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追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机智的着力点课堂机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学生、课本以及教材编者之间的对话是交互生成的,因此,教学不是一个演“教案剧”的过程,而是完善并再度创造师生共在的精神生活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偶发事件的处理以及对于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利用,往往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机智。
正如肖川教授所说:“完美的教学,在性质上应是富有想象力的,能唤起人们意外与惊讶的感觉,给身临其境者一种认识能力上的解放感。
”[1]显然,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融入教学机智,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完美的教学。
留心一下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对于教学机智的“浅解”乃至“误解”,往往走进一些误区。
其一,随意生成,无限拓展,与课堂教学目标背离,教学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其二,媚俗搞笑,纯粹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设计教学情境,丧失了理性的思考和情感的体验。
其三,抛却课本,形式主义的活动频繁,忽视了数学学科的基本属性,课堂教学的“数学味”逐渐淡去。
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学会调控,从而体味数学教育智慧的意蕴。
一、数学课堂教学机智的特质:敏感、投入,基于数学文化的感知与理性的学习数学的魅力感染和吸引着我们,我们憧憬着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让老师乐教,学生乐学。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往往能创造出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
然而,很多教师为了追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常常随意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挖掘一些教学细节,甚至被一些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分散精力,偏离了航道,把学生引入迷宫,追求表面的活跃与热闹,丧失了理性的思考,使课堂有效教学大打折扣。
在对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和反思中,我们体会到在教学中应不断促进教师关注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包含着敏感性,是一种全身心的、审美的感知能力;数学课堂的教学机智则应是基于数学文化的感知与理性的学习,数学课堂教学机智,必须牢牢把握“数学”的缰绳。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思维的过程受情境的影响,良好的思维情境会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明确学生的思维方向。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思维情境中为学生搭建起民主、开放、融洽、自由的对话平台。
“生成”也许是一种不曾预约的精彩,但更是一种富有灵性的召唤,一种价值引导下的自主构建。
应在充分预约中寻求平衡,酝酿突破。
在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数学”的缰绳,瞄准教学目标,在生成中要注意把握好方向,善于转化一些教学意外的“事故”,适时作出反应和调整。
二、数学课堂教学机智的调控:学会追问,对数学情境进行崭新的塑造教学机智表现为临场的天赋,教学就是“即兴创作”。
数学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生成的境界,必须调控教学机智,正确对待一些意外情境并加以创造性的塑造,这样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求活――引导学生在民主、融洽的平台中,尝试相互学习我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学习场景:“请和小组同学一起商量一下!”“听听伙伴们给你的意见!”……如在教学“游戏――十几减9”一课时,我创设了“拼图”的游戏情境。
先让每个学生完成题卡上的练习,根据要求再和小组同学一起用题卡拼图。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除了要根据自身的习惯和标准来验证伙伴的学习成果外,还要针对出现的问题,对同伴进行适当的点拨,以调整操作方案。
每一个学生都要为自己对他人的“点拨”寻求新的着眼点。
这样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多角度发展。
我们看到在得到了伙伴的点拨后,学生的热情高涨,一个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学习局面悄然形成,在这样和睦融洽、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同学之间相互鼓励和支持,彼此受到启发和感染,感受着学习的乐趣。
2.求精――创设开放、自由的平台,鼓励学生学会展示学习展示学习可以促进学生构建有效体验,自我展示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考,使他们学有所思、学有所悟。
在教学“周长”一课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自己的表现做一个评价,有的学生总结了自己一节课的成功与收获,也有的学生反省了自己学习中的失败与不足。
这是一种自我评价,更是学生的自我点拨,这种自我点拨有利于学生交流感受、提炼成功经验、剖析失败原因,设想改进方案。
在展示交流中,学生们坚定了学习信心,总结了学习方法,拓展了学习路径,明确了新的学习目标。
3.求实――倡导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实效小组探究学习的方式被引入课堂后,改变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形成了生动、活泼、创造性学习的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不仅应是小组探究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还应是小组探究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亲密伙伴。
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小组,掌握情况并及时调控,通过启发诱导、鼓励肯定,指出偏颇与不足,保证探究活动有序、有效展开。
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资源”的发挥,要注意激活“冷场”,控制“过热场面”,使全体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使人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同时要关注不善于发表意见的学生,避免出现“被遗忘的角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要掌握合作探究的进程,控制探究时间,时间安排一要充分,二要限定,以造成学生的紧迫感,提高探究效率。
