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8课《雷雨》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侯颖

18课《雷雨》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侯颖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18雷雨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侯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语调、语速读出雷雨前中后的不同景象。

2、能正确说出动词“压、垂、挂”的意思,理解“压、垂、挂”在句子中的用意。

3、感悟雷雨前、中、后的景象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并且在观察时能按一定顺序观察。

4、能正确运用拟人的写作手法并能用“……了,……也……了”说一句话。

教学重点:
1、理解“压、垂、挂”在句子中的用意。

2、能正确说出雷雨前、中、后的景象变化。

教学难点:
1、能正确用上拟人的修辞手法能用“……了,……也……了”说一句话。

2、能正确把握感情,通过语调、语速读出雷雨前中后的不同景象。

教学准备:
课件收集有关描写雨的句子雷雨前后对比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激趣导入,唤醒感知
课件播放音乐《夏天的雷雨》,同学们你们会不会唱这首歌曲呢?请会的同学跟着唱。

夏天的雷雨真有趣啊!让我们一起坐上青蛙宝宝们的氢气球去寻找夏天的雷雨吧!
2、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3、同学们,请坐稳了让我们一起跟着氢气球飞进第18课,继续感受这激动人心的雷雨吧!(板书:18 雷雨)
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雷雨的呢?哪些自然段分别是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呢?(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二、研读“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体会课文语言上的特点,产生写作上的共鸣。

(一)、研读“雷雨前”
1、出示雷雨前录像,边看边思考:雷雨前的景象是怎样的?
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天气闷热、乌云、刮起大风、闪电、打雷)
2、课文中是怎样向我们介绍的呢?全班齐读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3、学生交流汇报课文如何介绍雷雨前的景象,教师点拨。

A、课件出示: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①理解词语(课件黑沉沉、压字体变红)
黑沉沉——说明云层很厚,压(请同学做动作,很使劲地往下按)——说明云层很低想象云层很厚很低快要压到我们了,这时我们会有什么感觉(闷热)(板书:压)
②你还能说出几个ABB形式的词语吗?
③同学们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闷热的特点呢?(个人读—评议---齐读)
在文中还有没有句子让我们感觉到很闷很热呢?
B、课件出示: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①理解词语:
蝉——一种昆虫,又叫知了。

一动不动,一声不叫——一点动静都没有,强调了叶子不动,蝉不叫的程度。

②你还能说出几个一()不()这种形式的词语吗?
③课件再出示句子:树上的叶子不动,蝉不叫。

读读两个句子,比比哪个句子更好?(第二句好,它描写的程度更深,强调了叶子不动,蝉不叫的程度,更能感受到闷热)
④个人读—评议---齐读
为什么那么闷热?因为叶子一动不动,说明一点风都没有。

那天气一直这么闷热吗?从哪里知道请找出来读读。

C、课件出示: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1、这阵大风来得怎么样?从哪个词语知道?理解“忽然”的意思,说说忽然的近义词是什么。

(课件“忽然”字体变红)
2、文中哪个词语体现出了风大?乱摆,垂,课件字体变红
①用肢体语言表现乱摆。

如果你是这小树枝,会怎样乱摆呢?请你示范给大家看看。

②复习生字“垂”,理解意思并懂得“垂”在句子中的用意
A、生认读,说结构,部首,说记法
B、生书空,师板书。

(板书:垂)
C、理解意思
垂——东西的一头向下(请同学演示“垂”)
③课件出示: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请同学们读读句子,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用“垂”字呢?
“垂”用得好,它让我们体会到了风刮得很猛烈,看到了蜘蛛以它自己最快的速度从网上下来逃走了,说明蜘蛛心里很害怕。

除了蜘蛛逃走,说说其他动物会有什么反应?(如:蚂蚁搬家、蜻蜓低飞、小鱼游出水面。

)
④个人读—评议---齐读
同学们,想想雷雨前最让人害怕的是什么?电闪雷鸣,更何况是这时候的闪电……雷
声……
D、课件出示: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①理解词语(课件“越来越”字体变红)
越来越……说明一次比一次强烈
②品读句子,体会“越来越”用得好,说明闪电亮的程度和雷声响的程度随时间而加大。

③照样子说词语,并用词语说话。

越来越亮——闪电越来越亮。

越()越()——……越……
④作者是先写闪电再写雷声的,你觉得它们的顺序能不能换一下呢?为什么?(不能,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更快。


