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操作规范
一、穿刺前评估主要由杨莉、卢国庆负责。
1、对患者进行信息核对:姓名、住院号/医卡通号、透析器型号;并向患者进行
解释。
2、安置体位,将内瘘侧手臂按照穿刺走向放置好。
3、评估内瘘功能:
望诊:观察内瘘侧手臂皮肤有无皮疹、血肿、瘀斑、过敏、假性动脉瘤等;
触诊:摸清血管走向和深浅,触摸血管是否有搏动、震颤、判断血管弹性和
充盈度;
听诊:用听诊器沿血管走向听诊血管杂音。
二、穿刺前准备主要由杨莉、卢国庆负责。
1、戴手套,铺治疗巾,选择穿刺部位。
避开血管瘤,动静脉穿刺点距离5cm以上,动脉穿刺点离吻合口3cm以上。
2、血痂清除
2.1血痂为隧道点的标志,用安尔碘棉签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
2.2用无菌镊子将穿刺点血痂清除干净。
2.3告知患者在穿刺前将穿刺手臂用肥皂和清水清洗干净。
三、钝针穿刺主要由杨莉、卢国庆负责。
1、穿刺方法(静脉)
1.1检查穿刺针包装有无破损,潮湿,确定在有效期内,脱去包装袋,检查穿刺针。
1.2再次消毒静脉穿刺点皮肤2遍,按三点固定法进针(消毒10秒钟后方能进针),右手拇指和食指捏在穿刺针针翼尾部,左手拇指和中指绷紧穿刺点远端的皮肤。
1.3穿刺针斜面朝上与皮肤成25度角进针,转动针翼,寻找血管隧道,见到回血确认后,放低角度,平行将针体送入血管。
2.固定:穿刺针针翼(第一条横固定针翼,第二条交叉固定针翼)穿刺点处用
创可贴覆盖。
3.同1、2点穿刺“动脉”
4.遵医嘱正确注入抗凝剂。
5.按照透析机型号操作程序,连接病人,并开始透析治疗。
6.记录治疗参数,透析治疗过程中,加强巡视,观察内瘘穿刺处血管情况。
四、治疗后止血方法
1.部位:常以食指和中指压迫,一指垂直于血管进针点上,另一指压在皮肤进针点上,使用无菌压球进行按压。
2.时机:不要在针体完全拔出血管前加压,否则容易造成穿刺针斜面切割血管。
3.压力:大小应根据既能维持相近两端搏动或震颤,又能控制出血的要求来调整。
4.时间:一般5--10分钟,如超过10分钟,应及时通知医生调整肝素用量或评估动静脉内瘘。
5.监测:外出血内出血搏动或震颤。
五、注意事项
1.穿刺前必须进行动静脉内瘘评估。
2.正确消毒皮肤:使用安尔碘消毒2遍,消毒皮肤范围大于10cm,消毒10秒后方可穿刺。
3.扣眼形成。
3.1血管隧道形成期,要求同一护理人员穿刺,非糖尿病人需6--8次穿刺,糖尿病病人需12次穿刺。
3.2每次穿刺需同样的穿刺点,同样的角度(25度),同样的深度。
3.3如已选择的部位不理想(易于穿刺,充分血流量)选择另一部位建立隧道。
如需在另一部位建立隧道(不同穿刺者),至少距离原隧道约2cm以免进入原隧道。
3.4一旦隧道形成,即可用15G或16G钝针穿刺。
3.5在隧道形成并开始使用钝针后必须由经过钝针穿刺培训的护理人员完成。
3.6如钝针穿刺困难,小于6个月可选择锐针穿刺几次,穿刺点注意沿原隧道进针,然后再试用钝针穿刺:大于6个月更换穿刺点。
4.针头周围出血可能是由于锐针割伤了隧道或隧道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