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杭锦旗城镇中学语文组白鲜桃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
学习本单元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学情分析
本文虽然是文言文,但八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加之我班大部分学生有工具书,所以疏通字词方面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揣摩文中描写西湖写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风格;把握文章的白描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
四、重点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难点:了解白描手法的使用。
五、教法学法:自学法、讨论分析法、朗读法、比较法。
六、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七、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教师讲述: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西湖美景扬名天下。
历代诗人有大量的诗词盛赞西湖景色。
请欣赏西湖画面,说出有关西湖的诗文。
(教师投影西湖画面,学生说诗文)
(教师讲述)然而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春的娇,夏的艳。
对于秋冬的萧瑟与凄清很少提及。
明末清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
今天,我们就随着张岱的笔触去《湖心亭看雪》吧。
进入本课教学。
2.资料助读:(本环节以学生自学为主)
(1)湖心亭简介: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
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走近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
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对张岱的经力作简要介绍,这样学生才能够理解的淡淡哀愁,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从而突破难点。
追溯背景:《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3.听读课文:注意重点字的读音、重点句的节奏。
4.齐读课文:掌握关键词语意思并翻译课文。
留:年号、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译.
替: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移: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补:补充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宾语等.
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
5.品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雪的句子。
(其目的是要学生体味写景语句,学习白描手法)
(1).学生活动:找出文中描写雪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2).教师活动:介绍白描。
边讲解边投影显示:
本文的两句写景,第一句从大处落笔,描写雪后西湖全景。
第二句从眼前落笔,写西湖的近景。
作者只用了“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叫做“白描”。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
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上很少用色彩,而只是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作为一种描写方法,它是一种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廖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和神的描写方法。
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们可曾听过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诗。
“白描”就是“淡妆”,有时“淡妆”比“浓抹”更见风韵。
(3).比较阅读: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7.课文小结:作者以叙事为线索,以写景为重点,以抒情为目的,表现了作者的超凡脱俗,淡泊孤独。
(给学生一个总的印象)
9.拓展训练: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校园的清晨》,可写人,可绘景,可叙事。
(设计目的: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进一步明确白描手法,达到学以致用。
)
八、教学反思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教学中由于注重了“读”,学生学起来感到非常轻松,课堂气氛也相当热烈。
因此较好地完成了已定的教学目标。
但由于受课时限制,教学内容较多,时间安排上有点欠妥。
在以后的教学当中,争取做到更加完美。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各位专家、老师们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