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卷第10期2012年10月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Vol.4No.10Oct.2012简析领导干部与媒体沟通中的语言技巧李姗姗(湘潭市委党校,湖南湘潭411100)摘要:与媒体沟通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必须掌握基本的语言技巧,才能获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论文从学会巧妙回避、直面刁钻问题、适度使用幽默、善用形象语言、不被媒体左右、注重语言准确等6个方面着手进行了理论的分析和实例的探讨,试图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探索为领导干部提高媒体素养提供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领导干部;媒体;语言技巧中图分类号:D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2)10-0161-02当今社会是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社会,“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导权,时效性决定有效性,透明度决定公信度。
”在舆论的影响力变得非常强大的情况下,各层级领导干部都是躲不开媒体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领导干部也是需要媒体的。
政府有责任向公众提供及时、准确、客观、清晰、完全的信息,这个时候媒体就是良好的沟通桥梁。
在当前形势下,新闻宣传不再仅仅是新闻宣传部门的职责,各层级的领导干部工作中都不能回避媒体,如果还采取缄口不言或者是无可奉告之类的方法,都将严重损害个人和集体的形象,更加无益于工作的开展。
那么,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学会运用媒体、驾驭媒体。
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都需要领导干部做到更好地运用媒体、引导舆论。
在领导与媒体的沟通过程中,有一些语言技巧可以很好地帮助领导干部实现与媒体的有效沟通。
一学会巧妙回避面对媒体提出的问题时,并不是说媒体问的任何问题都必须要回答,因为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并不等于要回答媒体的任何提问。
在具体沟通过程中,媒体提出的一些问题是可以回避的,而且也应该要回避。
如果勉强回答这些问题,反而可能引起新的麻烦。
第一类,是假设性问题,这一类问题必须要回避。
因为假设性问题是不存在的,无法知道真正遇到这种情况时会是何种情况,领导干部面对媒体的回答内容会是一种官方消息,而预测性的内容是不符合官方消息的严谨性要求的。
因此,对于这类问题要回避。
可以拒绝回答。
第二类,是涉及个人隐私或者涉及他人隐私的私人问题。
个人隐私是不应该公开谈论的,也没有义务公开,而涉及他人的私人问题领导干部在公开场合也不应该谈论。
第三类,是不知道答案的问题。
领导干部不一定对于媒体提出的所有问题都知道、都清楚,因此,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不要“硬着头皮”去回答,更不能“拍拍脑门”就随心所欲地回答。
如果为了追求所谓的对答如流的效果而去随便回答,很可能会制造出更多的麻烦。
有一些话语都可以在这个时候来使用,比如“我现在对于这件事还不太了解,我了解情况后一定再回复你”。
当然这种回避必须是有限度的,不能所有的问题都不清楚、不知道,如果所有的问题都是不清楚情况,那就没有信息公开的意义了。
对于这些可以回避的问题,领导干部应该采取巧妙的语言技巧来对答,绝不能粗暴地用“无可奉告”来对待。
因为“无可奉告”并不能阻止媒体报道,反而会让媒体和公众产生更多猜测和质疑。
可以采取过渡句绕过问题回到自己需要阐明的问题。
例如,“我们真正应当关心的问题是……”、“你所说的我还不太清楚,但据我所知……”,这样说出来既回避了记者提出的问题,又自然过渡到了领导干部熟悉的内容中。
这样就抓住了主动权,强调了本身要强调的信息。
另外,还可以用一些不触及问题实质的模糊概念或数字来回答。
比如,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后,美国新闻界一个突出的话题就是猜测苏联有没有原子弹,以及有多少颗。
当前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率代表团访问美国时,有记者就问他“苏联有多少原子弹?”莫洛托夫回答说“足够”,这个足够就是一个模糊概念,既回避了有多少原子弹这个在当时不能公开的秘密,又表达了前苏联的力量。
恰到好处。
二直面刁钻问题领导干部经常会遇到媒体提出的非常刁钻、尖锐甚至还带有一定挑衅性的问题,媒体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这样的形式使领导透露更多的信息,或者博取更高的一个关注度。
可以说,在媒体采访中,刁钻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在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中讲到:“越是危险的问题,你能化解的时候,你越能拥有广泛的支持者,政府的形象也能因此得到很大的改善和优化。
所以在面对刁钻、尖锐的问题的时候,不要把它当成你的敌人,而是当成你的机会,政府的机会。
”作为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要提高自身应对媒体的能力,就要学会在刁钻的问题中提升自我水平。
领导干部必须自信地面对媒体,敢于应对刁钻尖锐的问题。
领导干部161收稿日期:2012-04-20作者简介:李姗姗(1978-),女,湖南湘潭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政府行政管理与领导能力提高研究。
要认识到:平平淡淡的问题虽然好回答,但是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没有挑战性,也难以发挥自身的水平;刁钻的问题,虽然有可能使领导难堪,但是这样能证明自己的能力,也能从中提高自己应对媒体的水平。
因此,领导干部首先要从心态上正视刁钻问题,不要害怕,要勇于应对。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媒体的刁钻问题在为难领导的同时,同时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因为媒体提出的刁钻问题往往也是舆论沸沸扬扬讨论的热点,直面媒体的这个刁钻提问就等于获得了一个公开声明的机会。
