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园里的鸟窝-设计教学活动案例小花园里的鸟窝设计教学活动案例“小花园里的鸟窝”设计教学活动案例——让教师和幼儿成为探究共同体上海浦东冰厂田幼儿园张燕在设计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幼儿自主地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活动,激发并形成他们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周围的社会、关注自然的环境等的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并引导幼儿积极地体验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幼儿在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些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加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
同时,通过对问题的合作式的探究,培养幼儿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逐步提高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实现知识和经验的共享。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创设时间和空间让幼儿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人,还要善于倾听幼儿内心想法,亲身参与幼儿探索过程,与幼儿共同为探究的进展而高兴,为探究的等待而焦虑,从情感上、行为上、思维上与幼儿共振,成为探究活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
案例一:给小鸟做个家吧——“惊异”幼儿的“惊异”,萌发探究的问题在幼儿园的小花园里,有一片与社区共用的小树林,那抹美丽的绿色总吸引着孩子们前往游玩,或捉个迷藏,或乘个阴凉,或漫步在小径上闻闻花香。
这天的午后,我和孩子们又坐在树阴下聊着天,他们七嘴八舌地讲着自己了解的关于动物的故事,孩子与动物似乎总有不解之缘,所以当前开展的《动物》主题已研究了近三周,他们还是兴趣盎然,目前他们的研究热点是动物的家。
只听牛牛说:“我有一本书,上面讲蜜蜂的家叫蜂巢,很漂亮的,我们人类都没它造得好。
”元元赶紧说:“我知道蜘蛛的家就是自己织的网,我上次在奶奶家亲眼看到过的。
你们没看到过吧?”“蝙蝠的家是山洞。
”“我知道鳄鱼的家在沼泽地,它很凶的,我看过这个电视的。
”孩子们的声音此起彼伏,我一边听,一边忙着记录这些“真知灼见”,忽然,“啾啾啾啾,唧唧唧唧” ,随着一串清脆的鸟叫声,几只小鸟扑楞楞飞了过去。
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了,“快看,小鸟!”天天大叫一声,所有的孩子都站起来,叫到:“小鸟,小鸟!”小鸟被这齐刷刷兴奋的声音吓跑了。
“哎,飞走了,不见了。
”孩子们失望地坐下,谈话又继续开始了,这一次,小鸟成了主角。
“我考考你们,谁知道,小鸟的家在哪里?”晶晶的问题刚问出来,就得到了众多的回应:“这谁不知道,是在树上,是鸟窝呗。
”“张老师,我想到一个好办法,要是我们给小鸟做个鸟窝,那小鸟不是天天跟我们在一起了吗?”晶晶叫了起来,小脸被自己绝妙的想法涨得通红。
“我也要做,我也要做。
”孩子们一听做鸟窝,觉得太有意思了,都纷纷跳起来表示赞同。
我心中一动,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提议,既能让孩子在操作中体验人与鸟类的情感,又能把前阶段关于动物的家这些书本经验,获得一次具体的实践机会,让孩子们近距离地真实地走进鸟的世界。
于是,我也开心地憧憬:“这个想法真有意思,要是我们给小鸟做了家,我们的小树林那就更美了,每天都能听小鸟唱歌。
