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制度【摘要】2001年我国在对《婚姻法》改革的过程中,将离婚救济制度中的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制度纳入离婚制度的范畴,使我国的离婚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制度的建立,在婚姻法律制度中具有重大意义,它是对家务劳动价值的认可,平衡离婚夫妻双方的财产,体现夫妻之间权利义务一致,并有利于对民法上公平原则的维护,但该制度还存在某些不完善之处,需要学术界、实务界的进一步研究,使其更好应用于实践之中。
【关键词】离婚;家务劳动补偿;制度完善婚姻关系是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家庭关系的稳定与和睦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本文从离婚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制度的内容、条件、及其补偿标准等角度出发,重点讨论了该制度的不足与缺陷之处,并在与国外相关法律制度和我国实践过程中的应用进行比较研究,针对我国婚姻家庭领域现状,提出一些建议。
一、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制度概述(一)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制度的概念1.家务劳动的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家庭中存在着自然劳动分工,其基础等同于具有不同生产方式的社会劳动分工。
”[1]Wishayanagisako和Collier认为,家务劳动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家庭的还是公共的、生产还是再生产,是家务劳动清晰定义的基础。
[2]众多学者认同家务劳动是以本家庭生活消费需要为目的进行的家庭劳动,包括为生儿育女、赡养老人、操持全家衣、食、住、行等等所进行的劳动。
而以本家庭生产活动需要为目的所进行的家庭劳动,如家庭内从事手工业、副业、畜牧业以及为出售而经营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则不属于家务劳动的范围。
2.家务劳动经济补偿请求权的概念所谓家务劳动经济补偿请求权,是指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在家务方面承担较多劳务的一方,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
经济补偿的救济对象是为家庭和婚姻付出较多义务的一方,多为经济地位相对较低的一方。
(二)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制度的意义1.肯定了家务劳动的社会经济价值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种类广泛,其中就包括为家庭提供家务劳动的家庭保姆、钟点工等家政工作。
家政产业收入计入国民生产总值(GDP),家务劳动对社会生活而言虽然不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但对于家庭生活而言,它不但可以节省家庭开支,而且还可以使家庭财产进一步地增加,特别是减轻另一方家务负担使其可以安心工作,从而积攒更多的社会财富。
所以,对劳动经济价值功能的肯定已取得共识。
在家庭生活之中,一方通过家务劳动、抚养子女的形式来表现对婚姻家庭的贡献,与另一方通过工作的形式创造家庭财富,维持家庭生活具有等同的价值,故社会各界都应当承认家务劳动的价值。
“1974年国际妇女联合国会议,在世界行动计划中指出:“家务对家庭生活而言,非常必要,但一般仅承认其具有极少经济的、社会的价值。
惟所有的社会若希望达成维持家庭、教育子女之基本任务,则对于这些家务劳动,应给予高的评价。
”①目前,家务劳动的社会经济价值已得到了普遍肯定。
欧洲许多国家(如德国、瑞士等)的民法典对家务劳动的社会经济价值予以充分的肯定。
《德国民法典》第1360条规定:“夫妻双方相互负有以其劳动和以其财产适当抚养家庭的义务。
家务处理交予夫妻一方的,该方以处理家务履行其以劳动抚养家庭的义务。
这里的以“劳动”“抚养家庭”包含了家务劳动的经济价值。
”[3]《瑞士民法典》第164条对家务劳动的经济价值也做出了明确规定:“负责料理家务、照料子女或扶助配偶他方从事职业或经营事业的配偶一方,有权请求他方支付一笔合理的款项,供其自由处分。
”[4]2.体现了夫妻之间权利义务一致的民事公平原则在我国,家庭分工中,一般是女主内,更多承担抚育子①转引陈苇夫妻财产制立法研究.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5卷)法律出版社,2000.女、照料老人等家务;男主外,更多地投身社会拼搏,获取功名地位及财富。
两种分工,为家庭共同生活所必需,互相依存,对夫妻双方来讲,具有同等价值,都是为家庭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为家庭的幸福美满做贡献。
为此,分割夫妻财产,不仅要以经济供给、收入高低为标准,而且要以对家庭的付出即为承担家庭义务的付出为标准。
既然,一方为家庭抚育小孩、照料老人付出了较多义务,无疑可以因为此种付出而从获得了利益的另一方得到一定的补偿,这对肯定、鼓励夫妻双方自愿多付家庭义务,稳定、巩固家庭关系也有一定现实意义,同时也维护了民法的公平原则。
3.有利于保护家庭付出较多义务一方的利益及心理的抚慰我国现行的婚姻制度中离婚指导思想体现在“保障离婚自由”,但实践中,夫妻之间虽然感情破裂,已经没有继续维持婚姻的必要,却仍不选择离婚,就是因为一方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奉献给子女及家庭,而自身在社会中的事业竞争能力、职业的发展等方面受到了较大的牵制,谋生能力差,离婚后若得不到对方的经济补偿,将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
反之,“另一方可以把精力放在事业发展上,若夫妻离婚,一方面摆脱了对家庭的责任,另一方面,可以更有精力的利用婚姻关系“系统性剥削”对方劳动进行的自我积累而大展宏图。
”[5]针对该现象,若法律制度中没有补救措施,会造成为家庭付出较多劳务一方的心理极其不平衡。
从而必然限制其对离婚权利的行使,而使得这一方永远陷于这失败婚姻的泥潭。
如果法律上建立完善的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制度,离婚时一方给予付出较多家庭义务的一方经济补偿,就能使其心理得到慰藉,并有利于保障其合法权益。
二、我国现行《婚姻法》规定的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制度(一)我国现行《婚姻法》的规定我国《婚姻法》第四十条规定,“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予以补偿。
