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多一点抒情性的语言训练目标:1、明白在作文中学写一点抒情性语言;2、在作文赏析中懂得抒情的方法;3、写一篇有抒情味的作文。
训练重点:作文中恰当的运用一些抒情的方法训练难点:写一篇有抒情味的作文课前准备:[解说] 表达、抒发作者自己的情思、情感就叫“抒情”。
抒情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指作者在文章中直接抒发感情。
直接抒情往往会产生很强的感染力,例如柯岩的《周总理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课时建议:1—2课时训练过程:一、活动导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青春的我们有的是丰富的想像,敏感的心灵,敏锐的视角,开阔的视野,深刻的思考。
青春的我们已经学会了在成功和失败中品味人生,在希望和迷惘中放歌抒怀。
但是,作文中,同学们常常不能做到说真话,诉真情,文章显得矫揉造作,或者不论写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一律是一般性概括叙述,干巴巴的鉴定式的介绍,不会抒情,不会议论,文章中人物形象概念化,难以引人注目。
因此,学会在作文时多一点抒情性的语言,是十分必要的。
今天我们学习“让作文多一点抒情性语言”二、例文导学1、教师质疑:阅读以下三个语段,找出各段中的抒情句子,并说说各在什么基础之上进行抒情?[示例1] 今天早上,语文老师来上课,课前发下了第30张综合练习卷。
看着一抽屉未完成的练习卷,想想一个个老师的劝告,我头痛得要命。
唉,这几天心里实在是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
[示例2] 数学考试刚结束,语文老师抱着一大摞卷子,满头大汗地走进教室。
他推了推厚瓶底似的眼镜,威严地扫视了一下整个班级,慢条斯理地说:“同学们,要加油啊,离中考只有28天了。
”这句话差不多每个教师都要说上几回,偏是我的心理稳定性不够,每次听到类似的话,心都会像小鹿似的“怦怦”跳上一阵子。
这不,语文老师话还没说完,我的心已跳个不停。
我偷偷地瞥了一眼语文老师,他依然是一脸的严肃,一边侃侃而谈,一边发下第30张综合练习卷。
看着一抽屉雪片似的未完成的练习卷,想想一个个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告,我的头像套上了一个金箍,痛得要命。
我死劲地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暗自长叹了一声:唉,这几天心里实在是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
[示例3] 数学考试结束,语文老师抱着一大摞卷子,满头大汗地走进教室。
他推了推厚瓶底似的眼镜,威严地扫视了一下整个班级,慢条斯理地说:同学们,要加油啊,离中考只有28天了。
这句话差不多每个老师都要说上几回,偏是我的心理稳定性不够,每次听到类似的话,心都会像小鹿似的“怦怦”跳上一阵子。
这不,语文教师话还没说完,我的心已跳个不停。
可是又有谁能理解我的心呢?谁会来抚慰我躁动不安的灵魂呢?我偷偷地瞥了一眼语文老师,他依然是一脸的严肃,一边侃侃而谈,一边发下第30张综合练习卷。
看着一抽屉雪片的未完成的练习卷,想想一个个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告,我的头像套上了一个金箍。
痛得要命。
难道我们就注定要经受这炼狱般的磨难?难道我们的青春只能在考不完的试卷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我死劲地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暗自长叹了一声:唉,这几天心里实在是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
2.学生讨论3.集体交流:三段的最后一句都是抒情句子。
(例1)是告诉了读者“我”因为什么事情而产生的情感。
(例2)是在叙事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描写之后所抒发的感情。
(例3)是在(例2)的基础上多了四个反问句。
三、要点点拨:(例1)显然有了前面的一段叙述文字,最后一句的抒情才有了依托。
由此可见,叙述是抒情的情感基础,(叙述必须告诉读者4个问题,即“谁”“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干什么”)抒情是叙述的思想升华。
叙述和抒情一结合,不但使读者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而且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触摸到作者的思想脉搏。
【叙述基础上的抒情】(例2)是建立在描写的基础上(语段中的划线句),光有叙述、抒情,就好像人有了一副骨架和一点灵魂,但还欠血肉。
这血肉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描写”。
描写可以更具体地告诉读者某种实际内容,而且可使作品更形象、更生动。
【描写基础上的抒情】(例2)主要加上了一点描写的内容,但我们可以看出,它比原稿要生动多了。
那么,是不是做到这一步就算是最好的了呢?也不是。
尽管记叙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叙述、描写和抒情,但是如果能在其中加一点议论,有时会使文章显得更有深度,更有灵气,更有感染力。
特别是议论与抒情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
(例3)加进去的虽然只有四个反问式的议论句,但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应试教育的不满与反抗,使整个一段文字的立意变得更深刻,作者的观点更显突出,思想性也进一步加强了。
【与议论想结合的抒情】【总结】通过上面一个实例的反复演练,同学们可以看到,融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为一体进行间接抒情,较单一的直接抒情更具艺术魅力,这正是我们写好记叙文的重要法宝。
