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原子的构成》教案教学设计思路:在仔细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对于每一个内容标准的模块仔细分析,原子的构成处于一级标题物质构成的奥秘中,该主题帮助学生从微观的观念去学习化学,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由于本节内容较抽象,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
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能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②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能进一步认识元素的概念。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初步学习用微观的观念来学习化学。
②逐步增强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体验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秘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通过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激发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教学方法类比法,讲授法。
教学材料教材,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原子的构成》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我国古代思想家庄子在《天下篇》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一尺长的绳子,今天取其一半,明天取其一半的一半,后天取一半的一半的一半,如此“日取其半”,总有一半留下,所以“万世不竭”。
这句话体现了物质无限可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哲学道理。
感受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以及人们对事物认识无止境的追求。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提出问题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变化中还可进一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无法再分了。
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呢?可再分,不可再分?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一起来感受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而经历的漫长的探究过程吧。
回忆已有知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引导学生寻找最近知识发展平台,为新知识原子能否再分作好承接。
科学史让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产生兴趣。
收集证据道尔顿:近代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体。
汤姆生发现电子。
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同学们能解释原子为什么不带电吗?因为原子核外有带负电的电子……感受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激发对微观世卢瑟福:发现原子核,α粒子轰击金箔。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那原子核内部又是如何?思考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科学探究【PPT展示卢瑟福实验】重现化学家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实验。
钻到原子内部去看看。
现在我们有一块金箔,薄到仅为一个金原子的厚度,也就是说这一片金箔只含有一层平铺开来的金原子,默认金原子之间紧密接触、无间隙。
另一个主角:带正电荷的a粒子,还告知大家一个知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就像磁铁的同极相斥一样,如果把同种电荷的两物质放在一起,则会被弹开。
现有带正电荷的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中大多数的a粒子能顺畅地穿过金箔;少数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线;极少部分(1/8000)粒子遇到了坚硬的不可穿透的质点,按原方向弹了回来。
倾听通过教师的讲述,再现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实验,在体验真实的科学家进行研究的同时,初步学习其研究方法。
同时感受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1)原子是一个实心的球体吗?为什么?(2)少数的a粒子撞到了一个不可穿透的质点而改变了运动路线,里面的这个质点的体积相对原子是大还是小?为什么?(3)带正电荷的a粒子撞到后,并没有被吸住,而被弹了回去。
说明(1)不是,大部分都是空的。
因为大多数的a粒子能顺畅地穿过金箔。
(2)小,因为只有小数粒子撞到了发生了路线偏转。
听教师介绍:这个东西由于处于原子的核心处,所以这一个小却有较大质量的东西称为原子的核——原原子核带正电、负电?(4)原子核带正电,但请问同学们,由铁原子组成的铁棒带电吗?说明原子带电吗?因此原子除了带正电的原子核,核外可能是空的,什么东西都没有吗?进一步介绍:这个东西就是电子——质量很小,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的微小质点称为电子。
子核。
(3)正电(4)不带电。
说明原子不带电。
核外必需还有一种带负电的东西存在且要正负电量相等才能使整个原子正负抵消,不带电。
得出结论我们来总结一下:原子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结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知识点巩固1 【PPT】原子构成示意图引导探究原子由什么构成?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体育场,则原子核就相当于这个体育场中心处的一只蚂蚁。
原子核的大小10-15—10-14m,而原子大小约为10-10m,也就是原子核只有原子的万分之一甚至十万分之一。
利用原子构成的示意图,清晰地为学生展示探究得到的原子的内部结构。
在肯定刚得到的结论的同时,为新问题的提出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
原子很小了,原子核更小了,那原子核能否继续分吗?能。
还可以继续划分为质子和中子。
请同学们看表4-1原子核为什么带电?而原子为什么却不带电?核所带的电荷数即核电荷数是由于质子带电引起的。
核电荷数=质子数引导学生将新知识构建得更加的全面。
核电荷数=电子数提出的新的思考小问题,为学生思维插上了翅膀。
并没有因为教材而将学生的思维禁锢。
我们一起来将原子的构成进一步补充。
【板书】核外电子原子质子原子核中子记笔记至于中子、质子及电子还能否再分,就要看在座各位的研究了。
思考知识点巩固2 由核电荷数的多少即质子数的不同,将原子划分为不同的原子。
请同学们看表4-2举出的几种原子。
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思考并回答:(1)原子里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2)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3)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通过具体的实例巩固原子的构成这一新的知识点。
如果要鉴别一类原子是否是碳原子应该检查什么?而为了表达的方便,化学上就将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那氢元素是哪一类原子?氧元素呢?其核电荷数是否为6.氢元素是核电荷数都为1的一类原子,氧元素是核电荷数都为8的一类原子。
巩固原子构成的同时进一步认识元素的概念。
为元素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知识点巩固3 同学们,1Kg的铁的质量1Kg用来方便,但是请同学们想想:深入到微观世界,原子是很小的,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也是非常小的,例如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 2.67*10-26Kg,这将每个原子的质量都放大很多倍;也可用倍数来表示,例如知道最小的原子H原子的质量,其它的原子质量是通过新知识相对原子质量新概念的学习,进么小的数值,使用起来不方便,同学们一定在想要是让它变大到整数就好用了。
那想想有哪些方法?而科学家在多次的尝试中,发现了用氢原子的质量作基数仍然会让许多原子相对它的质量带小数。
最后确定了一个基数:将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1.66*10-27Kg)。
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这个比值,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它的多少倍来表示……一步巩固原子的构成。
【小试身手】1个氧原子质量为2.657*10-26Kg,请同学们算出它的相对原子质量。
总结计算公式。
【动动手】查氮、氯、钠、铁的相对原子质量。
1610*66.1Kg10*2.65727-26=-Kg动手查找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思维启迪】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我们来算一下:质子和中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标准比较,大约为多少?由此,同学们可以得出哪些规律呢?例如: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1个质子的相对质量+中子数*1个中子的相对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板书】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计算并得出答案:均约为1。
原子质量≈质子质量+中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相对质量+中子相对质量;查阅表4-2中几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资料介绍介绍张青莲教授事迹。
相对原子质量的出现,大大方便了使用。
我国伟大的科学家张青莲教授就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过卓越的贡献。
他主持测定的铟、铱、锑、铕、铈、铒、锗、锌、镝九种元素已经被国际相对原子质量测定委员会采纳,成为国际新标准。
倾听介绍为相对原子质量做出巨大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课后探究作业我想像中的原子结构。
(200字)以头脑风暴方式,巩固原子的构成这知识点。
板书设计课题1 原子的构成一.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原子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中子不显电性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二.相对原子质量1.原子的实际质量2.相对原子质量(1)定义: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Ar)。
(2)实质: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其国际制单位为一。
(3)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
(4)关系: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