回答刁钻问题的时候,首先要保持大度,不能有情绪的波动。
比如,2006年3月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台湾记者问温总理:“我从上海来,上海的水简直就不能吃了,而且是黄的,假如我们今天的工业发展得再好,连民众吃的水都有问题的话,总理先生,你想一想你将来的丰功伟绩可能就化为乌有了。
”温总理回答:“你问的问题十分重要,确实,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很好的解决。
‘十五’计划我们大多数的指标基本完成了,但是坦白地告诉大家,环境指标没有完成。
我们多次强调,中国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给予子孙后代留一片青山绿水。
但是必须有切实有力的措施跟上。
我想至少有四个方面……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坚决,中国环境的状况会有改变的,如果你年年来采访的话,你可以观察,随时提出你的意见。
”通过这个实例可以看到,记者的问题这么刁钻尖锐,温总理却丝毫没有生气或是发怒,反而是心平气和地进行回答,充分表现了一个大国总理的胸襟和气度。
三适度使用幽默很多领导干部都有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认为在面对媒体的时候必须一直保持庄重,不能出现幽默和风趣的话,觉得这样会显得不严肃。
这其实是一个认识的误区。
幽默并不是严肃和正式的反义词,幽默是知识和修养的外在表现,运用一些幽默的话语可以让媒体更好地接受,产生更好的共鸣。
也只有幽默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全场的气氛迅速活跃,拉近领导和媒体的距离,增强感染力,有时候甚至还可以缓解对立情绪。
一般情况下,除了突发事件发生后等一些基调沉重的新闻发布会外,其他的新闻发布会上一般都有领导干部幽默发言引来的笑声。
但是,在运用幽默时,也有很多方面需要注意。
首先,幽默一定要恰当,不能强求,否则“画虎不成反像猫”,很容易起到反作用。
还有不能过于频繁地使用,一位面对媒体的提问不停地在讲笑话的领导反而会被媒体当成笑话。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突发事件或者危机发生后是不能使用的。
在这个时候不能用一些随便的比喻或玩笑来回答问题。
四善用形象语言领导干部要使自己的观点让媒体更好的接受、让受众群更好的理解,就要让自己的语言形象、易懂。
因为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够使领导干部的观点更加清晰明白。
在面对一些很难解释的问题或者容易产生误解的问题的时候,领导干部要学会使用生动的语言,这样可以加深媒体和群众对自己观点的理解。
如通俗的比喻可以使一些很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而明显的数字对比就能很迅速、直观地阐明问题的关键。
中国学者陈建在日本的时候,收到电视台的邀请,做了一期节目。
在节目中主持人把中国形容成了一个野心很大又很危险的国家,还拿出一些所谓的证据,说世界进入和平时代,美国和日本军费都在减少,为什么中国的军费还在增加?陈建回答:“我要告诉你的是,中国的军费开支还不足日本的1/2,但中国要保护的国土却是日本的26倍。
”主持人只好尴尬地转移到下一个问题。
还可以使用对比让对方感同身受,可以使得媒体清楚地通过自身的感受来理解问题。
如有领导在回答关于西藏问题的记者提问时就说到,“西藏自公元13世纪起就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美国独立还早500多年。
”这个回答就使记者有很直观的感受。
五不被媒体左右领导干部在回答媒体提问时不要认为让媒体满意就是最佳回答,不要让自己的回答被媒体牵着鼻子走,也就是说,有的问题并不一定要顺着媒体提问的思路去回答,应该要有自己清晰的思路,不要被媒体左右。
比如记者最喜欢提问的一种方式“你能百分之百保证不会再发生这样的事故吗”,这个时候就不一定要跟着记者的思路,可以回答说“我们会尽百分之百的努力防止类似的事故发生”。
但是,应该要认识到不被媒体左右并不等于不理会媒体的提问,或者是粗暴的答非所问,更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你问东、我答西”,那样的话变成自说自话,表面上似乎是没被媒体问倒,但实际上将造成恶劣的影响。
如2009年10月27日,在广州市黄埔大道交通整治工作会上,记者询问:“道路施工方,封闭道路是否事先告知市民?”广州市相关单位的一位领导突然回答:“我是不是拉屎也要告诉你啊?臭不臭也要告诉你?”这一“意外”的回答严重损害了这位领导所在单位的形象,并且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六注重语言准确领导干部在面对媒体提问时也许难以做到尽善尽美,但是应该尽量不说错话。
必须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不属于本部门的问题可以推,因为这些问题不是本部门主管的,回答问题的领导对情况的变化和政策的微调常常并不是很清楚,回答此类问题就有风险。
但是,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问题是不能推的。
其次,回答媒体提问时,一定不要节外生枝。
许多领导干部在与媒体沟通时经常感到委屈,觉得我的话怎么被媒体报道后就变了样了,明明不是这么回事怎么媒体报道出来就变这样了呢,面对这种情况,就应该要做到谨慎言论,要惜字如金。
这个惜字如金,一层意思说的是在表达清楚你的观点的前提下要尽量减少你的发言量,“言多必失”,说得太多出现漏洞的可能性就更大,媒体放大一些敏感字眼的机会就越多;另一层意思是说面对媒体要斟酌好每句话、每个字,这样才能保证不产生歧义。
领导干部与媒体的沟通能力是领导能力的重要体现,掌握与媒体沟通时的语言技巧,更好地引导舆论,这是领导干部的必备能力,也将帮助领导干部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取得更好的领导绩效。
参考文献:[1]王晨.积极推进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J].求是,2010(10).[2]邹建华.如何面对媒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陆顺,颜彦.与官员谈如何应当对新闻媒体[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0.[4]于慎之.领导干部应对媒体能力塑造与提升[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1.(责任编校谢宜辰)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