杜林所提出的“两个人的意志完全平等”的公理不可避免的使自己陷入了无法自拔的自相矛盾之中。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通过“三个退却”揭示批判了杜林平等学说的自相矛盾性。

杜林的第一个退却是,两个人意志实际上存在不平等。

首先杜林肯定“两个人的意志完全平等”的,对此,恩格斯假设如果两个人在一个孤岛上组成社会,他们的意志在形式上是平等的,他们之间没有一方能命令另一方。

但在实质上却存在着毅力和萎靡、怜俐和愚笨的不平等,这就会发生强者的意志强加于弱者的统治和依附的关系。

为此,杜林在提出“两个人的意志完全平等”的公理之后,又不得不承认存在着“可以允许的隶属关系”。

杜林的第二个退却是,两个人在道德上也是不可能平等的。

杜林不顾实际的说:“在野兽和人混合在一个人身上的地方,人们可以以第二个具有完全的人性的人的名义提出问题:他的行为方式,是否应当像所谓只具有人性的人相互间所表现的那样呢⋯⋯所以我们关于两个在道德上不平等的人——其中一个在某种意义上带有特有的兽性——的假定,就是依照这种区别而可能在人的集团之中和各个集团之间⋯⋯出现的一切关系的典型的基本形式”。

在这里,杜林的“两个人”不仅变成了其中一个是“在某种意义上带有特有的兽性”的人和另一个是“具有完全的人性的人”,而且只能是“具有完全的人性的人”提出要求,支配、统治“带有特有的兽性”的人。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把人截然分成具有人性的人和具有兽性的人不同的两类的荒谬的理论,这种理论抹杀了人来源于动物界的事实。

杜林的第三个退却是,两个人在精神上也不可能平等。

杜林说:“如果一个人按照真理和科学行动,而另一个人按照某种迷信或偏见行动,那么⋯⋯照例一定要发生相互争执⋯⋯一定程度的无能、粗暴或恶癖,在任何情况下总要引起冲突⋯⋯暴力不仅仅是对付儿童和疯人的最后手段。

⋯⋯异己的意志在这里也被认为是有平等权利的。

”也就是说,按照真理和科学行动的人可以用暴力征服按照某种迷信或偏见行动的人,使其回到科学的轨道上来,这种通过暴力恢复平衡,对异己意志进行压服被认为是有平等的。

恩格斯通过对杜林平等观的批判,揭示了杜林把从虚构的概念出发去推论对象的研究方法应用于研究社会现象和道德现象是错误的。

恩格斯强调,研究社会现象,包括研究道德现象,只能遵循辨证唯物史观,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得出客观的、正确的结论。

恩格斯提出了两条基本原则:一要“从对象本身去认识”对象; 二足要“从人们的现实社会关系”去研究道德和法律。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

恩格斯的平等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之上的平等观。

首先,恩格斯认为平等观是历史发展着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平等观。

在最古老的原始公社中,人类社会还没有分化出阶级,私有观念还没有出现之前,公社成员内部由于财产的公有因而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这时候的平等观表现为一切人都应当是平等的。

但是在产生私有制后对妇女、奴隶和外地人就没有平等可言,甚至在一个家庭里也没有完全的平等。

在奴隶社会,在希腊人和罗马人那里,人们的不平等是天经地义的,平等只是有限的特殊现象,不平等要比平等更受重视。

谁在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民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民、公民和臣民之间讲平等,在当时的人看来他必定是发疯了。

在封建的中世纪,基督教只承认一切人的一种平等,即原罪的平等。

此外,最多还承认作为上帝的选民的平等。

作为被压迫者的早期基督教还有财产平等的观念,要求富人必须放弃财产才能进天国。

后来,基督教成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出现了僧侣和俗人的对立,很快就使这种基督教平等的萌芽消失了。

与此同时,封建制度的不平等发展起来,深严的封建等级制度的确立使得不平等达到了顶峰。

从封建社会生长出来的市民等级,要求成为自由的、在行动上不受限制的商品所有者,要求有在各地、至少在当地有自由、平等交换的权利。

提出了资产阶级的平等观,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要求商品所有者都有进行商品交换的平等权利;劳动力买卖双方的权利是平等的;所以人的劳动,作为都是人的劳动是平等的,都具有同等效用。

这种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平等观成为反对封建制度不平等的有力武器,并且被宣布为普遍的人权,而具有了普遍的意义。

但事实上,资产阶级把平等宣扬为一种天赋的人权的观念,只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平等,一个阶级的特权。

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是不彻底的,它要求的只是消灭封建阶级的阶级特权。

恩格斯指出,从资产阶级由封建时代的市民等级破茧而出的时候起,伴随着资产阶级出现而出现的阶级还有无产阶级,“同样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也由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伴随着。

从消灭阶级特权的资产阶级要求提出的时候起,同时就出现了消灭阶级本身的无产阶级的要求。

”因此,无产阶级平等观不仅要求消灭封建阶级特权,其实际内容是消灭阶级本身,“它是对明显的社会不平等,对富人和穷人之间、主人和奴隶之间、骄奢淫逸者和饥饿者之间的对立的自发反映。

”无产阶级平等观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整个社会的平等。

可见,平等的观念,无论它以何种形式出现,恩格斯强调“其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这种历史条件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

”总之,平等观念本身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决不是永恒的真理。

其次,恩格斯认为平等不是抽象的、绝对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

在阐述资产阶级平等观和无产阶级平等观的时候,他说:“平等应当不是表面的,不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

”正如资产阶级向封建社会提出的是实际的而不是表面的平等要求,是在国家领域和社会经济领域实行的平等一样,无产阶级也必然针锋相对地向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提出自己的平等要求,也就是要求有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平等。

尤其是法国大革命提出公民权的平等后,这种平等的要求就成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战斗口号。

并且平等不只是一个空洞没有实际内容的口号,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提出并在现实中得以贯彻实行。

恩格斯说,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有双重意义:或者它是对极端的社会不平等,对富人和穷人之间、主人和奴隶之间、骄奢淫逸者和饥饿者之间的对立的自发的反应,或者是从对资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反应中产生的可以进一步发展的平等要求“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

”也就是说,无产阶级要取得平等的权利就必须要实现消灭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