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因此导课时,我先讲《推敲》的故事,让学生对诗人有所了解,然后以贾岛作诗爱推敲为主线,贯穿整堂课。
引导学生细心地品味诗句,激发学生抓住古诗一问三答的留白处进行想象推敲,了解诗人寻访隐者的过程,理解诗意,推敲诗人在问答中的情绪变化,体会隐者高洁的性格及诗人对他的敬仰,从而感悟诗歌意境。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学会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并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4、初步学习将古诗改写成文。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会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讲推敲的故事。
2、揭题并板书课题3、范读二、探究过程(一)解诗题,知作者1、理解诗题。
〔寻,寻访。
“隐者”是什么样的人?(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
)遇,遇到,碰到。
〕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诗人贾岛寻访隐者没有遇到)2、再读诗题,这次,你带着什么感情读?(崇敬、失望)3、学习2个生字。
(二)初读诗句、感知诗意1、指名朗读。
2、分组读,齐读。
3、初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涉及了哪些人物?(三)精读古诗(提问题、想画面)1、(出示插图)那么,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4、隐者采药的地点你找能到吗?这是怎样的一座山呢?理解“云深”(山深云雾浓),因为云深所以——“不知处”。
5、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古诗,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诗中的人在说话,也就是对话)他们在问什么?说什么?请你试着填一填。
问答松下问童子(你师傅到哪去了?)言师采药去贾岛(你知道他在哪里采药吗?)童子只在此山中(具体是在山的什么地方呢?)云深不知处6、你怎么知道贾岛这样问?小结:通过童子的回答,这首诗中哪些是童子的回答呢?我们来对读一次,师是诗人,你们就是——童子。
同学们,你们真会揣摩,通过童子的回答能推测出贾岛在问什么。
明明三番问答,贾岛采用了以答含问的手法,把诗精简为二十字,可见他在谋篇布局上的“推敲”,真了不起。
7、指名分角色扮演读。
8、诗中涉及了三个人物,哪个才是是这首诗的主角呢?从哪里看出?(看诗题你一定知道)(四)品诗句、悟诗情1、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还贵在善于抒情。
让我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诗,从中你还能读出诗人在问答中的情感变化。
(1)首先,我们看这个“问”字,当贾岛去拜访隐者时,是怎么的心情?一个问字,就透露出诗人饱含仰慕之情,他满怀希望而来。
(板书:问满怀希望)(2)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千里迢迢前来寻访隐者却听童子“言师采药去”,诗人心情如何?答非所想,不遇隐者,满怀的希望一下子坠入失望,感情起伏跌宕,真如从沸点降至冰点。
(板书:不遇失望)(3)当得知隐者在山中采药,“只在此山中”,这时如果进山寻找,有没有可能遇上?这又使失望之中萌生了了什么?一丝希望:隐者没有远去,或许还有见面的可能。
(板书:可遇一线希望)(4)可是,当听童子说“云深不知处”,他一阵茫然:看,云海漫漫,深远飘渺,隐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此时,他又是怎样的心情?(板书:难遇彻底失望)是呀,满怀希望去拜访隐者,结果失望、又怀一线希望,最后彻底失望,一问一答,几起几伏,曲折、尽情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波澜。
你们能再次通过童子的回答体会到诗人心情的变化吗?2、我们再来演一演这首诗的情景,注意人物的表情和心情的变化。
评价。
3、诗人以答代问,六句话简化成三句,而且一波三折,很了不起,同学们的表演也像这首诗一波三折,这是很难做到的,真不简单!4、再齐读《寻隐者不遇》(配乐吟诵)。
三、拓展1、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背诵《寻隐者不遇》。
四、小练笔我们体会了《寻隐者不遇》一诗所描绘的情景,现在,让我们动笔把它写下来吧。
(把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板书: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问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
不遇失望只在/此山中,可遇一线希望云深/不知处。
难遇彻底失望《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口前镇中心校官马山分校李暁红“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通俗简洁,学生一般自读几遍就能理解其大意。
但考虑到本班学生阅读量小、理解能力有限的实际,我在备课时着重让学生从读入手在反复的读中体会问答中的情境,从而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课堂上,我让学生充分了解诗人“推敲”的故事和作诗风格,为理解诗意奠定基础。
所以在导入的环节我讲推敲的故事,然后在读诗中适时的提醒学生体会诗中的一字一句,让学生能有意识对这一通俗易懂的小诗能读的津津有味,细细咀嚼、品味。
学习这首古诗,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读诗掌握大意然后继续探究。
所以在学生将古诗读通顺以后,我让学生再读古诗,找出问的诗句,回答的诗句。
有的学生几乎不费什么功夫,就从诗歌表面的语言文字看出“松下问童子”是诗人的问,而下面的三句则是童子回答的话。
当学生说出这些以后,我引领学生再读古诗,思考:在松树下,诗人会问童子什么问题,学生回答的大致内容都是“你师父在家吗?”听到学生的回答,我立刻将话锋一转:“那么童子怎么回答了三个问题了呢?”这样引导学生轻而易举说出诗中省略了两个问句。
我接着让学生通过童子的回答推断诗人的问句,水到渠成地,第二问第三问的内容就出来了。
第二问“你的师傅到哪里采药了?”第三问“你能帮我找到他吗?”在品诗一字一句中点拨、体会诗人感情。
诗人的感情变化是理解本首诗的难点。
汉语言文字的表意功能很强,每首古诗中更是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透过诗句尤其是贾岛的诗,通过品诗句意思来揣摩作者的感情变化,也是这节课不能忽视的教学内容。
