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槽开挖及支护施工方案设计

基槽开挖及支护施工方案设计

目录一、工程概况 (1)二、编制依据 (1)三、主要施工机械、人员和工程量 (2)四、施工方案及工艺 (5)五、基坑及周边环境监测 (8)六、监测内容、监测方式、监测频率 (9)七、应急除险措施 (10)八、雨季施工措施 (10)九、质量保证措施 (11)十、安全保证措施 (14)十一、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15)十二、支护剖面图、平面图、支护参数表及断面图 (19)十三、连接、托架、加劲肋大样图 (27)一、工程概况花都大道快速化改造(花山立交~花东立交)位于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路线总体为东西走向,起点与机场高速北延线花山立交相交,之后路线沿花都大道(现状为S118线)向东,经花东镇城区,终点为机场第二高速公路花东立交(机场第二高速公路位于机场东环路路中高架),路线全长约6.23km,道路宽度60m,主线设计速度80km/h,辅道40Km/h。

本项目采用城市快速路结合一级公路标准设计,一般路段推荐采用双向八车道,跨线桥路段采用双向六车道主车道+双向四车道辅道。

本工程建设范围包括:道路工程、桥涵工程、交通工程、市政管线(雨水、污水)、照明及绿化工程。

电力、通讯、给水及燃气仅在管线综合标准横断面预留位置,不在设计范围。

(一)、项目建设地点:广州市花都区,起点与机场高速北延线花山立交相交,终点为规划机场第二高速公路花东立交(规划机场第二高速公路位于机场东环路路中高架)。

(二)、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本项目路线全长约 6.23km。

花都大道规划红线宽度60m,为城市快速路,并采用枢纽型互通立交。

(三)、本工程施工的起止里程为:K2+600~K6+415.942全长3815.9m。

施工工期:500日历天。

项目暂定计划在2017年8月2日动工,具体开工时间以开工报告为准。

施工时注意各工程之间的衔接,并合理安排工期,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

本方案为花都大道快速化改造(花山立交-花东立交)基槽开挖和支护施工方案,开挖基槽深度为<4.5m内,属于一般基坑开挖。

二、编制依据《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2009)《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广州市井盖设施建设技术规范》(DBJ440100/T160-2013)《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镇建设部分,2013年版)花都大道快速化改造(花山立交-花东立交)排水工程施工图纸三、主要施工机械、人员和工程量(一)、主要施工机械表(二)、人员配置表(三)、工程量四、施工方案及工艺(一)、施工准备1、基槽开挖前,应预先了解地下障碍物(如电缆、原有管道等)的分布情况,特别是横过路的线管,以免施工时遭到破坏。

2、机械设备与材料及时进场,并报送监理单位审核,所需的材料设备准备齐全,设备及材料满足规范设计要求。

3、落实管道供应厂家,进行认真考查和认可,选定供应厂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要求其具备足够的日生产能力,保证供应,满足施工进度要求。

4、管道施工前进行认真的技术质量安全交底,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5、测量放线根据设计施工图,测设管道中心线和污水井中心位置,设立中心桩。

管道中心线和井中心位置经监理复核后方可在施工中使用。

根据施工管道直径大小,按规定的沟槽宽度测放出边线,开挖前用石灰划线来控制,对于井位置的确定通过在沟槽外两侧设置控制桩来进行控制,并记录两桩至井中心的距离,以备校核。

(二)基槽排水和基槽降水1、基槽排水:基槽宽度小于3m,且沟槽深度小于3m均采用此法。

在基槽的开挖至槽底后,在槽底两侧设置排水沟,排水沟深度比沟槽底低0.4m~0.5m,集水坑比排水沟低0.5m~1m。

地表下水及沟槽渗水汇集到集水坑,再用污泥泵将水抽走。

2、基槽降水:平面布置:井管距离槽壁1m~1.5m,井点管的间距采用0.8m~1.2m。

当沟槽深度>3M采用双排井点。

轻型井点的主要设备:井点管、连接管、集水总管和抽水设备等组成。

(1)、井点管用直径55mm长6m的钢管,带管箍,下端为长2m的同直径钻有Ф10mm梅花形孔(6排)的滤管,外缠8号铁丝、间距20mm,外包尼龙窗纱二层,棕皮三层,缠20号铁丝、间距40mm。

