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作品简介:《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它与北朝的《木兰诗》被并称为“乐府双璧”,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之后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听读课文1、读准字音2、用方框圈出通假字3、诗歌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一、理解小序作用:简要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成诗的情况。
有利于读者把握全诗的主要情节和内容。
二、对照注解完成《系统集成》第28页2-5 题,第29页2-3题。
2.通假字A、取------娶槌------捶C、纫----韧丁宁-----叮咛D、藏----脏帘----奁(lián)偏义复词:有些词语两词组合在一起,只取其中一词之意,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这种现象叫复词偏义。
)便可白公姥婆婆昼夜勤作息劳作我有亲父母母亲逼迫兼弟兄哥哥其日牛马嘶马“相”字的用法:第一人称,可译为“我”。
(1)及时相遣归(2)久久莫相忘(3)嬉戏莫相忘第二人称,译为“你”。
(1)会不相从许(2)还必相迎取(3)誓不相隔卿(4)誓天不相负(5)不得便相许第三人称,可译为“他(她)”。
(1)好自相扶将(2)蹑履相逢迎(3)怅然遥相望(1)相(xiāng),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偏指一方。
(2)相(xiāng),副词,表示互相、彼此相见常日稀六合正相应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仰头相向鸣(3)相(xiàng),名词,相貌;宰相,丞相。
如:儿已薄禄相王侯将相宁有种乎?(4)相(xiàng)动词,仔细看、审察、辅助、帮助。
①伯乐教其所憎者相千里马,教其所爱者相驽马。
②乐桓子相赵文子。
∙小测试下列句中黑体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始适还家门(刚才)B、便可白公姥(告诉、禀告)C、不得便相许(偏指一方,“我”)D、昼夜勤作息,(劳作和休息)B课文内容赏析∙第一部分:兰芝自请遣归——开端∙“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比兴手法以孔雀徘徊喻夫妻离别时难舍难分。
总领全文,营造悲凉气氛,奠定情感基调,并引出下文。
(孔雀东南飞------今指人才外流)“十三能……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运用“赋”(铺陈、排比)、互文手法。
突出兰芝多才多艺、知书达礼,富有教养。
为下文作铺垫。
自请遣归的原因?不堪凌辱,深知被遣是形势所趋,毅然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表现其刚强和反抗精神第二部分:夫妻依依惜别——故事的发展刘兰芝为何要“严妆”?严妆部分,堪称人物外形描写的经典,做到了“形神兼备”。
运用了夸张、渲染的手法旨在描写兰芝的美,更表现了她从容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也为下文县令、太守为儿子求婚作铺垫。
一方面,说明她自尊是对焦母无言的抗议另一方面,“女为悦己者容”她是为焦仲卿而严妆,为了留给焦仲卿最后的最好的印象比较兰芝与婆婆、小姑离别时的言行,试作简要分析。
对婆婆:不落泪,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举止得体突出其倔强对小姑:辞小姑时落泪与小姑关系融洽心地善良知礼节易相处第三部分:兰芝抗婚——故事再发展迎娶场面1、突出兰芝形貌美、人品好、身价高。
2、不慕荣华富贵,爱情专一。
3、造成紧张气氛,使矛盾进一步激化。
4、与后文悲剧结局对比,加剧悲剧气氛。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故事的高潮∙∙第五部分:告诫后人——故事的尾声1、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封建礼教的抗议。
2、增添了浪漫主义理想色彩。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梁祝化蝶”。
”牛郎与织女的“七夕相会”。
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诗文起了质的飞跃。
这场悲剧的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1、社会的悲剧: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2、性格的悲剧:兰芝不仅美丽善良,而且外柔内刚,所以当她面对独断专行的婆婆,性行暴戾的哥哥也决不屈服。
仲卿官宦世家,从小生活在母亲的淫威之中,养成了懦弱无能的性格,所以当他面对母亲的威逼,就决定了他不可能主动争取婚姻的幸福。
寻找相似的命运,思考本诗阅读的现实意义拓展延伸:造成焦刘夫妻婚姻悲剧的直接原因显然是焦母与兰芝的之间的婆媳矛盾。
∙猜想一下焦母驱逐兰芝的原因。
1、美色说常言道“自古红颜多薄命”。
美色说认为,正是兰芝的美貌使焦母担心儿子仲卿儿女情长、沉溺女色,耽误前程,从而招致了兰芝被驱谴的命运。
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陆游与唐婉是一对恩爱夫妻。
陆游和唐婉结婚后,二人志趣相投,生活非常美满幸福。
但是陆游母亲却很看不惯,她觉得唐婉成天弹琴吟诗有失妇道,而且会耽误儿子的功名前程。
在母亲的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
不久,唐琬嫁给了一个叫赵士程的人。
一天,唐婉跟赵士程到沈园游玩,与陆游碰巧相遇。
