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影响其生存的全部因素
密度制约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对种群数量具有调节作用的生态因子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热源进行体温调节的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内温动物:通过自身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鸟兽
异温动物:产生冬眠的内温动物
驯化:由实验诱导的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性的改变
气候驯化:在自然界中产生的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性的改变
适应性低体温:当环境温度过低时,内温动物会自发地从冬眠中苏醒恢复到正常状态,而不致冻死,内温动物这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称为适应性低体温
发育阈温度/生物学零度:外温动物和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
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往往比低纬度相对温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阿伦规律:寒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生物种:一组具有相似形态和遗传特性的、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的自然种群,并与其他种群间具有繁殖隔离
哈代-温伯格定律: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它干扰因素(突变、漂移、自然选择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即达到遗传平衡
遗传漂变:基因频率在小种群中随机增减的现象
遗传瓶颈:如果一个种群在某一时期由于环境灾难或过捕等原因导致数量急剧下降,就称其经历过瓶颈。
经过瓶颈后,若种群数量逐步恢复,由于小样本效应而引起的基因频率变化会在种群大小经历一次锐减后再恢复时出现,这种现象称为遗传瓶颈
建立者效应:由于取样误差,新隔离的移植种群的基因库不久便会和母群相分歧,而且由于两者所处地域不同,各有不同的选择压力,建立者种群与母种群的差异将越来越大
适应辐射:生物由一个共同祖先起源,在进化过程中分化成许多类型,适应于各种生活方式的现象
生活史: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生活史的关键组分包括身体大小、生命率、
繁殖和寿命。
生活史对策/生态对策:生物在生存中获得的生存对策
体型效应:一般来说,物种个体体型大小与其寿命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并与内禀增长率有同样强的负相关关系
生物群落:在同一时期内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个物种种群的集合
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
Raunkiaer频度定律:在一个种类分布比较均匀一致的群落中,低频度种数目较高频度种数目要大;E级植物为群落中的建群种和优势种,其数目较大,因此占有较高比例
生物多样性:生物钟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趋同适应类群
生活型谱:统计某一地区或某群落内各类生活型的数量对比关系
层片: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所组成的机能群落
群落交错区: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同资源种团: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关键种:对生物群落结构具有重大影响的物种,生物量可能并不是最多,但在食物链上占据重要地位,去除该物种会导致群落结构的显着改变
抽彩式竞争:干扰造成群落的断层后,断层可能被周围群落中的任何一个种侵入和占有,并逐渐发展为优势种,哪一种是优胜者完全取决于随机因素
中度干扰假说:中等程度的干扰能维持高物种多样性
岛屿效应:岛屿面积越大种数越多
MacArthur平衡说:岛屿上物种数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平衡,并且这是一种动态平衡,不断有物种灭亡,也不断地由同种或别种的迁入而替代补偿灭亡的物种
演替: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
原生裸地: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包括原有植被下的土壤)的地段,
原生演替:发生在原生裸地上的演替
次生裸地: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曾经生长
在此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段
次生演替:发生在次生裸地上的演替
定居:植物繁殖体到达新地点后,开始发芽、生长和繁殖的过程
演替系列: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从植物的定居开始,到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为止的过程进展演替: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种类成分有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环境的利用由不充分到充分,群落的生产力由低到高,群落逐渐发展为中生化,生物群落对外界的改造逐渐强烈
逆行演替:随着演替进行,生物群落结构简单化,不能充分利用环境,生产力下降,不能充分利用地面,群落旱生化,对外界环境的改造轻微
植被型:将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
群系: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
群丛: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
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
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为食物网
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生态锥体/金字塔:能量椎体、生物量椎体和数量椎体的合称。
能量椎体:能量通过营养级逐级减少,将通过各营养级的能量由低到高作图得到;生物量椎体:将各营养级生物量按营养级由低到高作图而成;数量椎体:将各营养级生物个体数目按营养级由低到高作图而成
林德曼效率:指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占n营养级获得能量之比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
什么是生态因子?其作用特征有哪些?
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
什么是有效积温法则?它在农业生产中有何应用价值?
简述火的生态作用
简述风的生态作用
根据生长环境的潮湿状态,陆生植物可以分为那几大类型?其分别有何特点?
什么是种群?与个体特征相比较,种群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
简述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试述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什么是集合种群?集合种群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种群有何区别?
简述表型的自然选择模型。
简述物种形成的过程及方式
简述r-选择和K-选择理论(要点、种群特征、优缺点等)
种内与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密度效应有哪些普遍规律?
什么是他感作用?有何生态学意义?
什么是竞争排斥原理?举例说明两物种共存或排斥的条件。
什么是竞争释放和性状替换?
什么是生态位?画图比较说明两物种种内、种间竞争的强弱与生态位分化的关系。
何为协同进化?何为红皇后效应?
谈谈寄生者与寄主的协同进化
简述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简述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简述捕食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什么是演替顶极?有关演替顶极理论有哪几种?简述其要点及异同点。
试述中国群落分类的原则、单位与系统。
什么是排序?排序方法可分为哪两类,各有什么特点?
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组成成分,它们如何构成生态系统?
什么是负反馈调节,它对维护生态平衡有何指导意义?
碳循环包括哪些主要过程?其研究有何意义?
氮循环的复杂性体现在哪里?对人工固氮的正反两方面后果做一个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