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美术鉴赏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美术鉴赏能力
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逐步认识和提高,美术欣赏教学越来越成为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术欣赏课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高其审美和创新能力。
首先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对作品能够进行全方位地了解和感受,给其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激发其欣赏兴趣和审美欲望。
如采用电脑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但可以窥视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
在欣赏建筑艺术作品时,可以让建筑物旋转起来,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
另一种显示方式是设置一条观赏路线,让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可以跨越桥梁,穿过街道,欣赏周边的建筑外形,也可以按设置路线浏览一座建筑物的内部装饰、陈设。
另外,把音乐、诗词等其它艺术形式融入美术欣赏之中,同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要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
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
为此,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
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
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再次要规范教学流程。
欣赏要达到教师的理解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介绍作品的背景与作品内在艺术性要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逐步丰富学生的知能结构,提高他们对艺术形象的审美感受能力。
欣赏教学过程须有一定的操作流程规范。
大致的环节为: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即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作品之后,用语言简单地描述出作品的题材内容、画种等;对作品的色彩、构图、造型进行整体的语言表述;介绍作者,并对作品的意义、所体现的人文价值进行研究;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与探索,对作品进行局部和整体的评价。
在这个操作流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作品讲授必要的美术术语,以帮助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设计“你喜不喜欢这幅画?这幅画要是由你来画你会怎么处理”等问题,深化学生欣赏的感受。
最后要做到欣赏与动手相结合。
欣
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
学生如果有了工艺、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
欣赏教学要善于借助学生绘画与工艺等美术实践的“外力”,诱导学生探求美的兴趣与愿望。
当前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可分为专题欣赏和随堂欣赏。
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立体化、全方位地揣摩、体验作品,而这手的体验就要靠“实践”也就是动手来完成。
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2017-03-20 22:33 | #2楼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长期以来,学校美术的评价只是单纯的技巧技能的考查评价,忽视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呢,本文进行了如下阐述。
一、学生如何在欣赏中与画面交流新美术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概念,其目的是强调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美术活动来体验和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和价值观念。
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它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观察、判断和想象来感悟美术作品,这种活动更需要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的体验。
情感是审美活动的中心问题,美术作品大部分是以精神产品为主的,它通常表现艺术家某种思想和观念,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
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审美经验、知识修养的不足,能对美术作品积极主动地欣赏是比较困难的。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讲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
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怎么唤醒沉睡的人?”我想这句话应该能给我们以启迪。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和激发,其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
其一是引发学生的情感。
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形象、情节,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如蒙娜丽莎的神秘的微笑等等,再通过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以此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其二是适当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但是问题不要太多,要少而精,重点要突出。
其三要以肯定的态度来评价学生的回答,这一点很重要。
《如何培养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