⑤讨论:该怎么读才能体现天气的突然变化?个人读—评议---齐读
4、小结: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在炎热的夏天里,天空中乌云密布,又闷又热,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忽然间狂风大作,天气的变化太快了,看着闪电越来越亮,听到雷声越来越响,让我们感觉到一场大雨顷刻将至,谁能通过朗读把雷雨前的景象形象地表达出来呢?(指名读)
(二)、教师引导学生自己研读“雷雨中”
1、课中操:雨中即景
哗啦啦,雨终于下起来了。

让我们欢呼这场大雨的到来吧!(师生表演唱)是啊!以后出门感觉天色不对,要记得带把伞了。

如果真的忘记了带伞,遇到了雷雨也不要急着冒雨回家,为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自行朗读课文第4、5、6自然段,读完后请告诉老师为什么?或者你在学习中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2、自读第4—6自然段。

3、学生汇报自读的收获
4、学生提问,共同解决问题
适机引入三个问题: 问题1——哪些词语看得出来雨大?(哗哗哗,看不清;“哗哗哗”读的时候要读得重,停顿短一点表明雨下得大,下得急);问题2——两个“渐渐地”说明了什么?(雨势由大到小,有急到缓有一段时间。

读的时候要稍慢点,声音由大到小。

请学生用掌声表现出来);指名用“渐渐地”说一句话。

问题3——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板书:大——小)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能把这场大雨由大到小的变化准确地读出来)
夏天的雨像个爱变脸的娃娃,他变化多端,时而大哭,时而欢笑。

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告诉大家雨是怎样变化的。

齐读——分组赛读——评一评
(三)、小组合作研读“雷雨后”
1、小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
(出示雨后视屏)经历暴雨的洗礼,大地又展现出了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带着下面三个问题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课文第7、8自然段。

(课件出示文段及问题)
①请你用“——”在文中画出雷雨后的景象?(穿插指导观察要跟课文一样,按照一定的顺序)
②你最喜欢哪个景象,为什么?(课件“挂、坐”字体变红)
适机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挂”让我们感觉到彩虹像一条五颜六色的绸带挂在天空,十分美丽。

“坐”是拟人的写作手法,它让我们感觉到蜘蛛的悠闲和愉快。

引导学生能用“挂”、“坐”说一句话。

(板书:挂,坐)
如果你是这只快乐的蝉,你会怎样把这美景告诉给好朋友?用“……了,……也……了”说一句话,用上拟人的写作手法(一场大雨过后,空气是那么的清新,景色是那么的美丽。

瞧!花儿草儿喝足了水,开心地笑了。

池塘里的水满了,歌唱家青蛙先生也开起了演唱会)
③比较雷雨前后的景象,看看有什么不同,记录下来。

(2)小组汇报
(3)介绍对比的写作方法
课文开头通过描写乌云、蜘蛛逃走及蝉一声不叫等现象来体现雷雨前的闷热,最后在结尾中再一次通过描写这些事物的变化如天空出太阳,挂上了彩虹、蝉及蜘蛛悠然自得的情景来体现雷雨后生机勃勃的现象。

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对比,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要学习这种写作方法喔。

(4)指导朗读,句号停顿,清晰读出雨过天晴景象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
1、这节课作者让我们欣赏到了雷雨前、中、后的不同景象,感受到了它们不同的特点,相信这神奇的大自然一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作者的描写中,你最喜欢哪些地方?你可以读一个段落,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语,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现在让我们全班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边读边想象雷雨前、中、后的景象。

(配乐)。

2、一场常见的大雨,作者为什么能把这场雨的前后变化写的这么细致?
是啊!作者经过了非常仔细地观察,把观察到的事物按照一定的顺序并且运用上比喻,拟人等的修辞手法才把文章写得这么美,如果我们也做个生活有心人,做个细心的观察者,一定会有许多精彩的发现。

五、课外拓展
汇报学生收集有关描写雨的句子,课件展示,请同学品读欣赏。

如:雨淅淅沥沥不停地下着,像是在窗外挂了一层帘子。

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大雨像一片巨大的瀑布铺天盖地地卷了过来。

倾盆大雨下个不停,从房檐上流下来的雨水在街道上汇集成一条条小溪。

豆大的雨点落在了地上,溅起水花,那水花如同一个个小小的喷泉。

六、作业
小练笔:模仿《雷雨》,写一则观察天气的小日记。

板书设计:
18雷雨
雷雨前压、垂
雷雨中大——小
雷雨后挂、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