(2)、连接管用塑料透明管、胶皮管,直径55cm;顶部装铸铁头。

(3)、集水总管用直径75-100mm钢管带接头。

(4)、滤料粒径0.5-3.0cm石子,含泥量小于1%。

根据施工降低地下水位的需要,井点管埋设深度(不包括滤网)应满足下式要求:+h+IL+0.2H≥H1——井点管埋设面至槽底的距离(M)H1h——降低后的地下水位至槽底的最小距离,一般应≥50cm,ι——滤管长度I——地下水降落坡度,本工程采用线状井点,采用1/3~1/4。

L——井点管至沟槽中心底的距离。

轻型井点施工:轻型井点施工顺序:挖井点沟槽、敷设集水总管→冲孔、沉设井点管,灌填砂滤料,将井点管同集水总管连接→安装抽水机组,连接集水总管→试抽和检查。

轻型井点施工要求:井孔要垂直,井点管应沉放在井孔中间,滤网管不得碰到井孔壁。

管路系统的总管、弯联管(塑料联管)及接至泵体机组的连接部分,均应安装严密,不得漏气、漏水或渗水。

井管的灌砂量应冲孔孔径大小和深度确定,实际灌砂量不得小于计算量的95%,砂井高度可距地面以下1m,孔顶用粘土封填0.5~1m,防止明水渗入。

施工期间,井管有效率应达总根数的95%以上,且连续5根井管内的失效井管不得超过2根,相邻的井管不能同时失效,关键部位的井管不失效。

管路系统严禁堆土覆盖或堆放杂物(材料、设备等),以便于检查出水情况及检漏工作。

井点降水在沟槽开挖前提前运转,一般正常运转3天、地下水位稳定至槽底以下0.5m时方可开挖沟槽。

出水口设在一定范围之外,防止倒流入降水区域。

(三)、基槽开挖及支护1、考虑原道路状况和交通问题等情况,多数路段难以基槽放坡开挖,因此,本项目管道基槽采用直槽(边坡坡度为20:1)退挖法明挖,开挖直槽时及时支撑,在地质条件较好,槽深≤3m时,采用木板支撑;当槽深>3m或地质条件较差、地下水位高的地段采用钢板桩支撑,必要时加水平内支撑。

(详见支护剖面图)2、基槽采用分段明挖施工的,施工段长度根据施工现场情况确定,同时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

开挖工艺为“从上往下,分层开挖;开槽支撑,先撑后挖”的原则。

3、基坑开挖宽度按花都大道快速化改造(花山立交~花东立交)排水工程施工图纸要求执行:4、支管采用明挖施工,支护方式与其接入主管位置的主管一致。

5、基槽开挖时及时做到随支随挖,严禁先挖后支;基槽边不得推土,挖多少运多少。

6、城中村的管道开槽长度不大于沿线每栋房屋的1/3,且边开挖边下管施工,并立即进行管道基槽回填。

7、基槽开挖时如果遇到雨天,立即停止施工并做好基槽防护措施。

临近建筑物周边基槽施工时,在未进行地下水隔绝处理前,禁止采用连续强排地下水进行施工,尤其是暴雨后的几天。

8、部分可放坡开挖基槽,沟槽裸露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采用结构支护开挖时,裸露时间一般不超过15天,若与特殊情况不能铺管应及时回填并做好基坑保护措施和基坑监测。