不过,什么可以做鸟窝呢?”分析:教育契机总是来得那么似乎没有预兆,却又那么必然,最近阶段对于动物主题的经验让孩子们的话题越来越有共性,从对于动物方方面面的粗浅了解到现在执着于动物的家,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凸显,而真正让孩子们近距离地去观察动物的家并且是持续观察,从客观条件来说具有一定难度。
作为老师,一直在等待,等待那个机会,而空中偶然飞过的小鸟就这样成为教育的关键因子,它是孩子们前段时间兴趣的终结点,又是一次探究之旅的开始,孩子们对于鸟窝的惊喜之情,在老师的惊喜之情中得到强化。
小花园的场地条件、时下的季节气温、孩子们的情绪经验,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都激发了探究活动的开始——为小鸟做个家。
案例二:什么可以做鸟窝——“思考”幼儿的“思考,成为探究的伙伴“什么可以做鸟窝?”冰冰抢着说:“鸟笼可以做鸟窝,我爷爷就用鸟笼养鸟的。
”“我不同意,”千千反驳说“小鸟要是关在笼子里,不能出去玩,那太可怜了,它不会喜欢的。
”“这倒是的,我们的鸟窝一定要是小鸟喜欢的,否则它不会留下来的。
”我赞同地说。
“那我觉得纸箱可以做的。
”“我觉得箩筐可以做的。
”。
听了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我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现在我们谁也不知道小鸟喜欢什么样的家,要不,我们先把刚刚想到的办法记下来,回去再想想办法。
”于是,我们就设计了一张小鸟喜欢的家的调查表,让孩子们画下了自己的想法,有的画不出来的,就请老师用文字记录下来。
带着调查表,孩子们回家了,他们想回去问问自己的家长或者查查资料,并把调查结果记录下来,与开始的想法比一比。
我也悄悄地在全园搜集了几只废旧的竹篮子,几个牛奶纸箱、几只有点破损的塑料箩筐,增添在了材料区,并也上网去查了查这方面的资料。
第二天,几个孩子带来了他们的“鸟窝”,有的是草编的饭蒲,有的是饼干盒,最离奇的是翔翔,带来的是一只爷爷的布鞋,因为他坚决认为这会是一个暖和的窝,爷爷只好忍痛割爱支持他。
当然,也有几个孩子忘记了自己的调查,当其他同伴在分享他们的“鸟窝”时,他们着急起来,而材料区那几种材料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他们也选择了自己的“鸟窝。
”交流自己的成果时,毛毛的鸟窝让其他孩子打开眼界。
只见在这个竹篮子里,铺了一些树叶和剪得短短的绒线,毛毛介绍说:“这样小鸟的蛋就不会破了,小鸟还可以舒服一点。
”本来已准备把鸟窝挂出去的孩子们有的改变了主意,他们决定回去再查查清楚,鸟窝里可以放些什么,让小鸟开心。
说来也巧,我被派去到农村的合庆幼儿园支教,于是,我就带回了一些稻草放在了材料区。
孩子们收集来的鸟窝图片以及自己的调查表也成了班级环境中的又一热点,成了孩子们喜欢去涂涂抹抹的地方,问题树上关于鸟窝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经过几天的准备,一只只风格迥异的鸟窝挂在小树上,当然,也有一只是例外,被摆在了地上,那是浩浩的,他觉得放在草地上说不定小鸟会更喜欢。
那么,小鸟会来吗?分析:探究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观察者、引导者,她还应是个行动者、合作者,这样才能更加真实地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体验幼儿的所喜所悲,积累探究的事实和经验。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往往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忘记自己的研究兴趣和问题,教师提供调查表,引导幼儿通过画的方式及时记录自己的问题,物化孩子的想法,提醒他们自己需要研究的问题。
对于孩子的研究兴趣,教师也有研究的热情,也去搜集相关资料和文献,也去搜集废旧篮子和纸箱进行猜想,还在外出带教时带回稻草,示范作为研究者的有心和坚持,这所有的行为都有形无形地在孩子心中烙下烙印,鼓励着孩子自己的探究。
案例三:小鸟会来吗——“尝试”幼儿的“尝试”,满足探究的需求“小鸟会来吗?它喜欢我们的窝吗?”自从我们的鸟窝挂出去,这两个问题成为孩子们最关心的话题,而每天的户外活动时,他们也总要悄悄地去察看一下,是否已有小鸟来安家。
