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开发与管理制度

课程开发与管理制度

课程开发与管理制度(试行)xxXXXXX中学的课程开发和管理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和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以课程开发为契机,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资源,提升文化品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开发课程的基本依据1.政策依据:根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成的三级课程管理要求,结合陕西省榆林市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兴趣,开发我校课程2.指导思想:遵循教育规律,塑造健全人格,追求和谐发展,培育高素质人才。

3.学生的特点及实际需要:我校有一部分生源质量位居全市之首。

学生好学上进,能力突出,发展潜力大,个性明显,也还有部分智商、能力平平的学生。

因此需要层次多、特色鲜明、丰富多样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升学、成长、成人和成才的需要。

学校课程开发的范围主要有三类:一是课程方案中的选修Ⅱ;二是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三是其他七大学习领域中相关科目或模块及其具体内容。

多年来,我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艺术教育、体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方面都取得可喜成绩。

学校教育教学在市内有很好的声誉,在省内有一定的影响。

4.学校现有师资及资源条件:我校拥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特级教师 4 人;教师中已有 43 人取得硕士学位;获省级劳模、优秀教师、德育先进工作者、教学能手、师德标兵称号的有 8 人;省级教学能手 7 人,市级教学能手 10 人,“‘一五二’”人才、“拔尖人才”等其他各类人才 12 人;榆阳名师 8 人,榆阳区学科带头人 9 人,省学科带头人 2 人。

几年来,学校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级新课程改革实验课题,总结提炼、鉴定了一批有实际意义的教改经验和教育科研成果。

学校参与了陕西省新课程试验,进行了学校课程开发的探索,已有一些学校课程开发的基础和经验。

目前学校已开发的校本教材已有 7 种,还有能体现我校特色与优势的奥林匹克竞赛辅导校本教材(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奥赛初、高级教程)。

同时,学校信息化设施先进齐全,具备开发校本课程的物质基础。

二、如何开发学校课程学校课程是由学校或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我国的学校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这一界定反映了校本课程的三种基本属性,即关联性、校本性和可选择性。

学校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

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

学校课程的开发,主要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开发,实现课程决策民主化。

学校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需要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教师的努力和参与,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评价。

三、我校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从开发范畴看,开发的课程类别有:理科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文科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拓展性课程(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为目标)、探究性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隐性课程(校园文化建设)、显性课程;校内课程(与基础教育内容相关的)、校外课程(贴近社区、生活的课程)。

从开发的门类有:学习方法类(基础课程相关科目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活动类(与探究学习、体育活动、课外活动相关的)、艺术类(音、美、小制作)、生活类(与衣食住行等生活相关的)、科学类(某一知识的延伸与扩展如“物理与生活”)、趣味类(某方面带有趣味的知识或生活中有趣味的小常识——经典诵读与名著欣赏对联等)。

从形式上有三种:①选用:即从现成的课程资源中(他人已形成的课程)中选用比较适合自己(学校、教师、学生)的课程。

②改编:根据师生实际情况或学校自身的现实条件,对已有的课程进行局部的内容修改或结构调整。

③新编:教师(学校)根据需要与可能,自行开发的全新的课程。

学校课程从内容上分为五大类:科学素养类:环境与资源、生命科学、学习策略、物理与生活、现代农业科技、广告制作等人文素养类:如地方民俗文化、艺术实践活动、法制教育、科技发展史、中国传统文化、美文诵读、新闻采访与写作、演讲与辩论、艺术教育活动等。

身心健康类:心理辅导、健美体操、篮球、乒乓球、武术、文明礼仪、安全伴我行等。

生活职业技能类:如声乐、摄影、书法、剪纸、实用美术、国画、制图、舞蹈、插花艺术等。

学科拓展延伸类:语文课中的经典作品赏析,外语中的英语听力会话、理科中的物理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生物与心理健康等。