9、对于设置对撑钢板桩支护的基槽,当开挖至支撑架设计标高以下0.5米时停止开挖及时设置钢支撑,支撑设置在钢围檩上,待支撑架设完后,检查确认支撑的稳定性,安全后才继续开挖施工;基坑开挖到最终基坑底面后及时施筑垫层,基槽回填时,回填至撑底500mm时拆除横撑,回填至地面后拔除钢板桩,拔出后留下的空隙应采用中砂填充密实。

10、钢板桩的拔出为了避免对周边的影响,采用水泥砂浆灌注桩孔。

11、当用机械开挖土方时,保留20cm土用人工清槽,不得超挖。

12、开槽达到设计标高后,联系监理单位和相关单位共同验槽。

13、槽坑周围及时做好围栏等安全措施,并配有相关警示标志。

14、反开挖:当道路软基处理底标高高于管顶以上0.5m时,道路先开挖至软基处理底标高,再进行排水管道基坑的开挖;当道路软基处理底标高低于管顶以上0.5m时,先开挖至软基处理底标高,再按路基要求回填至管顶以上0.5m,然后进行排水管道基坑的开挖。

管道施工完成后按要求回填至路基顶面。

五、基坑及周边环境监测(一)、对周边原有的建(构)筑物进行仔细调查、检测和技术鉴定,并做好记录、拍照、录像等工作,为施工过程中检测抢险及可能发生的纠纷提供必要依据。

(二)、详细了解周围地下管线的情况,并做好记录。

(三)、在周边建筑物和管线设置沉淀及变形观测点。

六、监测内容、监测方式、监测频率(一)、监测内容:根据基坑等级,选择性检测支护结构顶部的水平位移与沉淀、支护结构的侧向变形、支撑轴力、地下水位、周边管线和建筑物沉降等。

顶部变形监测点应沿管线基坑布置。

(二)、从基坑开挖至管道铺设完成期间,由专业监测单位对基坑进行全过程监测,具体监测内容及方案由监测单位制定后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审核。

各次、各点的观测记录及时整理汇总,绘制变形曲线,监测资料中包含有当次基坑监测时基坑各位置相应的开挖和施工情况,对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反馈给监理、施工和设计人员;建立完整的观测、反馈、分析、决策及应急处理体系。

(三)、监测频率确定的原则:钢板桩及反开挖基坑支护等,用经纬仪监测围护结构上端部,监测精度±1mm,监测点每30m布置一个,基坑设计使用期限7天。

在基坑开挖前测初值,基坑开挖后,每天监测一次,在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者场地条件变化较大时,应加密观测;当大雨、暴雨或者基坑边载条件改变时应及时监测。

(四)、实行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的原则。

在施工过程中若发现基坑变形过大等,立即做好加固处理的同时,并及时通知监理、设计、和建设单位有关人员。

施工过程中若发现支护剖面段实际地层较设计选用的钻孔地层软弱,或有其他可能危及支护结构、基坑周边构筑设施的情况,立即通知监理和设计人员,及时采取有效的加固处理措施;发现支护剖面段实际地层较设计选用的钻孔地层坚硬的情况,优化设计,并报审监理和设计单位的批准。

七、应急除险措施(一)、基坑开挖前,预计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并做好基坑抢险加固的准备工作。

1、基坑的位移和沉降等监测措施和监测反馈系统建立;2、加固用的钢材、水泥、水玻璃、沙包、木桩等;3、储蓄止水堵漏的必要器材;4、加固用的施工机械设备,包括汽车、挖土机、水泵等;(二)、坑内降水及开挖使坑外地面或道路下沉、建筑物倾斜时,立即停止坑内降水或挖土,并立即用粘土或者水泥土阻塞夯实再加混凝土封砌渗漏,或用化学浆液、树脂等材料处理止水帷幕的渗漏。

(三)、基坑开挖引起流砂、涌土或坑底隆起失稳时,立即停止基坑内的降水或挖土,进行堆料反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