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由中油四川绵阳销售分公司新建的中油四川绵阳销售分公司松垭加油加气站位于绵阳市松垭镇,绵盐路南西侧,场地附近有公路相通,交通便利。
受中油四川绵阳销售分公司委托,承担了中油四川绵阳销售分公司松垭加油加气站场地详勘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根据收集得到的设计资料,拟建建筑物由站房、油罐区、加油棚、压缩机房组成,各建筑物工程特征详见表1。
站房和油罐区场地整平标高为446.95,±0.00标高为447.00;加油棚和压缩机房场地整平标高为446.80,±0.00标高为447.00。
主要建筑物工程特征表表12. 勘察工作2.1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及技术标准2.1.1本次勘察目的:为各建筑物基础设计或地基处理提供岩土技术依据。
2.1.2本次勘察的主要任务及要求:1、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图的建筑物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基础埋深及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
2、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类型是、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并提出整治方案建议。
3、查明场地的地层结构、岩土组成、厚度、坡度、埋藏深度等变化情况,评价地基岩土的承载能力和均匀性。
对基础方案进行论证,提出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基础方案,提供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对需要进行地基处理的,应论证其可行性,并提出处理方案建议。
4、评价场地稳定性和建筑适宜性,评价场地和地基土的地震效应。
5、查明场区地下水情况,评价其对建筑物的修建与使用的影响程度,并对水和土的腐蚀性进行评价。
2.1.3本次详勘依据的主要技术标准: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2、《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GB50007-2011)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4、《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5、《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6、《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2008年6月确认继续有效)7、《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2013)8、《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10、《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此外,甲方和设计单位提供的总体设计图等设计文件属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依据。
2.2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中3.1节的规定:拟建筑物的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
综上所述,本场地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2.3勘探工作布置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的有关规定,本次勘察的勘探点:沿拟建筑物轮廓线和角点布置,共布置勘探点22个,点距9.80-18.50m;共布勘探线8条,线距8.50-10.50m。
勘探深度:根据现场踏勘情况和拟建物性质特征,此次勘察深度按浅基础方案考虑,勘探深度要求按基底以下不小于独立柱基础最大宽度的1.5倍,且不小于5m的原则控制。
2.4勘察工作完成情况我公司勘察人员于2015年4月22日进场开展勘察。
依据规范及勘察技术要求,采用了护壁钻探取芯鉴别分层、标准贯入与超重型N120圆锥动力触探原位测试等综合勘察手段;投入钻机4台(套)及相应的测试仪器设备,同年4月29日结束外业勘察测试工作。
完成勘察工作量详见表2。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表2经自检,各项钻探、测试、试验工作均达到详细勘察工作精度,其成果满足详勘要求。
3.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3.1 气象与水文绵阳市属于西北部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具有冬长但无严寒,无霜期长;夏热但无酷暑,春旱秋凉的特点。
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960.4mm,但季节分配不均,降雨多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6%,11月~翌年2月降雨量仅为5%,形成冬春少雨多旱、夏初干旱频繁、立夏西部多涝、东部旱涝交错的气候现象。
年平均气温:16.3℃;年平均无霜期天数:261d;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7℃;冬季极端最低气温:-7.3℃;年平均降水量:960.4mm;日最大降水量:306.0mm;夏季主导风向:北风;冬季主导风向:东北风;最大风速:16.3m/s;平均风速:1.0m/s;年平均湿度:79%。
3.2 地形地貌场地位于浅切割低丘台地,属浅丘地貌,拟建场地待建区域较平坦,有一定起伏;待建区域北侧、西侧和南侧均分布有边坡工程,起伏较大,由于场地前期已进行初步整平,部分原始地貌已被破坏。
场地南侧20-25m有一沟渠(惠泽堰)经过,该沟渠宽度5-9m,勘察期间水深约0.5m。
实测各勘探孔地面高程443.56~450.50m,相对高差6.94m。
3.3 地层结构及岩土性质场地由第四系松散堆积层覆盖,下伏稳定基岩;现自上而下进行分述。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填土(Q4ml):杂填土 :杂色,松散,稍湿,主要为腐植土、粘性土夹少量泥岩碎块及建筑垃圾组成,主要为人为活动回填形成,回填3年左右,属新近填土,硬质物含量约40-55%。
