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二语文《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无题》《天净沙》《山坡羊》教程

初二语文《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无题》《天净沙》《山坡羊》教程

初二语文《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无题》《天净沙》《山坡羊》教程【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无题》《天净沙》《山坡羊》(讲读)二. 重点、难点:1. 了解诗歌的特点,理解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2. 理解作者精巧的构思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3. 抓住名句,鉴赏分析。

三. 学习过程:雁门太守行(一)文学常识1. 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李贺21岁时,因其父名“晋肃”犯讳,所以不准他应考进士。

他只做过三年礼郎之类的小官,郁郁不得志。

他的诗歌,除诉说怀才遇的悲愤之外,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统治者残暴荒淫的篇章。

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

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恢奇诡谲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艺术特色独具,在诗史上独树一帜,被称为“长吉体”。

2. 背景:在李贺生活的年代,潘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

李贺这首诗写的就是朝廷与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3. 解题:《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

后人多用题面意思,写征战之事。

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二)整体感知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越的斗争精神,表达了诗人立志报效国家的决心。

首联:写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官军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势。

颔联:写官军待兵的悲壮场面和荒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颈联:写乘夜奔袭之状。

尾联:抒写官军全体将士的心愿。

(三)艺术特色高度概括与艺术细节的细描相结合。

诗人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昼夜里表现,只写了三个画面: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了官军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而具体写画面时,则抓住“黑云、角声、半卷红旗、霜重封寒”等细节去表现中心。

(四)名句赏析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与城外敌军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陈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意造境的手段。

无题(一)文学常识1. 作者: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

晚唐杰出诗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

他一生政治不得意,其诗多是抨击黑暗现实,忧时伤乱,慨叹身世,抒写怀才不遇;构思新颖,想象奇妙,词句精辟,色彩绚丽,形象鲜明,言简意丰,开创了新的风格与流派,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擅长近体,尤其精于七律,特别是无题诗很有名,意境美又令人费解,有《李义山诗集》,《樊南文集》。

2. 背景:李商隐的无题诗都与男女恋情有关,而大部分都寄寓了他的身世之感,这是因为他受牛、李党争牵连,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的难言之痛只好托男女恋情作隐晦的表示。

(二)整体感知《无题》诗既隐其题,又晦其意,创造出扑朔迷离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既可以说是感遇诗,抒写自己的身世之感——难以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郁闷之自我排解;也可以说是爱情诗,表现了男女间离别的忧伤及别后相思缠绵的情意。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难”,说明相见不易,离别更为不忍。

更何况在东风无力,百花凋残的暮春时节,其离愁别恨更为难以言表。

三、四句运用比喻和谐音双关,把坚贞不渝的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六句是设想对方正晨妆临镜,因备受离别相思之苦,想来容颜也衰老了;月下独吟,孤苦凄怆,也应防寒气相袭,保重身体,表现关切之意。

最后两句,借助神话传说表达对恋人的无比挚爱与深切思念,照应首句。

(三)名句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诗人以“春蚕”“蜡炬”为喻,并运用谐音双关的方法,组成脍炙人口的名句,形象地歌颂了情人之间的忠贞不渝的爱情。

诗人以“丝”谐“思”,即情思;“到死丝方尽”,反言之,则不死不尽,犹言我对你的爱至死不变;对句写“泪”,这不单指别时的泪,也包括别后的泪,泪与思合,有思即有泪;“成灰”“到死”为对文,义同,亦不死则泪不干之意,这两句一说内心状态,一说外部表情,把男女主人公的深厚感情表现得格外真切天净沙·秋思(一)文学常识1. 作者:马致远(1250~1321),字千里,号东篱。

元代著名散曲家,戏曲家。

代表作有《汉宫秋》,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在当时有“曲状元”之称。

《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2. 体裁:散曲(小令)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杂剧就是戏剧。

