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管理的提出及发展历程
1、关于“社会管理”的理解
▪西方社会所说的社会管理并不必然是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部门、私营部门,乃至第三部门都可以进行有效的社会管理。
▪在中国,对社会管理的理解带有强烈的“国家(或政府)中心论”色彩。
直接或间接把社会管理等同于“政府的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是政府运用法律、法规、政策直接或间接对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不同领域和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
▪一是社会管理的主体除了政府或国家外,还包括各类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
▪二是社会管理不仅包含政府利用行政法律等强制手段进行的管制、约束和规范,更包括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以及社会的自我管理。
▪李学举:“社会管理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
▪何增科:“社会管理是政府和民间组织运用多种资源和手段,对社会生活、社会事务、社会组织进行规范、协调、服务的过程,目的是满足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
在现代国家和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管理有两个基本内容:
▪一是实现和维护公民的社会权利;
▪二是把多元化的社会有效地组织起来,实现国家与社会互动的结构化。
2、社会管理的提出
▪十六届四中全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十六届六中全会:“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
▪十七大:再一次明确了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十二五”规划: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从五个方面对社会管理领域提出了整体部署
▪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以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为核心主题,胡锦涛强调“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
▪“社会管理创新”首次以重要篇幅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3、社会管理的发展历程
▪(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网络社会:社会管理方式“三个时代”
▪(2)以阶级斗争为纲——稳定压倒一切——构建和谐社会:社会管理目标“三重门”
▪1949——1978 “阶级斗争为纲”
▪1978——2002 “定压倒一切”
▪2002年以后“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