我校学校课程设置:《经典诵读》《英语数理化奥》《榆林书画》、《地方民歌与秧歌》《生物与健康》《家乡民俗文化》。

四、课程管理1.学校课程实施中学校的管理:①学校依据校本课程建设的总体方案,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组织教师进行相应的学习培训。

②对教师申报的校本课程项目组织审议委员会进行审议。

校本课程项目确定之后,学校汇编《校本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及时向学生公布,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

③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须向教研室提交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方案,经教研室核准后方可进行。

校本课程在本校实施后,教师每学年向教研室报告有关实施情况,教研室根据实施情况做出是否继续实施的决定。

1.学校课程实施中教师的管理①接到教务处下发正式开课通知的教师应按要求到指定教室上课,做好学生出勤记录(如有缺席应及时报教务处);②教师在开学第一周向教研室上交课程教学进度表,并按教学进度组织教学。

教师应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并可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教学计划,教研室同意后执行;③教师应根据学校要求,做好所开设课程的学生考核工作,在学期结束前(或课程结束后)应将该课程实施的书面小结交教务处归档;④教师开设校本课程将记录在教师业务档案中,作为学校评等评级内容之一,所开课时要记入教师工作量。

3.学校课程实施中学生的管理:①学生应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愿选择校本课程,接到学校正式上课通知后,应按要求认真参加学习,不得随意缺课,如无故缺席 2 次或因故缺席 4 次,则不得参加该课程考核,并按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处理。

严重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由老师提出德育处同意可以取消其该课程的学习;②学生在达到出勤率要求,参加该课程的考核,成绩按优秀、合格、不合格记录归档。

五、学校课程的评价1.评价原则根据校本课程自身特点和高中学生身心的特点,评价中应遵循“追求结果,更重过程”和“着眼发展,注意激励”的原则。

树立评价时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观念。

慎用横向比较的传统评价方法,提倡用发展的眼光,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处在不同水平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激励学生不断进取,自强不息。

2.评价内容评价内容按不同类型的课题而定。

一般要抓住三个要点:①学生态度评价:表现在其认真参加每次活动,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能否与同学合作等等。

这方面的评价是对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学习全过程进行体验评价的,建议采用档案的形式记录学生的发展。

②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合作态度和行为表现,是对学生是否乐于帮助同学,主动和同学配合、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和意见,对班级和小组的学习做出积极的贡献等进行评价。

③学生能力评价:对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其他能力应给予恰当的评价。

特别是在活动过程的探索创新精神,如质疑,大胆的设想、独特的建议等等应予充分的肯定。

4.评价手段课程的评价手段灵活多样,要对“档案袋评定”、“协商研讨式评定”等评价方法进行有益尝试,但应立足学生参与。

评价采用等第制或学分制,实行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

评价方式有汇报成果或作品展示、研究报告、答辩、演示、表演、竞赛、评比等等,在实践中要及时总结这方面做法和经验。

六、学校课程教材的编写学校课程教材的编写应充分体现课程的特征和课程的目标,为实现课程目标提供基本教学材料。

1.学校课程教材必须与各学科知识点相结合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在实践中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学校课程教材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在各学科教学中拓展和加深;在可能的情况下,学校课程教材和某些学科教材综合使用。

2.注意联系实际的问题。

学校课程的教材内容应大多是适合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某个问题或小专题,这些小问题或小专题可以是人文类的,也可以是科技类的,既可源自社会领域,也可源自自然领域和源自人身领域,既可以是单科性的,也可以是跨学科式的,既可偏重于学术性、理解性、思辩性,也可以偏重社会性、生活性、实践性。

但这一切问题不同于学科教学中的学业问题。

3.学校课程的教材内容并不是预先规定好的,标准统一的东西,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考虑已有资源、条件而确定的,同时学校课程教材的问题大多是开放性的,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带有不确定性,探索性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往往是多元的,有的甚至是不可预见或模糊不清的。

某些学习成果是隐性的,无法正确表达的。

因此,学校应结合自己特色开发教材,并根据实践过程进行必要的修正和完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