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神话概念: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的故事情节是虚幻的,但它的思想观念是真实的。

➢神话的产生条件: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功能: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作为精神纽带,把个人融入氏族获得生存;使人们宣泄不安情绪。

(书上的:神话的内容①创世神话②始祖神话③洪水文化④战争神话⑤发明创造神话)2. 《诗经》:《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诗经》得名于汉代,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的编集有“献诗”、“采诗”和“删诗”的说法。

周朝乐官对《诗经》的编集起了极大作用。

❖诗经六义:风、雅、颂(按音乐分)赋、比、兴(按手法分)❖1风: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2雅: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3颂: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4赋:平铺直叙。

5比:以彼物比此物。

6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诗经》最初是实行教化的工具,后来被广泛引用,具有很强的实际作用。

孔子多次强调:❖“《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不学《诗》,无以言。

”❖鲁、齐、韩三家诗:鲁人申培、齐人辕固和燕人韩婴所记载,为西汉官学。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毛诗”晚出,未被立为官学,但最终盛行并流传后世。

3“风雅”精神:《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在思想内容上被后世诗人立为准的,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汉乐府缘事而发,建安诗人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

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

它引导后代文人在感情抒发上寻求一个健康向上的正确人生观念,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和道德节操。

(百科)4《左传》:《春秋左氏传》与《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其中《左传》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其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历史事件,描写历史人物。

➢在叙述中或之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圣贤人之口做道德伦理评价。

➢叙事手法高明:灵活的叙事角度和富有戏剧性的情节设置。

最突出的成就是描写战争。

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把事件叙述地颇具戏剧性。

➢以第三人称作为叙述视角,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几乎不受限制。

主要以人物言行刻画其个性特征,语言词约义丰,具有高度的语言艺术水平。

5《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一般认为它是纪录有关“邦国成败,嘉言善语”(晋·韦昭语)的书,故名《国语》。

➢《国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人神并重,以民心的向背为施政的依据。

➢其文学成就主要有:1、以记言为主,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性而富于形象性。

2 、合理的想象和虚构。

3 、含蓄的讽刺4、有时在记叙某一国事件时,集中在一定篇幅写某人言行,有向纪传体过渡的趋势。

但非独立的人物传记。

5、有些叙事也有情节生动曲折,极富戏剧性的特点。

6 《战国策》是以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言行及军国大事为主要内容的史书,是分国记事的史料汇编,共33卷。

作者已不可考,大概是秦汉间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

其内容庞杂,亦有重复、牴牾处,其名或曰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汉代刘向整理,始称《战国策》。

《战国策》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

➢《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

“士贵耳,王者不贵”(《齐策四》颜斶chù与齐宣王之事)的声音,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战国策》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

作者不满足于平铺直叙,有意追求行文的奇特惊人。

➢《战国策》在写人上,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如冯谖之事)➢战国策在语言艺术上空前成功,说辞主要具有铺张扬厉,气势纵横的特点。

➢策士说辞,多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秩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目的。

➢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也是以文学手段帮助说理。

这些寓言,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懂➢行文夸张铺陈,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其叙述语言也长于铺张渲染。

7《孟子》七篇主要记录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著作的。

《孟子》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

✓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藐视统治者,鄙视权势宝贵,希望能够消除世乱,救民于水火之中的热忱,是孟子游说诸侯的原因所在,也是孟子精神世界最具闪光点的方面。

✓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

✓《孟子》中的论辩文,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

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

使孟子的论辩,富于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犹缘木而求鱼也”✓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

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

✓《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气势雄壮。

✓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练准确。

标准书面语在《孟子》成熟。

8.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庄子学派的著述总集,道家的重要典籍。

现存《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是庄周弟子及后学所作。

✓《庄子》是先秦说理散文中最具文学价值的著作。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其人生是一种体“道”人生,即将短暂的生命融入宇宙万物之间,穿越时空的局限,达到“坐忘”的境界。

其表现形式具很强文学性。

✓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全书贯注了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把文章连为一个有机体。

✓《庄子》的文学价值,不仅在于寓言数量多,而且还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像力,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

✓诡奇的想像,是为了表达其哲学思想,“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是其主要特征,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充满批评精神。

✓《庄子》具有形象恢诡、感情丰沛的论辩风格,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因此其哲学充满诗意。

✓《庄子》语言流畅恣肆,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语言有意追求尖新奇特。

9《荀子》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

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

✓《荀子》现存32篇,大多数是说理散文。

另有1篇《成相》辞和1篇《赋》,对汉赋的产生有直接影响。

✓荀子认为“君子必辩”,擅长论辩,其说理清晰,论辩透辟,思想深邃,逻辑周密,故而绵密严谨,恢宏博大。

✓大量运用日常的事物为譬喻,使深奥的理论深入浅出。

还喜欢大量用排比句法,或以韵语描写、抒情,增强了气势,调谐了音节,更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10《韩非子》韩非不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也是战国末期集诸子学说之大成的思想家。

韩非著作吸收了儒、墨、道诸家的一些观点,以法治思想为中心。

他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被称为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非子》的文章多是针对现实问题而发,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冷峻深刻的观察。

其文峻峭犀利,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所向披靡。

✓《韩非子》说理散文,以数量众多的寓言最有文学价值。

✓经过对社会现象深入仔细观察后,提炼出来的历史事迹和现实,是其寓言故事主要题材。

✓寓言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11《楚辞》西汉末年,刘向编成《楚辞》一书。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

王逸《楚辞章句》目录中,《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和《招魂》为屈原作品。

✓楚地盛行的巫教,又渗透了楚辞,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生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不仅创作出祭神的组诗——《九歌》,和根据民间招魂词写作的《招魂》,而且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除了楚文化本身的因素,其他一些因素对楚辞的形式也起了一定作用。

如《诗经》、纵横家言辞。

“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华句,固已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

”12“楚辞”:“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

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

“楚辞”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

其直接渊源应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

南方祭歌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甚至决定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征。

这是“楚辞”的另一层意蕴。

13《离骚》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创作于屈原离开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

•离骚:离,遭受;骚,忧愁。

“离骚”为遭受忧患之意。

•《离骚》的主旨:忠君与爱国。

对宗国命运的担忧,发而为一种严正的批判精神,是其非常值得珍视的地方。

•美政理想:1、国君应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享有国家;2、应选贤任能,罢黜奸佞;3、要修明法度。

•《离骚》中香草美人意象不但作为比兴的手法,而且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骚体:其内容新鲜、生动,形式自由、长短不一。

借鉴了楚歌的形式特点,还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

14《九歌》“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

《楚辞》的《九歌》,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

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九歌》主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以其幽微绵缈的情致和优美的诗歌形式深受后人喜爱与重视。

•《九歌》以描写爱情为主,但也表达了对神灵的赞颂和祭者的虔敬之情,还描述了阵亡将士的勇烈悲壮。

•《九歌》中最动人的是对人神感情的描写。

•《九歌》具有明显的表演性。

1、歌、乐舞三者合一;2、《九歌》中既有对唱,又有合唱,是后世戏曲艺术的萌芽;3、关于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

•15汉大赋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新的体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