唐婉在征得赵士程同意后,派人给陆游送上酒肴,聊表对陆游的抚慰之情。
陆游“怅然久之”,在沈园的墙上题写了哀婉动人的《钗头凤》词。
唐婉则写下续《钗头凤》相答,唐婉由于伤心过度,不久就郁闷愁怨而死。
钗头凤·陆游红酥手,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城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钗头凤·唐婉∙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作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2、恋子说∙这种说法认为焦母是出于“恋子情结”赶走了兰芝。
课文里焦母对仲卿说过“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我们可以推想,焦家大概曾经是个有一定地位的官宦之家,但由于焦父早逝造成了焦家的家道中落。
在这种情况下,焦母身负着抚养焦家后代,重振焦家的重任,无疑会对仲卿这个焦家唯一的男孩子寄予厚望。
可以想像,自从丈夫去世后,儿子占据了焦母全部的精神空间,甚至成为她唯一的精神寄托。
但自从兰芝嫁入焦家后,焦仲卿的感情自然更多地集中在兰芝身上,或许无意之中对焦母的感受有所忽略。
这使焦母感到兰芝在跟自己争夺儿子的感情,自己正在失去儿子。
这种感觉引起了她的恐惧和对兰芝的不满。
她开始不自觉地视兰芝为敌人,处处跟她作对,排挤这个外来的儿媳妇。
∙3、门阀说∙这种说法认为,兰芝被驱谴是由于焦母的门第观念。
兰芝家富有,却不是官宦人家。
∙兰芝对仲卿说: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兰芝对焦母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焦母对仲卿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看,在驱谴兰芝的过程中,多次提到了贵贱问题,而且都是焦母和兰芝在提,看来出身贵贱是焦母与兰芝之间心存芥蒂的一个关键。
我们能感觉到,焦家的门第显然是高于刘家的。
而焦母的门第观念显然是很浓厚的,兰芝在她眼里只是个出身平民的贱媳,因此,焦母才安排她从事繁重的家庭劳动,才对她的一举一动都投以挑剔的目光。
∙4、无子说∙这种说法认为,焦母驱逐兰芝是因为兰芝没有子嗣。
在诗里焦仲卿说过“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看来他们已经结婚两三年了,而刘兰芝还没有生下一男半女(从诗中任何地方都看不出有孩子),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是不是就因为着急抱孙子焦母才驱逐了兰芝呢?这就需要我们对古代的婚姻制度有所了解。
我国古代婚姻制度是遵循“七出”的原则。
七出是休妻的七个具体条件,七出是:一是无子,二是淫,三是不顺父母,四是口多言,五是盗窃,六是妒忌,七是患恶疾。
婆媳关系自古以来就很复杂。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女人的地位不断是升高。
婆媳之间的矛盾也在随之而升级。
那么于男人来说,是个很有挑战性的课题。
常言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其中一本就叫“婆媳经”。
做媳妇的要尊重、关心婆婆;1、物质上的孝敬与情感上的交流相结合。
作为儿媳要和婆婆搞好关系,除了物质上孝敬之外,还应注意和婆婆搞好感情交流,消除心理上的隔阂。
做媳妇的要注意尊重、关心婆婆,遇事多和老人商量,每逢时节,或婆婆生日,要记着给婆婆准备点礼物。
平时媳妇给自己的母亲送吃的、用的,最好同时给婆婆准备一份。
2、不能只顾自己的孩子和丈夫。
要尊重、关心婆婆,还必须学会适应婆婆。
婆婆大多习惯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思想上、生活上、习惯上有时难免带些旧的痕迹。
媳妇思想较新,常常不易理解婆婆的习惯,故一些举动,常会引起婆婆的反感,从而引起婆媳不合。
在这种情况下,媳妇要注意控制自己,尽量照顾老人的性情和习惯3、在处理婆媳关系当中,儿子的作用很重要。
婆婆有了烦恼,就找儿子诉说;媳妇受了委屈,要向丈夫倾吐。
在这种情况下,做儿子的倘若只听一面词,信一面理,偏袒一方,指责另一方,那就火上浇油,使矛盾加剧。
做儿子的只有一碗水端平,既不使母亲感到失望,也不让妻子有苦无处诉,才能缓解婆媳矛盾。
不让母亲产生“娶了媳妇忘了娘”的心态,误认为儿子对自己的感情被儿媳夺去了,而迁怒于儿媳。
刘兰芝勤劳能干、才貌双全、知书达理、不贪慕荣华富贵对爱情忠贞不渝富有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
焦仲卿:忠于爱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对母亲:开始——既孝又怨,不敢违抗。
后来——对爱情的忠贞战胜了对母亲的孝顺、屈从,不顾“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缢于庭树,作了最强有力的反抗。
一个忠厚善良,忠于爱情,由顺从(软弱)到抗争(消极抗争)的叛逆形象。
焦母:突出的反面形象。
她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女性,对于兰芝与仲卿的美好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
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
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
刘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爱慕富贵,不顾亲情,尖酸刻薄,冷酷无情的市侩作业:《孔雀东南飞》后传话说兰芝“举身赴清池”,仲卿“自挂东南枝”后,双双被人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