经过解读每一句诗,通过小组讨论,我再点拨学生也大致说出了作者的情绪变化,“满怀希望——失望——一丝希望——彻底失望。
”当说到诗人听到“云深不知处”的时候,我让学生揣摩此时诗人的心理。
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是绝望。
”我听后没有立刻否定,而是让他再联系前面的问答,重新选择合适的词语。
经过引导,孩子终于体会到了“彻底失望”这层含义。
这样这首诗的诗意就很容易理解了,这样学生便很容易走近作者的内心,感受到作者渴望见到隐者的心情。
可以说,本课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
但在某些环节上,还存在些许问题,比如:在对“云深”一词的理解上,没有将插图运用到位。
另外,最后在对“隐者”的认识,应该将话语权交与学生,而不应该由教师小结。
本节课在时间和内容含量的把握上有偏差,由于学生理解及引导的关系,小练笔这一环节没有进行。
今后,我将更加深入地挖掘教学内容,让语文教学的内容更丰富。
《倍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把几倍与以前学过的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联系起来。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初步理解“倍“的含义。
难点:建立“倍”的概念教学用具:课件、各种萝卜图片、小棒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拍手游戏)上课之前老师想和你们玩个游戏,你们想玩吗?同学们把手伸出来,老师先拍两下,请你们拍3个2下,每2个之间停顿一下;接着老师拍3下,请你们拍2个3下;最后老师拍4下,请你们拍3个4下。
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摆出刚才拍手游戏中第一次拍手的情形,一根小棒代表拍手一次(小棒要2根2根的摆),图示如下:师:∣∣生:∣∣∣∣∣∣其实拍手的过程也是有学问的。
你们表现的真棒,听到这样节奏明快的拍手声,小兔子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
出示教材50页主题图。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1、初步认识“倍”(1)看一看这幅图中有什么?数一数它们分别有多少?学生边说教师边在黑板上贴萝卜图片(次环节引导学生说出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师:同学们看一看红萝卜的根数与胡萝卜的根数有什么关系呢?指名学生说出:胡萝卜2根(一份)红萝卜有3个2根(板书)课件演示圈图,把红萝卜每2根圈起来,同组同学互相说一说,在指名说。
引导学生说出: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板书)(2)摆一摆,进一步认识“倍”白萝卜的根数与胡萝卜的根数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小棒摆一摆,想一想:怎样摆能看出它们的根数关系?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你是怎样摆的?为什么这样摆?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胡萝卜2根(2根为一份)白萝卜是5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同桌互相说一说(3)圈一圈让学生打开教材第50页,观察白萝卜的图片,为了更清楚的表示白萝卜与胡萝卜的根数关系,我们可以怎样做?(学生动手圈画)汇报:(你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它们的根数有怎样的关系?)学生边说教师边用课件演示:胡萝卜2根白萝卜是5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板书)同桌互说,看看你圈对了吗?2、进一步理解倍的概念(1)红萝卜5根白萝卜10根现在白萝卜的根数与红萝卜的根数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学生自主探究并板演汇报说一说(2)9根白萝卜2根胡萝卜现在白萝卜与胡萝卜的根数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学生小组内(可以摆小棒)交流、汇报:4倍多一根,5倍少1根...... (3)揭题。
今天我们在比较各种萝卜的数量时都用到了一个什么字?(倍)板书课题:倍的初步认识师引导学生说出:两个数进行比较,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三)当堂训练、巩固新知1、比较跳绳的长度(练习十一第2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填空,全班汇报交流。
2、完成做一做、圈一圈1—2题先组织学生观察审题(可以摆一摆)再填空,最后全班汇报提问:你有什么发现?3、涂一涂(思维拓展)4、在你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倍的知识,举例说一说。
四、课堂总结,课后作业1、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新知识——倍。
了解了“倍”的含义,知道了几的几倍几个几。
2、作业:观察家中的东西,看能不能从中发现有倍数关系的事物并用倍数句表达出来。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本课时的教学任务是通过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获得“倍”概念的直观体验,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和“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
首先,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是将“倍的认识”从原教材二年级下册移到了三年级上册。
而建立倍的模型恰恰离不开“几个几”,也就是二年级上下两册书中乘除法的初步认识。
学生对于“几个几”的认识和理解已经被搁置了几个月的时间,要重新唤起学生的记忆,所以“回顾旧知”这个环节用时比较长。
我设计了拍手游戏来导入,一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动态中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也是为了唤醒学生对几个几的知识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