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联系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动机,通过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地客观地看待事物的方法。
3、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探究。
4、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六组仪器与药品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实验探究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探究→讨论与交流→归纳与总结(一)引入主题[学生观看] 温室大棚的图片[引入课题] 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教师引入] 你是否想了解CO2的更多知识?下面让我们今天具体来认识一下CO2吧!(以身边熟悉的问题为切入点,引入主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探究活动1、,学生观察、归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述能力)。
探究活动2、二氧化碳密度及二氧化碳不能燃烧和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探究[教师引导]:基于上节CO2的实验室制法学生了解到收集CO2采用向上排空气法,可推知CO2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你能设计实验证明这一结论吗?[学生探究]:用制取好的一瓶CO2 ,倒入盛有燃着的高低不同的两根蜡烛的烧杯内,观察现象。
(注意操作,要求CO2从烧杯另一侧倒入)。
[学生活动]操作、观察、分析、讨论、结论。
[结论]:①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②CO2不能燃烧,一般不支持燃烧。
(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要善于思考)探究活动3、二氧化碳溶于水的探究[教师设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吗?提示碳酸饮料打开时的现象。
[学生猜想]:能[教师追问]: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它说明什么呢?[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教师准备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方案:向盛有CO2的塑料瓶倒入一定量的水,塞紧瓶塞,振荡。
现象:瓶子瘪了。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动手操作实验极大的激发求知欲)。
[学生归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三)、探究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由前面的蜡烛熄灭实验可知:CO2不燃烧,一般不支持燃烧。
探究活动1、CO2与水的反应[教师设问] CO2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学生猜测]:①有。
②没有。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实验] ①向两支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分别滴入稀醋酸,稀盐酸。
②向上述实验中变瘪的塑料瓶中加入2-3滴紫色石蕊溶液。
观察现象①、②中的溶液都变红色。
[信息]: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变红色。
石蕊溶于水形成的溶液称为石蕊溶液。
[学生认知]:盐酸和醋酸都是酸,酸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教师提问]:塑料瓶中的哪种物质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呢?[学生猜想]:①水,②二氧化碳,③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教师追问]:怎样通过实验证明上述的猜想呢?[师生活动]:结合信息分析推理排除猜想①,得出水不是酸的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交流,学生独立探究)学生根据教师准备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取两朵连在一起的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纸花实验①把一个干燥纸花喷水,观察现象。
实验②把一湿一干两朵笑话同时放入盛CO2的瓶中,观察现象。
[学生推理]:得出结论:CO2和水都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CO2与水反应的产物是一种酸,它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学生归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它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CO2 +H2O=H2CO3[教师提问]:将上述实验中变红的小花烘干会有什么变化呢?[学生活动]思考,分别实验,观察现象。
分析原因,互相交流操作设想。
[学生归纳]:碳酸受热分解,是一种不稳定的酸。
H2CO3=H2O+CO2↑探究活动2、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学生活动]:回忆生物课上学的知识进行交流、讨论,分析原因。
[学习归纳]: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发生反应CO2+Ca (OH) 2== CaCO3↓+ H2O[教师指导] :< 检验CO2的重要方法>探究活动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学生活动]:操作后,与上述两个现象相对比,然后进行交流、讨论,分析原因。
[学习归纳]: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CO2+2NaOH==Na2CO3+H2O(四)、二氧化碳的用途[教师活动]PPT播放干冰的形成、性质,并讲解用途。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119页内容,了解二氧化碳气体的用途。
然后回答。
(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学以致用,意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有哪些?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谈收获。
)[学生小结]: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思考:1、为什么二氧化碳释放剂挂在塑料大棚上方?2、为了使用石灰浆[Ca(OH)2]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变潮湿?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科学、初中生物等课程中,对于二氧化碳已有一定的了解,它是空气成分之一、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植物光合作用离不开二氧化碳、能灭火等。
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
初中生思维活跃,本节课设计了很多探究性的实验,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
另外初中生的动手能力很强,由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效果分析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
课的结构清晰,引入部分、教学过程与归纳总结部分衔接的科学,过度自然。
实验器材用矿泉水瓶代替了传统教材中的集气瓶储存氧气,即严密又教会学生废物再利用,树立节约环保理念。
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在实验过程,学会了合作,增强了观察能力、分析、总结和归纳能力,体验了动手实验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寓教于乐,整堂课学生学的又轻松效果又好。
完全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
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单元在内容安排上,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选择学生日常生活或平时实验中常见的物质,通过实验探究来完成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的教学。
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材中安排了多个“活动与探究”,是探究学习安排得较多的单元。
本单元的特点是寓化学知识的学习与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于实际应用中,学用结合融为一体。
二氧化碳和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养成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作风。
二氧化碳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是中考的重点。
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性质更是中考的重中之重,它把含碳的物质和酸碱盐的性质有机的联系在了一起,每年各地市对这部分知识的考察非常多。
2、教学目标分析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联系性质了解二氧化碳在生产与生活中的用途;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给学生以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动机,通过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节约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
4、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评测练习1、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A.用金刚石做玻璃刀的刀头B.用二氧化碳灭火C.用石墨做铅笔芯写字D.用活性炭吸附有毒气体2.常温下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合反应的物质是()A.水B.澄清石灰水C.氧气D.木炭3、要区分二氧化碳、空气、氧气这三瓶无色气体,可采用下列方法中的()A、加入蒸馏水B、加入澄清石灰水C、加入紫色石蕊试液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4、家里的热水壶用一段时间后常结有一层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CO3),除去这层水垢可以利用的方法是()A.用刀刮法B.加入适量硫酸溶液浸泡,然后用水冲洗C.加热D.加入适量稀盐酸溶液浸泡,然后用水冲洗5、检验某种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的最常用的方法是()A.将燃烧的木条放入气体中B.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C.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D.将气体通入蒸馏水中6、下列选项中的两种物质,组成元素种类不相同的是()A.金刚石、石墨B.水、双氧水C.氧气、臭氧D.冰、干冰7、二氧化碳的下列用途,既跟它的物理性质有关,又跟它的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灭火B.制干冰C.制化肥D.温室肥料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温室里施用二氧化碳可提高农作物产量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和制冷剂,是利用它的化学性质C.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也属于化合物和纯净物D.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思考:9、二氧化碳释放剂塑料袋为什么挂在塑料大棚的上面?10、为了使用石灰浆[Ca(OH)2]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变潮湿?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课后反思1、本课的引入部分获得了预期的效果,学生一开始就对二氧化碳的用途有了很深的认识,进而确定激发了学生学习二氧化碳的兴趣。
2、在学习探究这一环节,首先老师设问及学生提出猜想,然后学生设计实验,学生动手操作,操作过程小组内同学协作完成实验,小组讨论带给自己的感受。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都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也锻炼了合作探究的能力。
3、最后设计的两个思考题也很好,更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理念。
4、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与设计,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像这样的实验探究课,备课时老师就必须反复地琢磨怎样设计实验,更具有探究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课标分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特点是从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出发,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为背景,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建构学习情景,引入化学知识,重视化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
设置许多的活动与探究内容,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提倡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体现初中化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启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