”(二)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制度的构成要件1.对财产关系的要求夫妻双方对于婚后所得财产书面约定分别所有,这是适用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制度的基本前提条件。
如果夫妻双方对财产未作出约定、只针对婚前财产进行约定、婚后财产为共同所有的,都不能适用该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制度。
之所以共同财产制下不适用该制度,是因为,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所得财产为共同财产,离婚时对该共同财产实行平均分割,所以在我国该制度目前只适用于分别财产制之中。
同时,夫妻双方必须作出书面的约定即要式行为,方可适用该经济补偿制度。
如果没有采取书面形式约定,而是采用口头形式约定的则因不符合形式条件而无效,从而不符合启动离婚义务补偿制度的前提条件,一方不能请求另一方给予经济补偿。
2.主体要求其主体必须是婚姻存续期间付出了较多的家务劳动的一方提出,家庭生活中的家务劳动主要包括抚育教育子女,照料、赡养老人,支持、协助对方工作等各个方面。
补偿是以夫妻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对等为目的,在家庭生活中,如果一方从事了较多的家务劳动,必然会丧失社会经验或工作经验老化、专业素质下降。
反之,另一方由于生活中有配偶全身心的照顾,得以不间断从事社会工作、提高工作水平,若离婚,则生活可能更好。
从而就会导致家庭贡献与利益获得的不平衡现象,所以实行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制度,就是为了消灭这一不平衡现象。
3.时间上的要求我国婚姻法中规定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制度适用于离婚时,如果没有在离婚诉讼中提出则视为权利放弃。
而西方一些国家的规定则不同。
如瑞士民法典中规定,行使家务劳动经济补偿请求权即可以在离婚时提出也可以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提出。
在我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下,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具有共同经营家庭、互相扶持的义务,如果在婚姻生活中要求另一方给予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其不利于家庭关系的稳定与和谐,同时也与中国的传统理念相悖。
4.条件要求离婚时,多付出义务的一方必须向另一方提出经济补偿请求。
根据我国民法当中的意思自治原则,在婚姻家庭生活中,付出较多义务的一方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请求经济补偿,即离婚时,当事人可以不提出家务劳动经济补偿,该情形不违反我国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同时也未违反公序良俗,法律予以尊重当事人的自由选择。
三、我国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制度在实践中的应用我国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制度在实践的应用中存在很多不完善的问题,致使这一制度在实践中不能充分的保护妇女家务劳动方的权益,以“农村留守妇女”这一普遍现象为例,可以分析劳动经济补偿制度在贯彻实施中存在的缺陷。
我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中,男性主动地承担了强体力的主外的农耕生产,女性承担了主内的扶养子女和家务劳动等。
这一模式延续了几千年。
现代社会,虽然女性也参加了主外的社会工作,但主内的工作仍由妇女负担,遵循着传统农业社会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习惯,多为妻子自觉地承担了家务劳动,尤其在农村,农村“留守妻子”成为普遍现象。
实际上,男子在养家方面承担了超额的义务,这种超额的养家义务形成对其他家庭义务的替代效应,即男子为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而多付出的劳动替代了他们应承担的那部分家务劳动。
这种隐性的家庭理念为绝大部分夫妻所认同。
实践中,几乎所有的农村夫妻都是这样一种共同财产制的模式,而主张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制度的前提条件单单只是个别财产制。
所以我国的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和法条的操作性的不足,致使农村留守妇女的权益得不到全面的保护。
然而,不仅仅是农村留守妇女的权益得不到保护,城市居民依然如此。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01年5月至2002年12月所审结的离婚上诉案件共1032件,其中涉及离婚经济帮助的案件76件。
在这76个案件中,仅有的两对夫妻实行分别财产制,并且是在双方处于分居或半分居状态时由原来的共同财产制转为分别财产的。
”[6]传统观念认为,夫妻采取共同财产制有利于家庭关系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所以这一制度的现行规定极大地限制了实践问题的解决。
于此同时,根据各项的社会调查显示家务劳动经济补偿案件的实践应用少之又少,“2002年厦门398例离婚诉讼中,只有一例请求行使家务劳动经济补偿请求权;”[7]这些现象都暴露出我国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制度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极差。
三、我国目前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制度的缺陷及立法完善(一)家务劳动经济补偿制度的缺陷1.家务劳动经济补偿请求权的适用范围过窄根据我国现行《婚姻法》第四十条的规定,“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是该制度前提基础,即双方实行分别财产制才能适用于该制度。
而国外的立法则不同(如德国、瑞士)其在法律中规定该制度适用实行共同财产制的婚姻关系。
在我国,大部分的夫妻都采取共同财产制,分别财产制的规定具有超前引导作用,适用这一财产制的并不多,从而极大地限制了该制度的适用范围,导致我国婚姻关系中财产问题的调整将得不到实际的满足。
2.家务劳动经济补偿请求权的时间限制过于严格根据我国《婚姻法》第四十条的规定,该请求权的行使时间必须是“离婚时”,即夫妻一方提起离婚诉讼时,才能主张,婚姻存续期间或婚姻关系解除后均不得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