三、数学课堂教学机智的氛围:善于追问,在精巧的点拨中走进数学园地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适时捕捉现场情境,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打破已有认知结构,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又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自主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1.点拨要勤教学中的点拨要勤,不要放过任何富有教育意蕴的情境。
当然,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教师点拨的次数勤,更是指点拨前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勤,点拨时的手段勤,点拨后的思考勤。
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及时发现学生探究时的问题,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流露出来的情感、状态,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解决问题时闪烁出的创新思维的火花。
这些都提供了点拨的良机。
对学生的点拨不单纯是语言的点化,学生从我生动的眼神、关爱的抚摸中同样能受到启发,获得力量。
促进学生内心世界的活跃、内在激情焕发的交流也是一种教学机智。
2.相机诱导教学中的点拨要巧,要不留痕迹。
所谓“相机诱导”也就是适时点拨。
点拨时机的出现有时是稍纵即逝的,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和把握。
发现时机,把握时机,绝非易事,它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既要靠长期的教学实践,又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底蕴和教育心理学的一些常识,否则,即使点拨时机出现了,也会失之交臂。
在“神奇的尺子”一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测量一条彩带的长度。
这时,有学生想到用一张大约1分米长的电话卡量10次,估测得出彩带大约长1米的方法。
这种方法比直接用尺量显然略显笨拙,但生活中谁又能随身带一把尺随时测量物体的长度呢?我及时抓住了这一时机鼓励学生:生活中的“尺子”有许多,你能用电话卡估量彩带的长度,这就把电话卡变成了一把“神奇的尺子”。
这种巧妙的语言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点拨,一种对学习方法、生活能力的点拨。
教学中我对学生的点拨既有这样的即时点拨,也不乏导入性、终结性、迁移性的点拨,这些不同方式的点拨疏通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能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调节自己的认知、情绪和心理,有效地发挥了教学机智的整体教育功能。
3.学会等待教学中的点拨要会等待,要给学生完整的思考过程。
学生在探索时,思维的大门可能朝着各个方向打开,他们为了解决一个数学问题,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会失败。
如果在学生遇到困难之初就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那么,学生的思维只能朝着这一方向打开,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学生自己积极的数学思维活动也可能被教师的点拨所扼杀。
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给他们更多的思考、探究的时间,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研究,去发现,去创造。
如在教学“左右”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判断图中的小朋友是不是都是靠右侧行走。
由于学生与下楼学生面对面,所以他们都是以自己的方向为标准作出了“不是”的判断。
面对学生的判断,我没有急于否定,而是创设了一个模拟上下楼的实验情境,让学生举起右手,模仿上下楼,学生在实验中发现上下楼时,大家是面对面走,尽管方向不同,却都是靠着自己右手一侧行走的,所以图中的小朋友也都是靠右侧走的。
在这个案例中,我留给他们充分的体验时空。
学生由体验到调整思考策略,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这样的延时点拨,拨到了关键处,开启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的思考。
四、数学课堂教学机智的升级:学会反思,在研究中提升数学教师专业化水准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思•范梅南将机智定义为“充满思想的行动和充满行动的思想”。
[2]数学课堂教学机智的催生和深化,必须强调数学教师思想的“在场”,倡导教学反思,从而提升专业化水准。
每一个教师都会有自我感觉良好或自我感觉失败的上课经历,而这种感觉往往是瞬间发生的,其间激发的教学机智的火花,如果不及时地反思、总结、研究、深化,往往随着时间的流逝会丧失殆尽。
机智需要的是一个微妙的规范。
机智要求我们能“读懂”或理解课堂的情境以便作出恰当的言行,并进而利用教学札记、教学日记、教学随笔、教学评论、教学一得等形式及时地总结写作,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教学机智,丰富教育智慧。
如关于差异性教学评价,我就经历了教学反思的历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
运用评价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标准,因人而异,因材施评。
同样一句“你很勇敢”,用于性格怯懦的学生与用于性格活泼的学生,效果肯定是不同的。
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回答,差异是必然存在的。
对优生,教师可以简单地予以肯定就行了;对学困生,则不妨多鼓励几句,或者全班掌声鼓励。
同一次作业,差异可能就更加明显。
对优生,评价要实事求是;对学困生,如果有较大进步,即使有少许差错,订正后也可以破格评“优”。
这样做,每一个学生都能从评价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此外,评价时还必须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对低年级学生我们以教师的评价为主,而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则以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为主,这样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可见,课堂上笼罩的特定言语气氛可能会阻止或者促进教师和学生间的联系和接触,这种气氛是由于存在或匮乏某种机智所导致的。
每一个教学情境都有它自己的调子。
教学机智是一种对他人的关心指向。
一方面,关心是主动愿意为他人承担重负、困难和悲痛;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注意他人、爱护他人、慈爱而温柔。
真正的机智,细腻不炫耀,在学生的心灵留下痕迹。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会反思,才能让教学机智充满教育意蕴,让课堂教学趋于深刻和完美。
参考文献:[1]肖川.完美的教学[J].小学教学:语文版,2001(10).[2]马克思.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95(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泰山小学)(责任编辑:林静)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