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读书报告
——记《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此书收录了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先生“说的”,“句法结构”,“汉语句法中的歧
义现象”等六篇文章,都是研究汉语语法的经典之作。
薄薄的一本书,却蕴含了深厚的语法知识,而且,讲述条理、清晰,更有助于理解。
下面我将就《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现象》这一小节谈几点看法。
在此节中,朱德熙先生提出了几个公式,来表达歧义现象:
①“D² +的+是+M”是多义的,但是又不一定。
例如:“反对的是少数”,“反对的”可以指反对者(施事),也可以指被反对者(受事);
“关心的是她的母亲”,“关心的”可以理解为施事,也可以理解为受事。
而“发明是是一个年轻工人”,“发明的”只能理解为施事;
“关心的是分数”,“关心的”只能理解为受事。
这些便不是多义句,这是因为组成这些句子的词意义上的互相制约,消除了句式本身具有的产生歧义的可能性。
(问题:“他一天不吃发也不行”教材都认为有两个意思,一、他一天也不能饿着;二、他天天都得吃米饭。
第一个很好理解,可是第二种理解为什么说饭就一定会是米饭呢?像在北方这边,正常的生活中,饭的概念是很广的,在此一定要把它理解为米饭会不会太牵强呢?)
②“M1+的+M2”
例如:“小白兔的书”,可以理解为关于小白兔的书或者是属于小白兔的书“小熊猫的杯子”,可以理解为画着小熊猫图案的杯子或者属于小熊猫的杯子。
而“木头的房子”,“书的封面”就没有歧义,也同样可以理解为组成这些句子的词意义上的互相制约,消除了句式本身具有的产生歧义的可能性。
因此可见,词汇上的多义与语法的多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上讲不妨举个例子,“张三借李四一本书”,“借”有“借入”“借出”的意思,是属于词义的多义。
从区别上讲,多义词是个别现象,各自为政,彼此间无必然联系,例如:“锯”,可以表示工具也可以做动词,表示动作。
然而,无法据此推断出“铲”、“锄”、“刀”
是否也有此义。
另外,朱德熙先生还指出多义句式分化的四点依据:1、组成成分的此类2、层次的构造3、显性语法关系4、隐形语法关系。
在此,他有点出几条公式。
例如:
①“在+M1+D+M”可以变换为“把+M+在+M1”
像“在黑板上写字”可以转换为“把字写在黑板”这种“在+M1表示人或事物(M)所在的位置的可以转换,而有的则不可以,像“在飞机上看书”不能说成“把书看在飞机上”,由此可见,“在+M1”表示的是事件(D+M)发生的处所的不可以变换。
②“坐在火车上写标语”可以理解为S1:“坐在火车上写标语”和S2:“把标语写在火车车厢上”。
S1、S2句式重合,所以出现歧义。
S1为多义复句,S2
为单义复句,S2就是S2,而S1既是S1又是S2,可用公式推导:
“在+Mp+( )+M”里出现的动词记作Da,Da里有一部分适应变换式:
“在+Mp+()+M”“M+()+在+Mp”适应此变化的记为Db;
Da里除去Db剩下的记为Da1 ,即Da-Db=Da1
因为Db=Da2 所以Da1+Da2 =Da
S1是由Db类动词组成的,应写成“在+Mp+Da1+M”
因为Db=Da2 所以S1又可写作:“在+Mp+Da2+M”
所以S1是多义复句。
朱德熙先生又指出了消除歧义的手段:1、语音2、上文3、下文4、环境5、情理。
“我想起来了”可以用语音的方法来消除歧义:“我∣想起来了”;“我想∣起来了”(不想再睡了)。
之所以产生歧义,是不是可以说是由于成分或结构缺少了必要的“区别标记”。
哈特曼与斯托克合著的《语言与语言学词典》给“标记”下的定义是:“一对成分中带有区别性特征的成分,这种区别性特征可以把这个成分和另一个成分区别开。
有标记的对无标记的这样一对概念在语言分析的全部层次上都起作用。
”在这里,语音也可以算标记的一种吧。
“鸡不吃了”可以利用环境来消除歧义:鸡不吃食了(a)和人不吃鸡了(b),看在什么地方说,如果是在厨房或者餐桌旁,是b,如果是在院子里,则为(a)。
还比如甲、乙两人都知道丙很笨,但甲却对乙说:“丙真聪明”(反语)。
语言使用中是否需要给句子带标记以及带怎样的标记,这只能根据具体交际的需要由说话人自主决定。
“普通化学不好怎么办?学呀!……下点心,往地道里学,”可以利用情理来消除歧义,这里“点心”肯定不是吃的点心,“地道”肯定不是“地道战”的“地道”。
利用上下文来消除歧义就更常见了,如:手拿一只摔破的杯子说:“破了”。
现在开了逻辑学,常常在想现代汉语语法上的错误与逻辑是不是也有关系呢?王力先生也说:“平常我们所谓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形容词和名词搭配不当等等,严格地说,都不是语法问题,而是逻辑问题。
”逻辑对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就是准确、一贯,即只能在同一意义上来使用同一概念。
这样才能达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严密。
歧义就违背了这个基本要求。
可见,学好逻辑学对现代汉语的学习也是有帮助的。
但是逻辑上的错误与语法上的错误也不是一一对应的。
总之,汉语文化博大精深,不是一日就可以完全学好的,也难怪外国人说汉语是一个神秘的语言,学起来更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是汉语又是非常吸引人的,就像音韵学,有些人可以着了魔似的钻在音韵里无法自拔。
但同时,也不难让人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汉语语法分析的复杂和困难呢?由此可见中国文字的发展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