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原理NO.11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

美学原理NO.11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


1、亚里士多德
在美学史上第一次对悲剧下定义的 是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理论形成的基础是希腊 灿烂的悲剧艺术。希腊悲剧最早起源于 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祭祀活动中的合唱, 即“酒神颂”。
• 在雅典卫城建造了能容纳数万人的半圆形 露天剧场,执政官伯利克里向群众发放观 剧津贴。每年的春季和冬季都举办盛大的 戏剧比赛。国家的大力提倡和人民的普遍 参与使希腊悲剧在公元前五世纪达到空前 的繁荣,出现了最有名的三大悲剧家:埃 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
2、黑格尔
如果说亚里士多德的
“过失说”以索福克 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为主要依据,那么,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则 建立在索福克勒斯的 另一部代表作《安提 戈涅》的基础上。
• 《安提戈涅》这部悲剧的主要情节是:俄狄浦斯和生母 结婚后,生有两个儿子:埃忒奥克勒斯、波吕涅克斯和两 个女儿:伊斯梅涅和安提戈涅。次子波吕涅克斯借用外国 军队攻打自己的国家忒拜,同大哥埃忒奥克勒斯争夺父亲 留下的王位,结果两兄弟自相残杀身亡。新国王克瑞翁下 令禁止埋葬波吕涅克斯的尸体,违令者要被处死,因为他 焚烧祖先的神殿,吸吮族人的血。但按照希腊人的宗教信 仰,死者如果得不到安葬,他的阴魂就不能进入冥土,因 此亲人有埋葬死者的义务。安提戈涅不顾国王的禁令为哥 哥收了尸,因为违反国家的法律,安提戈涅被囚禁在墓室 里最终自杀身亡。听到这个消息后,和她订过婚的王子、 即克瑞翁的儿子殉情身亡,他的母亲、即王后也自杀了。 希腊人仍然以命运解释这部悲剧。按照希腊人的宗教信仰, 死者如果得不到安葬,他的阴魂就不能进入冥土,因此亲 人有埋葬死者的义务。然而,安提戈涅如果为哥哥波吕涅 克斯收尸,就违反了国家的法律。这样形成了无法解决的 矛盾,这就是不可避免的命运。
绘画作品中的 俄狄浦斯与斯芬克斯
彩俄狄浦斯王》描写了个人意志和命运的冲突。在亚里
士多德以前,关于悲剧的起源,希腊人认可的是“命 运说”,他们习惯用命运来解释悲剧的根源,认为命 运是超越于人之外的不可抗拒的力量。亚里士多德抛 弃了命运说,提出“过失说”作为悲剧的根源,不是 在外在的力量中,而是在人自身内部寻求悲剧的原因, 这比命运说前进了一步,但没有深刻揭示悲剧的社会 本质和社会根源:那就是发展中新旧势力的矛盾、冲 突的结果。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
一、美学史中的悲
• 悲,又称为悲剧、悲剧性。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是广 义的悲剧;作为戏剧的一种样式的悲剧,是狭义的悲剧。 美学有关“悲”这一审美范畴的研究,是以艺术中的悲 剧为主要研究对象的。
• 悲和崇高都是审美范畴,它们之间有联系。悲剧是崇高 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美。然而,悲和崇高的区别十 分明显。悲不说明对象本身的性质,只说明过程的性质。 崇山峻岭、汪洋大海可以是崇高的,但不可能是悲的。 只有行为——人的行为和艺术中所描绘的行为才可能具 有悲的性质。在现实中,悲的领域比崇高的领域要窄得 多,悲只涉及行为世界,而崇高既包括行为世界,又包 括对象世界。
两种对立的理想的冲突就是安提戈涅和国王克瑞翁的
冲突。安提戈涅代表亲属爱,克瑞翁代表维护国家安
全的王法。这两种理想就各自的立场都是正确的,具
有普遍意义。然而在具体情境中,某一方理想的实现
就要和它的对立理想发生冲突。安提戈涅为了实现亲
属爱必然破坏王法,克瑞翁为了维护王法必然剥夺死
者应得的葬礼。因此,这两种理想都是片面的。“悲
俄狄浦斯与安提戈涅
电影《安提戈涅》剧照
彩陶瓶上描绘的 安提戈涅
• 黑格尔以他的悲剧理论对《安提戈涅》做出了新的解 释。他认识到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对立面的统一与斗
争的结果,矛盾是一切事物运动的根源。根据这条原
则,黑格尔提出了他的著名的悲剧理论,即:悲剧是
两种对立的理想的冲突和调解。在《安提戈涅》里,
埃斯库罗斯
索福克勒斯
欧里庇得斯
•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 第6章中对悲剧下了定 义:“悲剧是对于一个 严肃、完整、有一定长 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 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 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 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 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 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 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 些情绪得到净化。”
• 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应该描写“与我们相似”的人, 他“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只是一般的人, 他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歹,而是由于 他犯了过失。悲剧主角在道德上是一个好人,但他的 悲剧过失是良好愿望意想不到的结果,不是蓄意的, 而是意外的。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过失 说”。
• 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以古希腊最有名的三大悲剧家之 一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为主要依据:主人公 俄狄浦斯由于“无知”杀父娶母,最后挖目自贬以赎罪。 但在整个悲剧中,俄狄浦斯自己也有过失,那就是他的莽 撞——莽撞是引发悲剧的原因。我们由此会产生对主人公 的怜悯和因小过而惹大祸的恐惧。
亚里士多德
•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如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 些情绪得到净化”,亚里士多德提出其悲剧理论中的 “过失说”。他指出,悲剧的各种成分中最重要的是 情节,通过情节的安排,悲剧可以引起人们的怜悯和 恐惧之情。在情节的安排上,悲剧不应写好人由顺境 转入逆境,不应写坏人由逆境转为顺境,也不应写极 恶的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些情节都不能引起怜 悯与恐惧。
剧的解决就是代表片面理想人物遭受痛苦或毁 灭。……他个人虽遭毁灭,他所代表的理想却不因此 而毁灭。”安提戈涅死去了,克瑞翁也家破人亡,孤 零零地守着王位,但他们所代表的理想——亲属爱和 王法以后仍然有效。
• 悲剧《俄狄浦斯王》借惊心动魄的神话故事来反映当时的 现实。俄狄浦斯是忒拜国国王和王后所生的儿子。国王从 神那里得知,由于他以前的罪恶,他的儿子命中注定要杀 父娶母。因此,儿子一出生,他就叫一个牧人把孩子抛弃 掉。俄狄浦斯长大成人后,也从神那里得知自己的命运, 他为反抗命运,就逃往忒拜。在途中的一个三叉路口,他 一时动怒杀死一个老人。这个老人正巧是他的生父。狮身 人面女妖斯芬克斯为害忒拜,俄狄浦斯说破了她的谜底, 为忒拜人解除了灾难。他被忒拜人拥戴为王,并娶了前王 的寡后,也就是自己的生母。真相大白后,王后自杀,俄 狄浦斯也刺瞎了双眼,请求放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