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部分。

小令是单个的曲子,按曲调创作,每个曲调有自己的名称。

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不同,常用于写景、抒情。

散套又称“套曲”、“套数”,通常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联缀而成,长短不论,一韵到底,一般都有“尾声”,适宜叙述较复杂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这首小令是马致远的惊世之作,通过写秋日黄昏的景象表现了旅人的无限愁思。

小令虽短,仍可分为两层:前三句为一层,通过游子的眼光心境,描绘出黄昏时分萧瑟凄凉的深秋景色,并以此烘托游子天涯沦落的悲凉情绪。

后两句为一层正面抒发游子浪迹天涯的思乡之情。

(三)艺术特色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旅人的凄苦之情。

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

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悲凉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而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了感情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

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中,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融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

《天净沙·秋思》堪称是景中有情,寓情于景的佳作。

山坡羊·潼关怀古(一)文学常识1. 作者: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著名散曲家。

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免官。

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辞官归隐,屡召不起。

后关中大旱,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这首小令即作于赴任途中。

2. 体裁:散曲(岭)(二)整体感知这是作者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的抒情名篇。

全曲可分三层: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险要的形势,暗含兵家必争之意。

第二层(中四句):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第三层(后两句):揭示主旨,指出历代王朝的兴、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

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一体;将写景、抒情、议论熔于一炉,揭示封建统治者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本质,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模拟试题】一. 基础知识: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 锦衾.(qín)提携.(xié)踌躇.(chú)B. 云鬓.(bìn)瀚.海(hàn)羌.笛(qiāng)C. 阑.干(lán)峰峦.(luán)蜡炬.(zhú)D. 宫阙.(quē)狐裘.(qiú)辕.门(yuán)2. 下面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组是()A. 胡天 / 八月 / 即飞 / 雪B. 半卷 / 红旗 / 临 / 易水C. 小桥 / 流水/ 人家D. 东风 / 无力 / 百花残3. 下面对《天净沙·秋思》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此曲中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B. 第二句中用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在说明环境的幽静。

C. 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 从题目来看,作者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并无思乡之情。

4. 下面对《山坡羊·潼关怀古》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前三句是说高峰群峦紧挨着如同集结聚会一样,大河浊水涌起的波涛好像在发怒咆哮,潼关地势险要,龙盘虎踞,背山临水,这是一条饱经历史兴衰的路啊!B. 第四、五句,作者西望长安——秦汉帝国的都城,山高水深路远,不知何往,因此心意犹豫,彷徨不定。

C. 第六、七句,由潼关路而联想到秦汉的兴亡,作者突出了“伤心”二字,写出此地往昔的兴衰,为这种不由自主的联想平添了无限苍凉凄楚之情。

D. 最后四句,旨在说明兴也亡,亡也罢,受苦受难的终究是百姓。

5. 文学常识(1)“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李杜”指的是唐朝的和;另有“小李杜”之称的是唐代的和;唐代诗人中有一位诗人号称“诗鬼”,指的是。

(2)《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元朝的,他与,,,齐名,合称为。

6. 默写(1)角声满天秋色里,。

(2)《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主旨句:。

(3)《天净沙·秋思》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

(4)《无题》中的千古名句是:。

7. 春天的大地到处生机勃勃。

花园里开满了鲜花,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五彩缤纷,争奇斗妍,真是“”。

A. 霜叶红于二月花B. 映日荷花别样红C. 百般红紫斗芳菲D. 乱花渐欲迷人眼二. 阅读理解(一)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以下习题(课文略)1. 对“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一句理解不正确的是()A. 这一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B. 诗中一个“压”,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C. 文中的黑云指的是天边乌云滚滚,大雨就要倾盆而下的景色。

D. “甲光向日金鳞开”写的是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上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

2. “半卷红旗临易水”中的“半卷红旗”指的是()A. 狂风卷得红旗展不开。

B.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

3. “报君黄金台上意”中的“报”与下面()项中的“报”意思相同。

A. 报告B. 报复C. 报效D. 报酬4. 诗中有两处用了燕太子丹起用荆轲、燕昭王筑黄金台的典故,是句。

表达的感情是。

(二)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乙: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