要写好一篇记叙文,首先必须确定自己的情感,然后根据自己的情感选择提炼材料,再加以细致的描写,在必要的地方画龙点睛地穿插一点议论。
对任何一篇记叙文而言,叙述是骨架,描写是血肉,而抒情与议论则是灵魂,这四者是缺一不可的。
总之,我们要学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手法,使我们笔下的文字显得生动活泼、栩栩如生、醒人耳目、启人深思。
同学们,除了以上三种方法外,抒情时,可以多用排比句、排比段、比喻句、拟人句等,或是一些引用句以增加文章的节奏感、气势和生动性。
四、拓展阅读(一)“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留下来了。
----朱自清的《背影》此处是望父买橘的背影,快要写到父亲攀爬的背影,先做铺垫,一处说,“父亲是一个胖子”,一处写他的衣帽——“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两处肖像描写安排在描写背影之前,就是要让读者把他们跟背影的特写镜头整合起来。
背影的特写镜头,写了手、脚的动作,整个形体的动作,刻画得十分精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处动作描写只写攀爬的起始动作,不再写下去,在强光聚焦中,成了形象的定格。
还用自己的情感反应去烘托——“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留下来了”,感情的强烈表现将这个背影烘托得格外感人。
(点评式)(二)学会欣赏,在欣赏中懂得抒情的手法运用下边是赵越同学的一篇《牵挂》,感受一下文章的抒情性语言和表情达意的手法。
牵挂江苏赵越一直认为,牵挂是远远高于爱的。
因为,一定是爱极了才会去牵挂,去思念。
我是幸福的。
因为,我终于有了牵挂,体验到那比爱还珍贵的滋味。
“天上的暴风雨来了,鸟儿躲进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躲进您的怀里。
”这是冰心写给母亲的诗句。
牵挂,像一根看不见的线,把我这只离家的鸟紧紧地和巢系在一起。
我没有一对顺风耳,可我能每时每刻听到巢中鸟妈妈那焦急、慈爱的呼唤;我没有一双千里眼,可当我因牵挂而满眼泪花时,我能清楚地看到鸟妈妈眼中也满是泪花!(黑体部分是冰心的诗句,你还记得她另外一句么?不妨写下来!上边的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来抒情?)妈妈是春天,有妈妈的孩子就像时时刻刻拥有春天一样,多么幸福!可是,当妈妈在身边的时候,唠叨也在我们身边:“起床要快,吃饭要文雅,走路要如风……”“上课要好好听,要团结友爱,要……”要是哪天腿上蹭块皮,妈妈又是一串“炮弹”。
这真让人饭吃不香,觉睡不好,没病也会逼出病来。
(这是一个细节吗?)可是,一旦爱唠叨的妈妈不在身边了,那个春天也就顿时消失了。
太阳不出来,一天阴沉沉的,鸟不叫了,花不开了,叶子也不绿了,小草也不长了。
这时候,才喜欢上了妈妈的唠叨,觉得那些都是最美妙的音乐,只可惜从前没有听清它;等到妈妈又在自己的身边时,才觉得阳光明媚,小鸟又欢唱了……看来,那句话真是不错:只有失去的,才能感到它的珍贵。
的确,只有失去它,才会牵挂它;只有牵挂它,才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地爱它!(体会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在本文中还有哪些?你准备在今后怎么收集和感悟这样一些话?说说看,你现在记得几句么?)父爱是一本书,深奥含蓄。
也许,只有等我长大了,才读得懂。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炽热的火光。
他们总把自己的光和热,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照亮两代人。
小时候,外公每月值一次夜班,途中要路过一条小河,每个月的那一天,外婆总是很忧虑。
我问为什么,妈妈轻轻地告诉我:“外婆挂念你外公呢,他不会游泳。
”我奇怪,那么大的人也会掉到河里吗?(这又是一个细节!)每天晚上,万家灯火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总是蹦出几个莫名其妙的问号:家里的大门锁了没有?外婆的药吃了没有?爷爷一盘棋下完了没有……一连串的问题,让我无法回答。
夜深人静,只有我在静静地想。
(像这样的排比还有吗?)有一天,我突然明白了我为什么会想这么多问题,还有那个谜,慢慢地,我悟出,那是因为我心中有爱,有份亲情的爱。
我是幸福的,因为我有爱,因为我有牵挂,如丝线般的牵挂,线的那一头,是我那温馨可爱的家。
(优美抒情的语言,恰切生动的比喻,这样的结尾真是耐人寻味,余味悠长啊!)妈妈的手套冬天,天气的确很寒冷。
妈妈总是戴着手套,似乎从没见她摘下来,甚至是到了天气转暖的时候,依然还戴着那双手套。
在我的印象中,妈妈的手是非常漂亮的,既修长又匀称。
所以,我更加疑惑,妈妈为什么不让手“见天日”呢?有一次,我问妈妈:“妈妈,你为什么老是戴着手套啊!天已这么热。
”我伸手想替妈妈摘下手套,她赶紧捂住,急忙说:“没什么,摘下来多冷啊!”嗯,我想想也是,就没再追问。
有一天,妈妈在洗碗,也是戴着塑胶手套洗。
我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没说一句话。
等碗洗好后,妈妈摘下手套的那一刻,我惊呆了。
我一把抓住了妈妈的手——那只泛着苍白、关节处龟裂的手。
我凝望着妈妈的手,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息。
妈妈挣开我的手,迅速的戴好手套。
我说:“妈妈,你的手怎么变成这样了。
”妈妈沉默不语。
看着碗,看着这整洁的家,我顿时明白了,大冷的冬天妈妈还老是把手浸在冷水中,能不这样吗?我埋下头,眼泪不争气的淌了下来。
妈妈缓了缓情绪,说:“傻丫头,哭什么,又不是没手了。
到了春天,就会好的。
嗯,别哭了,没关系的。
”谁说没关系呢?不知多少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我看到妈妈一个人在涂抹药膏。
以前的我不知道,现在我才发现,我这个女儿当得是多么的不称职呀。
妈妈又说:“还有,千万别把这件事告诉给别人,特别是你爸爸,就只有我们两个人知道,行吗?”我点了点头,却又像在摇头。
从那时起,我不再“养尊处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