有的孩子离园的时候,还不忘拉着家长来看一下。
为方便家长对整个研究探索活动的支持,我们在家长园地、家长论坛上不断地上传我们的活动照片和孩子的精彩发言,并提请家长肯定孩子的研究热情。
一连几天,都是失望,孩子们没有发现小鸟的踪迹。
于是,孩子们又开始了新的讨论:怎么吸引小鸟来?雯雯认为应该把鸟窝装饰的漂亮一点,五颜六色地小鸟就会喜欢。
马上遭到了毛毛的质疑:“小鸟能知道这是彩色的吗?”(是啊,小鸟也能象人类一样,看到的世界是彩色的吗?)飞飞提出可以录一点小鸟的声音放放,这样小鸟以为它的好朋友来了,就会来找朋友的,在家养过鸟的冰冰则提出可以象她爷爷一样,在鸟窝里放点玉米粒、米粒等一些吃的东西,还可以放点水,这样小鸟就会来了。
几组孩子就按自己的想法开始行动了。
在孩子们的请求下,我在网上下载了自然界小鸟的叫声,可什么时候放呢?怎么放呢?聪明的孩子们想到在做操之前,请放音乐的苗老师帮忙用大喇叭放,他们派了三个代表去说服了苗老师。
于是,每天早上,清脆的鸟叫声就响遍了美丽的校园。
终于,在一天早晨,康康激动地跑来告诉我们大家,在鸟窝里,他发现了鸟屎。
呼拉拉,我和孩子们都开心地跑过去,围在了那个“幸运”的鸟窝旁,欣赏着小鸟留下的踪迹,放在篮子里的食物也吃的没几粒了。
“我们成功了!”孩子们兴奋地跳了起来,“小鸟喜欢我们的家。
”分析:有时一个小组的探究行为,随着孩子们的互动,它总会牵涉到其他的问题,比如其他人的支持或环境的支持,此时,作为探究者的教师,就要为孩子的探究创设宽松的条件,满足孩子们的探究创想,同时又要让孩子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既不使孩子问题解决得太方便,失去发展的机会,又不要使问题解决困难太多,挑战太大,让孩子失去继续探究的兴趣和勇气。
因此,教师通过对家长的有效宣传,扩大了探究的资源和支持力量,为孩子的探究营造良好氛围。
另外,对于早操前播放广播,由于牵涉到全园,教师私下已与苗老师沟通过,并照会其他班级我们的想法,取得他们的理解,增强了孩子探究的信心,从而使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得以实践和落实。
但让孩子自己尝试与苗老师沟通,一方面明晰他们行为的原因,又锻炼他们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
案例四:鸟窝坏了怎么办——“体验”幼儿的“体验”,推动探究的深入孩子们的喜悦没有维持几天,一场大雨后,他们难过地发现鸟窝被雨水冲坏了,那些纸箱做的鸟窝烂了,浩浩放在草地上的那只都找不到了。
“鸟窝坏了怎么办?”我也难过地问孩子们。
看到辛苦几天的成果就这样没了,几个小姑娘都快哭了。
“张老师,我有个发现,竹篮子做的没有烂掉,铁盒子做的也没有烂,就是里面装满了水。
”强强突然说。
“是吗?你的观察真仔细,我们也来认真看一下,是不是真象强强说的那样。
如果是真的,看来,下次我们在选材料的时候,还真得好好动动脑筋。
”我认真地说,“那现在我们怎么来保护剩下的几只鸟窝呢?”一直习惯于分组活动的孩子们还是决定采用分工合作的办法。
经过讨论,我们分成了三组,一为材料组,负责修补外壳以及填充鸟窝里的小树枝等;二为食物组,负责给鸟窝里添水添食物;三为打扫组,负责鸟窝的清卫工作。
组长经过演说,投票竞争上岗,组员自由选择。
三组都各自取了好听的名字:彩虹组、朵拉组、博士组,并制作了一张轮流值班表,(孩子们参照了“我要升小学”的小小课程表的格式)画了必须做的几件事,并且规定谁忘记做两次,就会被开除出去。
鸟窝就这样在小花园里生根了,也许是孩子们的执着和真诚感动了小鸟,真的,有几只小鸟在孩子们的鸟窝里安家了。
分析:探究活动中,孩子们总会遇到问题、挫折、阻力和失败,作为探究者的教师,首先要从情感上与孩子产生共鸣,理解并体验他们的伤心、困惑,同时,要针对该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要求,引导孩子脱离困境,持续探究。
作为教师,发现人人都有的鸟窝只剩下几个,但孩子的兴趣却依然还在高峰,失去的孩子已在反思,没失去的更加珍惜,合作的欲望自然而然在诞生。
所以,结合培养大班合作能力的教育要求适时引导,既满足了孩子内心的一种需要,又学习了合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