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下面是由XX为大家整理的“读岳阳楼记有感”,仅供参考,欢迎
大家阅读。
读岳阳楼记有感(一)
读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被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深
深打动。
在《岳阳楼记》一文中,范仲淹因记述重修岳阳楼一事,向人们倾诉了他的政治抱负。
他批评那些因环境的好坏而悲喜的人,批评了他们悲观消极的生活态度。相比之下,范仲淹
的朋友滕子京却是一个积极面对生活的人。他受贬后还积极从政,短时间内就是巴陵郡“百
废俱兴”。就范仲淹本人来说,他的一生是忧天下的一生,不论是日食两餐冷粥,还是做参
知政事,他都做到以天下为己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就《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来说,尽管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但文章的主旨却是很值得
后人继续发扬光大的。文章中表露出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严于律己,关心人民疾苦的思
想主张在今天仍是很值得借鉴的。想来,在当时的社会中,范仲淹能够提出那些见解,是在
是难能可贵!
由此,我想到现在,一个人不论其岗位如何,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
都应关心国家大事,具有主人翁精神,积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那些“不以物喜,不以
己悲”时时刻刻关心国家和人民的人为榜样。作为青少年,我们更应从小树立为祖国,为人
民贡献自己的志向。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吧自己培养成社会主义
建设的有用之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流传了千百年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而今我们
要赋予它更新的时代意义,继承发扬广大!
读岳阳楼记有感(二)
近日,读范公文《岳阳楼记》,敬古人忧国忧民之天下情怀,今深有感触,感同身受,
比之年少,又有不同,然万千景仰,不及一二,为悼范公,遂作此文。
我的心情总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忽一日,乌云蔽日,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从地面到房顶,从房顶到天空,
伸手只见五指,周围芳华摇落,落英缤纷,灌木草丛,皆摇旗呐喊,鬼哭狼嚎,呼声大作,
鸡飞狗跳。且听的电线声,声声呜咽,随后,锅碗瓢盆,一起叮叮当当作响,如小雨切切,
似大雨嚓嚓,万物欲立而不由,欲匍而不能,欲静而不止。
遇此情景,则心戚戚然,不免生无限叹息。忧思多虑,愁老烦幼,畏惧人言,感人生之
沉重,叹世道之艰难,想昨日之伤痛,郁郁而行,纠集成结。念去日苦多,路险途恶实难成
其业。悔恨该珍惜年少时光,到如今蹉跎岁月苦不堪言颠沛流离早生华发。人生百年,春夏
秋冬只一轮回,刹那便是永恒。唯有好好活过,方觉不负此生。
彼日,天和景明,惠风和畅,天地娴静的不拂带一丝杂音,江河明净的不招惹一滴尘埃。
朵朵白云,缓缓舒展,万千绿柳,波光粼粼。桃花摇曳,声声鸟鸣清脆悦耳,流水倾泻,阵
阵歌声优美婉转。更有巧燕翩然而至,三五成群,尖叫互答。人来人往,目光不经意的触碰,
回报以对方浅浅一笑。
遇此情景,则心胸为之一宽,放眼天下之大,踌躇满志,振臂一呼。思过往之峥嵘,已
成电影之一帧帧温馨画面。心之优雅坦然,安之若素,宠辱皆望,念有万千思绪,如不尽长
江滚滚而来。豪情壮志,气吞山河,放眼望,江水扬波冲天,拔剑吟,云起心潮逐浪。
读岳阳楼记有感(三)
《岳阳楼记》中第一段主要叙说本文写作的原因和当时的背景。第二,三,四段多为写
景,从中渗透出作者的情感。第五段是最为打动我的一段,它多为议论,其中表现作者的思
想和远大的报负。
第五段中,作者揣思“古仁人”的思想,从他们身上借鉴出一些思想和理论。我从中感悟
到,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是否应该学习“古仁人”一样,志存高远,在成功与挫折前面保持一
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良好心态。
在今日的中国,我们是否也应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虽然这
种“忠君”思想,在今日有些不太适用,有一定的历史局限。但是现在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
我们应该以主人翁的心态去看待国家,所以我们无论身在何方,身处何种地位,都应心系天
下,关心国事,以国家只是为己任。
如果,每个人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中国将永盛不衰,繁
荣延绵,雄伟高傲地屹立在世界东方。如果这样,又何问“微斯人,吾谁与归?”呢?到时,
天下人皆为一道,共奔繁荣富强。
读岳阳楼记有感(四)
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所作,是古今传诵的明文.
