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北宋·苏轼元丰六年⑵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⑶,欣然⑷起行⑸。
念⑹无与为乐者⑺,遂⑻至⑼承天寺寻⑽张怀民⑾。
怀民亦未寝⑿,相与⒀步于中庭⒁。
庭下如积水空明⒂,水中藻荇⒃交横,盖⒄竹柏影也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⒆如吾两人者耳⒇。
一、【词句注释】(1)承天寺:(2)元丰六年:(3)户:(4)欣然:(5)行:(6)念:(7)者:(8)遂:(9)至:(10)寻:(11)张怀民:(12)寝:(13)相与:(14)中庭:(15)空明:(16)藻、荇(xìng):(17)盖:(18)也:(19)但:(20)闲人:(21)耳:二【译文】三、【拓展探究】1.全文以'_______'为线索,依据作者的_____,以诗的笔触描绘了__________,创设了一种__________的意境,表达了作者_________。
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5.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作者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7.如何理解闲人?8.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构:第一层:(_____句)第二层:(_____句)第三层:(_____句)10.文章表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11.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
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四、【理解性默写】1.《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的句子是“。
”2.《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而想到了与自己共同境遇的老朋友的句子是“。
”3.《记承天寺夜游》中,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
”4.《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5.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正面描写月色的句子是“。
”6.《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月光如水、疏影横斜的两句是“,。
”7.《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也因孤独寂寞而想到了同病相怜的张怀民的句子是“,。
”五【比较阅读】《记承天寺夜游》《龙井题名记》[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
龙井有辨才①大师,以书邀余入山。
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②,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③,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出雷峰④,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
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
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秦观《龙井题名记》[注释]①辨才:法号元静,曾在灵隐山讲经,与下文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
②篮舆(yú):竹轿。
③天字开霁:天空晴朗。
④雷峰:雷峰塔,位于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4分)(1)月色入户(2)但少闲人(3)以书邀余(4)谒辨才于朝音堂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濯足于惠因涧尝射于家圃B.得支径上风篁岭横柯上蔽C.殆非人间之境马之千里者D.明日乃还乃不知有汉3.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2分)4.甲、乙两文都写了月夜之景,但写景观察的角度不同,请作具体分析。
(2分)《记承天寺夜游》《超然台记》【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注释】①哺糟啜醨(chuò lí):吃酒糟,喝薄酒。
5.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2分)(1)念无与为乐者念:()(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3)盖竹柏影也盖:()(4)皆可以饱饱:()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7.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3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乙文中说“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
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这两句话?(3分)参考答案【词句注释】(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二【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门户,便高兴得起来走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三、【拓展探究】1.'月光' 行踪,夏夜月光图,清冷皎洁,旷达心境。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清澈透明(空明)。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月光比作积水空明,突出月色的澄澈透明。
以水中藻荇侧面烘托月色的清澈透明。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5.苏轼和张怀民。
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6.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理由:惟张怀民可以同乐。
2)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3)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密切。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7.闲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闲人”,即清闲的人。
它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作用:闲是文眼,闲人是点睛之笔,深化中心,点明主旨。
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9.结构: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10.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11.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12.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13. 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
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
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四、【理解性默写】1.庭下如积水空明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欣然起行5.月色入户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7.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五【比较阅读】1.(1)门(2)只/只是(3)信/书信(4)拜见/拜访2.A(2分)3.(我们)在龙井亭休息,舀泉水/斟泉水/取泉水靠在石头上喝(舀泉水/斟泉水/取泉水靠在石头上然后喝水)。
4.[答题角度一]甲文运用定点观察,写出月色空明/空灵澄澈,疏影摇曳的美妙境界(1分)。
乙文采用移步换景,交代行踪游踪,写从普宁到寿圣院沿途的景色(1分)。
[答题角度二]甲文从视觉角度写出月色空明/空灵澄澈,疏影摇曳的美妙境界(1分)。
乙文从听觉角度写出夜晚环境的幽寂/幽静(1分)。
5.(2分)(1)念:考虑,想到(2)相与:共同,一起(3)盖:大概是(4)饱:吃饱(使……饱,让……饱)6.(4分)(1)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2分)(2)如果有可以观赏(观看)的地方,都可以获得快乐。
(2分)7.(3分)示例一:景物特点鲜明(1分),“积水空明”等句传神地写出了月色的澄澈透明(1分),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1分)。
示例二: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1分),用竹柏的影子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明亮(1分),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1分)。
示例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院中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月色的澄澈明净(1分),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1分)。
示例四:“交横”(“空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皎洁明澈(2分),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