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调研报告

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调研报告

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调研报告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是确保社会稳定的基础。

嘉兴市一直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通过政策扶持、健全机制、强化管理、完善考核等措施,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高产示范区、积极建设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引进粮食生产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开拓新模式,切实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有力保障了全市粮食生产健康、稳定发展,大大增加了粮农收入。

从调研情况看,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建设已成为粮食生产健康、稳定发展的重点和关键点。

本调研报告对嘉兴市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服务经营情况、存在问题等进行了调研分析,并对下一步如何促进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一、嘉兴市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建设现状
(一)组织建设
近年来,嘉兴市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态势良好,主要包括专业合作社和服务公司两种类型,截止2016年底,全市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共有164家,其中粮食综合类60家、农机专业类43家、植保专业类46家、施肥专业类1家、其他14家。

(二)资产状况
嘉兴市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共注册资金万
元,拥有固定资产万元、流动资产万元。

其中拖拉机3143台、插秧机338台、收割机469台、烘干机65台、担架式机动喷雾器1502台、营业用房41748平方米,主要集中在粮食类和农机类专业合作社。

(三)经营情况
164家专业合作社共有社员8884人,服务社员82000户,服务经营面积万亩,2016年营业额万元,毛利总额万元。

二、取得成效
(一)服务组织进一步健全。

经过多年来的扶持与完善,我市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服务组织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数量不断增加,类型不断丰富,包含了粮食生产、农机服务、植保防治、配方施肥等专业合作社及机械维修、稻米加工等专业服务公司,涉及粮食生产各个环节。

(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我市粮食生产服务内容已实现了生产全过程的服务覆盖,产前服务主要包括市场信息的提供,良种、化肥等农用生产资料的统一供应等,产中服务主要包括从翻耕、育插秧、病虫防治、收割、烘干等粮食生产环节全程服务,产后服务主要包括帮助农户进行粮食的加工、销售、运输等多方面的服务。

通过初级产品深加工,打造自有品牌,提高
产品附加值。

在生产过程中统一进行科学管理,实行良种良法、农机农艺配套,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逐渐得到农民的接受和欢迎。

2016年,全市机耕面积万亩,机插面积万亩,机收面积万亩,统防统治面积达万亩。

(三)服务机制进一步创新。

我市粮食生产服务组织管理制度规范,队伍基本稳定,服务条件不断改善,服务机制不断创新。

我市植保合作社把公益型的病虫测报预警、农资供应连锁经营服务、统防统治服务、植物有害生物清除、病虫灾害保险补偿机制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新型植保服务体系。

农机合作社除开展机耕机收、土地平整、河道疏浚等社会化服务外,还积极向外拓展,进行跨区机收作业。

而且,各专业合作社之间的联合服务创造了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的亮点。

由合作社联合开展全程代理农民作业服务,做到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栽培管理、统一植保防治、统一机械施肥、统一机耕机收,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和集成先进农业技术(包括高产栽培、综合防治、平衡施肥、肥药减量增效技术等),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组织生产,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存在问题
嘉兴市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规模随着合作社、服务公司等的发展壮大不断扩大,但在服务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 / 7
1、社会化服务组织规模偏小、辐射功能弱。

专业合作社自身经济实力不强,经营规模较小,入社社员数量少,带动农户和辐射产业范围相对有限。

通过调研,散户中生产信息主要来源于广播、电视和报刊以及乡镇政府、村集体,各占%和%,种植大户生产信息来源于农技部门的仅占%。

散户和大户耕地主要是雇人机耕,分别占到%和%。

水稻收割%的散户和%的大户都是雇人机割;农作物灌溉也多数由村集体统一进行,散户占%,大户占%;而水稻播种、育秧、插秧基本上是由自己解决,其中散户占90%,大户占%。

2、社会化服务组织管理机制欠缺,发展动力不足。

目前,社会化服务组织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和政策引导,组织机构与服务功能不健全,经营行为不够规范,缺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机制与动力。

3、社会化服务组织运营成本高,经济效益低。

农户单家独户分散经营方式使农业服务区域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服务优势,服务成本居高不下,服务组织人员积极性不高,导致服务效率下降。

近年来,受化肥、农用机械、农药、柴油、电力价格不稳且涨幅过猛,农产品经济利益低下等因素的影响,农业服务实体实际收益率较低,自身积累能力不足,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基础条件和服务
手段仍有待改进。

4、社会化服务组织专业人才缺乏,政策扶持不够。

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农技专才的缺乏成为自身的发展和壮大的瓶颈。

尽管中央和省市对农业生产性服务方面有着明确的扶持政策,但是扶持政策针对性不强,如对农机购置补贴、农业作业服务补贴等具体细节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大。

另外对服务组织贷款、用地、保险等方面存在的困难,没有相应的优惠措施。

四、加强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推进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业发展,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的需要。

(一)加强规划引导,提升服务功能。

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建设,根据建设规模合理规划布局,配备多类型、多元化的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基本做到服务面的全覆盖。

结合产业特点,突出建设重点,针对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强化农资供应服务、生产过程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加工储存服务、市场营销服务等方面的服务保
5 / 7
障,促进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规范健康发展。

(二)加强政策扶持,建设人才队伍。

采取“市场主体投入,政府政策扶持”的办法,结合本地实际,提出扶持重点,细化扶持措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补助“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通过税收优惠、放宽审贷条件、项目融资、配套用地等方式,积极帮助服务组织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通过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资源要素整合,推动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推动社会化服务业的集聚发展。

加强农业和农村的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提高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经营管理水平。

(三)加强自身建设,完善管理制度。

服务组织的发展,注重“量质并举”,积极引入现代农业经营管理制度,健全组织机构,完善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做大规模、做强服务,不断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加强适用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加强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加强信息网络化管理,积极开展产学研对接,不断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四)加强统筹协调,优化发展空间。

推进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业发展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农业、财政、工商、税
务、金融等相关部门应加强联系沟通,加强对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形成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业发展的合力推进机制。

在项目、资金、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方面提供更优惠条件,为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业创造更宽松的发展空间,共同促进粮食生产社会化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7 / 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