文章分叙事、写景、议论三部分.作者在略叙作文原因后,用浓墨重彩描述了在岳阳楼
上看到的景物,通过写环境变化反映人们的心情:当春光明媚,花草芳馨的时候,人们变得
喜悦兴奋,忘记了忧伤,沉醉在景色之中;当乌云密布、细雨连绵的时候,人们变得伤感悲
痛.最后,作者借“古仁人”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我的感受是:人们只因环境变化而心情变化,丝毫没有把国家安危放在眼里.就如“国家
兴亡,匹夫有责”一样,应该时时刻刻惦念着国家,以国家大局为重,无论是在京城,还是
在遥远的地方,只要有这颗爱国之心,就一定能够打败敌人.如果人们对国家都不管不顾,
那么由谁来抵抗侵兵?由谁来出谋献策?由谁来力挽狂澜?没有了民众,这个国家也就没有
了意义.当国家有了危难之时,有力出力,有计献计,为国家担忧,为国家殚精竭虑.当国家
太平之后,就可以和举国上下所有的人们一起欢欣,一同庆祝.那是,也许更觉得逍遥自在.
学习也是一样的.只有付出全部精力去学习,才能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十分有效果.等学完之
后,再放下心来玩,难道不比提心吊胆地玩好吗?
《岳阳楼记》主要告诉我们一个臣子应该心系国家,从而折射出应该如何学习.我也要
学习这种精神,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玩耍次之,才能学得扎实,玩得开心.
读岳阳楼记有感(五)
深秋的一天,我慕名来到位于洛阳以南四十公里万安山下的范仲淹墓,凭吊这位北宋着
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望着松柏掩映的石碑古冢,穿越千年变幻的历史风
云,一种莫名的感慨油然而生。
了解范仲淹是从《岳阳楼记》开始的。这篇文章有许多流芳百世的千古名句。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取得一些小成绩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为遇到一点挫折就裹足
不前。而无数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正是拥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
才有了新中国的诞生和现在祖国的繁荣富强。范仲淹以其波澜壮阔的一生与千古绝唱的《岳
阳楼记》,在史册上留下了关心国家命运,情系百姓忧乐的光辉形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能有如此高尚的思想境界,是他忧国忧民情怀的
高度概括,是他追求社会和谐的理想经典,实在难能可贵。坚守这样的文化信仰和精神追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正是当代青年热爱祖国、奋发有为所应有的担当
吗?
我没有到过岳阳楼,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却早已使我心向往之。透过《岳阳楼记》
酣畅淋漓的文笔,那临江的春色,秀美的风光,八百里洞庭的浩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欢
愉,彷佛尽收眼底,如临其境。“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
洋者矣。”我真切地感受到,范仲淹所追求的社会理想,正是自然界万类霜天竞自由,天人
合一的和谐欢畅,是荣辱皆忘的博爱与奉献,是社稷民生的繁荣与平和。看如今,党的“十
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更加重视环境建设与保护,归根结底是为了全体人民生
活得更幸福、更美好。
居安思危,忧国忧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几十年的仕途生涯中,范仲淹始终坚持
以造福天下苍生为己任,为黎民百姓谋福祉。他为官清政廉洁,体恤民生疾苦,刚直不阿,
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但不改青云之志。个人的荣辱得失,他一直置之度外,
虽穷困潦倒,其心系天下社稷的胸襟、超然物外的洒脱,忧国忧民的情操,像一面镜子,在
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令人敬仰。
自强不息,奋斗不止,范仲淹终其一生践行自己的崇高理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这神圣的使命感与荣辱观,如今已成了我们
民族精神的无价之宝。理想,是一面旗帜,有了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一定会战胜各种艰难
险阻,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久久地凝视着范仲淹墓碑上那渐渐模糊的字迹,咀嚼范公留给我们的《岳阳楼记》,一
任自己的思绪飘得很远、很远。我想,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应该是值得我们当代
青年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