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思想政治导学案使用反思

高中思想政治导学案使用反思

高中思想政治“导学案”使用之反思“学案导学”模式在我校已经推行了一年多的时间,老师们的教学都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以导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下面我就从我个人使用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思考粗略谈谈导学案导学。

一、“导学案”使用的优势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学案导学”比以往的教案教学有很多的优势,从指导思想出发“导学案”为学生自学提供导和助的功能,为教师实施提供了依据。

从学习的目标上实现了知能的统一。

从内容上看给学生明确了结构,理清了思路。

从方法上看指导学生如何学,老师教学避免随意性。

不仅如此,“学案导学”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自学的能力,合作能力,创新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无论什么问题,都不是把现成的答案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能力,更重要的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在学案导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发展学生的个体素质和思维能力,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根据预习案、导学案和巩固案,能清晰地掌握老师的教学思路,提高了课堂听课效率,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统一的目的。

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决定了“学案导学”在政治课堂上的新颖性、开放性和趣味性的结合,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

二、导学案的设计思路及环节我校的“学案导学”的模式体现导学案这个载体上,而我们政治备课组根据政治课的特点设计出了适合我们自己的导学案思路,备组内成员先利用导学案的设计模式自行设计每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包括学习要求、前知回顾、新知预习、新课导学、当堂练习、本课小结、课后巩固、探索与思考几个教学环节,这些环节主要分为三个层次:预习案(学习要求、前知回顾、新知预习)---导学案(新课导学、当堂练习、本课小结)---巩固案(课后巩固、探索与思考),然后经备课组全体成员集体讨论,需要修改和补充的一起完成,确定学案的定稿。

具体的环节有:1、学习要求环节。

学习要求的确定要让学生能一目了然,让学生在预习和课堂的开始就引起注意并落实。

2、前知回顾环节。

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简单重温前面课学习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否和这节学的内容有联系,引起学生的思考。

3、新知预习环节。

此环节非常重要,“学案导学”模式侧重把以前的复习环节提到预习这一环节,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此同时通过预习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探究的能力等,为课堂提高的教学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预习可分为填空式、图解式、图表式、习题式、问题式等。

实际上一个预习案往往是以上几种形式的综合运用。

4、新课导学环节。

导学问题的设计不是把课本所学知识变成问题然后简单逻列,而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联系社会现实问题,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

问题的设计和问题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是问题式、简答式、材料分析式、实验探究式、体验式等等,根据每节课学习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形式。

5、当堂练习环节。

前面的几个环节为这一环节省下不少时间,学生可以再学完这节课后,对知识加以巩固,检验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到底掌握了多少,这个环节的问题设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可以是选择题、问答题、观点辨析题、讨论题等。

6、本课小结环节,此环节是在学生完全学习了本节课的基础上自己对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教师可以知道学生通过提纲的形式或笔记整理的形式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所的知识。

7、课后巩固环节。

为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化为能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课后巩固,要注意此环节应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在每节课后都有收获,都有成就感。

8、探索与思考环节。

这个环节旨在锻炼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设计的问题可多可少,形式多样,但是必须是探索思考式的,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以达到知识的深化的目的。

三、案例展示下面是我设计的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七课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节课的导学案。

课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预习案》●学习要求: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根本性质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难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前知回顾:1、我国的经济制度是什么?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新知预习:自学指导(这部分内容要求同学们根据提示自学,特别要记下不懂的问题,以备课内讨论交流)一、知识梳理(用5分钟阅读教材58-60页,独立完成下列填空,并标出不明白的问题)(一)按劳分配为主体1、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分配制度的原因⑴生产决定分配,决定我国的分配制度。

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为主体,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为主体,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⑴性质(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⑵基本内容和要求:在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1)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1)实行按劳分配,是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和,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的发展。

(2)按劳分配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它体现了劳动者、的社会地位。

5、按劳分配的地位(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⑴含义⑵特点⑶个体劳动者的受国家保护2、按生产要素分配⑴原因:发展,还要⑵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各种生产要素包括、、、、等⑶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存在的,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的尊重。

这有利于让一切、、、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二、整体感知(尝试构建知识体系,进行整体感知,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写在下面)《导学案》●新课导学----合作探究了解生活探究活动一:学生李某的爸爸是一家国有企业的总工程师,每个月都能领到工资和奖金;后来,企业改制成为国家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他爸爸出了奖金和工资外,还以技术入股,定期分到股息。

他妈妈在一家外企做财务工作,去年增加了工资,妈妈还喜欢玩股票,也有不错的收入。

他的爷爷和奶奶都是农民,除去承包了集体的土地获得一定的收入外,还开了一个小卖部挣钱。

李某的姐姐在一家民营企业做CEO,年收入50万。

李某的姑姑在城里以出租房屋也能取得一定的固定收入。

探究:(1)上述材料中涉及到哪些分配方式?(2)我国是实行什么分配制度?(3)为什么实行这种分配制度?探究活动二:1.按劳分配和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一样吗?为什么?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在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两种分配方式中,应实行哪种配方式?3.在平均分配和按劳分配两种分配方式中,哪一种更合理、更能促进生产发展?4.凡是劳动收入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

●当堂练习:单项选择题: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缩小贫富差距,是我国政府今后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针。

这一方针主要体现了( B )A.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C.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D.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决定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的根本原因是:( B )A、我国当前的基本经济制度B、我国现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特点C、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决定的D、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的3.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D )A.我国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B.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比较低C.我国还没有最终实现共同富裕D.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4.某国有企业在改组为股份制企业时,职工小王购买了该企业面值20000元的股票。

年终分红时,小王领到了3000元的股息。

这3000元股息收入属于( B )A.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 B.按资本要素分配C.按技术、信息要素分配D.按劳动要素分配5.某业余作家发表一部长篇小说,获得稿酬两万元。

此作家的稿酬属于(C )A.按劳分配所得的收入B.个体劳动经营所得的收入C.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的收入D.知识创新的奖励收入6.据新华网报道,河南新乡刘庄作为集体所有制的典型,从分配制度上改革,防止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村人均收入7500元,还享有住房、上学、医疗等20多项福利,农民实际收入人均1万元。

刘庄人越来越形成比收入、比干劲、比贡献的良好氛围。

这充分说明,按劳分配( C )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②.有利于确认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③.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④.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7.下列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认识中,正确的有( B )①.它只适用于非公有制经济②.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分配方式③.它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分配方式④.它是凭借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课堂小结:(学生自己总结)《巩固案》●课后巩固:小明一家五口都有收入。

他本人承包了集体的土地,收入一万多;和妻子开了一个小店,纳税后有两万多;儿子是一家股份制企业的职工,工资、奖金和津贴有三万多,另外炒股也能赚四五万;女儿是一家国有企业的工程师,工资也有五万,另外利用休息日为一家外资企业当顾问获得五万报酬;母亲靠处房屋获得一万多的收入。

请回答:李明一家的收入各属于什么分配方式?●探索与思考:辨证认识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的作用和影响?四、“导学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1. 由于导学案的设计经过了每位老师的集体备课,所以有的教师就认为已经很好了,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即使不是使用自己负责编写的学案时也不再认真备课,而是满足于已有的现成的学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