该层主要分布于场地表层,层中未见明显滑动面,一般厚度在1.7-2.0m。
2、第四系全新统坡积层(Q4dl)粘土③:褐黄为主,稍湿,硬塑状为主。
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干强度中,韧性中,摇振反应无,底部夹基岩碎块。
该层呈层状分布于填土层之下,主要分布于待建场地内较平坦区域,层中未见明显滑动面,顶界标高440.00~450.66m,顶界埋深0~5.5m,厚度0.6~4.8m。
3、侏罗系上统七曲寺组(J31)砂质泥岩④:棕红色,层理清晰,其矿物成份主要为粘土矿物,泥质结构,层间夹薄层砂岩,且二者常呈互层状分布。
本场地岩层产状近似于水平,岩层倾角一般为5-12°。
强风化层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可用手捏碎岩块,遇水易软化、崩解,该层厚度约0.7~6.5m,顶界标高438.40~448.86m,顶界埋深0.5~4.8m,之下为中风化层,该层未揭穿。
本场地岩石坚硬程度为极软岩,岩体完整程度为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属软质岩石。
3.4 地下水勘察期间为平水季节,在场地靠近惠泽堰部分(站房和油罐区位置,钻孔Zk7~Zk16)有地下水出露(加油棚和压缩机房,钻孔Zk1~Zk6和Zk17~Zk22未发现地下水),经调查,可能为地表水下渗所致,深度为 6.93~7.10m(以场地整平标高算),地下水变化主要受惠泽堰水位变化影响,年变幅1.0~2.0m。
3.5 不良地质作用及不利埋藏物场地地势有一定的起伏,由于场地前期进行了初步的整平部分原始地貌已被破坏,形成了新的人工开挖边坡,拟建物修建时,场地整平对地质条件改变大,场地随时间的推移和受自然因素等影响,存在滑坡和塌方等地质灾害的隐患,将会对拟建物产生重大危害,必须进行治理。
对场地工程地质调查及对周围村民走访,场地四周无滑坡、岩溶、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
勘察施工期间未发现古河道、墓穴、沟浜、防空洞、孤石等不利埋藏物,但在场地东侧临近绵盐路部分发现已建输气管线(具体位置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请业主在施工前进一步收集场区及附近的地下管线分布资料,提供给设计和施工使用,避免在基础施工过程中造成损失。
4.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4.1 场地稳定性与建筑适宜性评价拟建物场地位于区域稳定地带,无大的断裂构造从该场地及其附近区域通过,地史上属相对稳定区;历史上无破坏性地震发生。
经勘察,未发现有影响场地地基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场内区域整体稳定性好,适宜建筑。
4.2 场地地震效应评价(1) 建筑抗震地段: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4.1条表4.1.1及相关条文说明,拟建工程场地属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
(2) 抗震设防烈度: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附录A的标定,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第二组,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
(3) 场地土类别:根据场地覆盖厚度和岩土特征及我公司在相邻工程场地的资料,场区剪切波速Vse介于150~200m/s之间,场地土层覆盖厚度基本大于3m小于50m,根据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4.1.3条和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4.1.6条可判定:该层中的土层为中软土,建筑场地类别属II类。
(4) 粉土与砂土液化判别: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4.3.2条,场地内无粉土和细砂土分布,不存液化土层(饱和粉土层及饱和砂土层),可不考虑土的液化性。
4.3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评价通过野外勘察测试结果,结合本次室内试验成果,充分考虑本工程的特点,对场地内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综合评价如下:1、杂填土: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该场地填土仅回填了3年左右,属新近填土,结构松散,尚未完成自重固结。
2、粘土,压缩系数平均值0.18MPa -1,属于中等压缩性土(详见表3);标贯击数平均值5.0击(详见表4),根据《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中经验公式及我单位勘察经验,承载力标准值可取200kPa ,力学强度一般。
根据室内试验成果结合区域类似工程经验,内聚力C 可取35kPa ,内摩擦角ф可取15°。
粘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表3标准贯入原位测试成果统计表 表43、砂质泥岩,岩体基本质量级别为Ⅴ类,属极软岩。
根据试验成果(详见表5)及原位测试结果(详见表4),结合我公司本地区勘察经验:强风化砂质泥岩,饱和抗压强度值可取1.0MPa ,承载力标准值可取348kPa ,力学强度一般,内聚力C 可取30kPa ,内摩擦角ф可取25°;中风化砂质泥岩,饱和抗压强度值可取3.0MPa ,承载力特征值可取623kPa ,力学强度相对较高,内聚力C 可取50kPa ,内摩擦角ф可取35°。
中风化泥岩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统计表(6组) 表 54.4地基土均匀性评价场地中表层分布的杂填土,系场地初步整平的建筑垃圾与卵砾石,分布不均匀,厚度变化不大,但其成分较复杂,属不均匀地基土层;杂填土在场地内分布范围广,分布不均匀,顶界坡度及厚度变化不大,属不均匀地基土层;粘土层在场地内分布范围广,分布较均匀,顶界坡度及厚度变化较大,属均匀性较差的地基土层;强风化砂质泥岩在场地内分布范围广,分布较均匀,顶界坡度及厚度变化较大,属均匀性较差的地基土层;中风化砂质泥岩在场地内分布范围广,分布均匀,顶界坡度不大,属均匀性较好的地基土层。
4.5 地下水及土的腐蚀性评价(1) 地下水腐蚀性评价:地下水腐蚀性评价表表6本次勘察采取地下水样2件,进行水化学分析,统计结果见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