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备课记录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备课记录

2、使学生成为在实践、体验、感悟中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体验,感悟建构的学习策略,关注思维过程及其体验,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备注
教研组
品德
研训
时间
2013-10-25
研训
地点
三年级办公室
发言人
或主讲人
黄老师
研训
人数
3人
研训
模式
讨论
(本学期工作计划)
研训
课题

内容
摘要
思品的教学目标:
1.通过自我展示,了解自己的特点,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体味学习
备注
教研组
品德
研训
时间
2013-09-20
研训
地点
三年级办公室
发言人
或主讲人
蔡老师
研训
人数
3人
研训
模式
讨论
(本学期工作计划)
研训
课题

内容
摘要
如何抓好思品课的重点及拓展。
老师在和谐的气氛中各抒己见,确定了我们的工作重点:继续贯彻《广东省义务教育教学管理指南》、《广东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等规范性文件,做好教学常规的学习与反思;积极拓展《小学品德“史地题材”实践与研究》的延伸工作。开展好常态课堂教学,提升学科教学质量,推进学生品德素养提升的探索,提升组内教师专业素养。
三年级办公室
发言人
或主讲人
陈老师
研训
人数
3人
研训
模式
讨论
(本学期工作计划)
研训
课题

内容
摘要
思品教学当中的重、难点:
重点:
1、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2、懂得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学习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难点:
1、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2、肯动脑筋,不怕困难,掌握克服学习中各种困难的一些方法,并体会克服困
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高兴。
2、体会生活处处有学问,只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学到很多东西;
3、知道学习要肯于动脑筋,不怕困难,掌握克服学习中各种困难的一些方法。
4、通过观察自己周边大人们学习的情况,感受当今的社会是学习的社会,学习
将伴随人的一生。
备注
教研组
品德
研训
时间
2013-11-1
研训
地点
研训
课题

内容
摘要
教学方法: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必备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
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
通过活动,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要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轻负高质为导向,强化教学规范的重要性,我们将进一步落实“轻负高质”的教育发展理念,深化“课堂教学有效行动”,开展好我们的工作。
备注
教研组
品德
研训
时间
2013-10-11
研训
地点
三年级办公室
发言人
或主讲人
陈老师
研训
人数
3人
研训
模式
讨论
(本学期工作计划)
备注
教研组
品德
研训
时间
2013-11-22
研训
地点
三年级办公室
发言人
或主讲人
陈老师
(xx 年9月-- xx 年1月)
教研组
品德
研训
时间
2013-09-13
研训
地点
三年级办公室
发言人
或主讲人
陈老师
研训
人数
3人
研训
模式
讨论
(本学期工作计划)
研训
课题

内容
摘要
今天是本学期第一次教研组活动,我们的主题内容是一起商讨本学期的教研组工作计划。
我们首先一起根据我们品德教研组的实际情况,共同研讨。我们的指导思想是结合我校教学实际工作,围绕市教育局、市研训中心工作要点,坚持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减负增效为工作重点,以课堂调研为抓手,深入开展基于真实性问题下的主题式活动,以新教育实验研究为核心,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依托,以“学习型”教师团队为平台,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落实品德组教学常规;认真开展常态课堂教学调研,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打造品德教研组团队建设,促进本组教师专业发展,为构建人文、和谐、幸福课堂和切实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而努力。基本思路是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树立四种意识:常规意识、质量意识、轻负意识、特色意识。
备注
教研组
品德
研训
时间
2013-09-27
研训
地点
三年级办公室
发言人
或主讲人
黄老师
研训
人数
3人
研训
模式
讨论
(本学期工作计划)
研训
课题

内容
摘要
根据整本教材如何合理安排教学课时。
活动中,我们安排好了各年级教学进度。老师们一致认为:备课时,既要集思广益,又要有个人特色,根据教材要求、任教学生特点、生活实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中点,用好品德学科“英雄教育评价”策略,积极关注后20%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备注
教研组
品德
研训
时间
2013-10-18
研训
地点
三年级办公室
发言人
或主讲人
蔡老师
研训
人数
3人
研训
模式
讨论
(本学期工作计划)
研训
课题

内容
摘要
如何引导学生从被动到主动学习。
1、使学生成为从社会生活出发实现知识整合的过程。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难取得成功的愉悦。
备注
教研组
品德
研训
时间
2013-11-8
研训
地点
三年级办公室
发言人
或主讲人
蔡老师
研训
人数
3人
研训
模式
讨论
(本学期工作计划)
研训
课题

内容
摘要
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备注
教研组
品德
研训
时间
2013-11-15
研训
地点
三年级办公室
发言人
或主讲人
黄老师
研训
人数
3人
研训
模式
讨论
(本学期工作计划)
研训
课题

内容
摘要
一、教科书的主要特点
1.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为基本要素整合学习内容。
2.采用跨学科的编写方式,体现同时学习的原则。
3.具有充分的活动性,弹性和延展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