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杜郎口中学整体教学模式甘肃省专场观摩会学习汇“山东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整体观摩会学习汇报
景泰五中数学组刘爱斌
非常感谢学校领导能给我外出学习的机会,我很荣幸和学校25位同事一起在3月17日与3月18日到兰州参加山东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整体观摩会。
我从三个方面对本次的学习做了整理,第一,山东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第二,我对山东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的认识。
第三,对我校实施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山东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通过语数外三个科目的现场教学,杜郎口中学的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三、三、六”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以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全面自主参与为特色,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老师仅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点拨”。
他们把这种特色叫做“10,35”或者“0,45”(教师基本不讲)。
这样的课堂没有老师的循循善诱,没有老师的谆谆教导,更没有老师的喋喋不休,课堂大部分时间和空间是学生的舞台,老师在学生中间,很少听其对知识的讲解,更多只是对学生的组织和评价。
在语数外三个科目的现场教学观摩后,杜郎口中学的副校长介绍了“三、三、六”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课堂自主学习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所谓立体式就是:将学习任务分配给每个同学、每个小组来完成,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体性;所谓大容量就是:以教材为基础,通过各种课堂活动形式拓展、演
绎、提升;所谓快节奏就是:紧扣学习目标和任务、通过周密安排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预习模块主要任务是:明确学习目标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
学生根据自学后对文本的把握,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预设学习目标。
然后,学生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初步达成预设的目标,并对自己找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为展示课做准备。
有了这样充分的预习课,展示课上学生的优秀表现就不足为奇了。
展示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本阶段的基本形式一般为: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回顾预习情况,进行组内、全班的展示和交流。
其课堂教学预习、展示反馈模块都是占用正式课时的,有时是一节课,有时是两节,也可能是十几分钟,具体时间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而定,但这些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而且这些模块的教学组织形式都主要以小组活动和学生自学为主,都是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分组合作,即教师口述将本节学习任务平均分到小组内,一般情况下每组只完成其中一项即可;教师以试卷或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通过形式多种多样的师生、生生的互动学习、感受交流,根据学习进程,不断生成新问题和学习目标。
二、我对山东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的认识
杜郎口中学的副校长张代英说:“与其说‘三、三、六’自主学习的教学是一种模式,不如说这是一种思想,其他学校如果要学习我们的模式,首先要领会我们的思想”。
我是从“教”“书”“匠”三个字为落脚点看他们教学思想的。
其一,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是从“教”上用了脑子、动了手术,他们彻底改变教师单纯“分发”教育内容的刻板、僵硬的定式。
在他们的课堂上,对我的感觉:教是引导,不是去左右;教是影响,不是去支配;教是感染,不是去教训;教是故事,不是作宣传;教是解放,不是去控制;教是‘筛选’,不是去随从;教是描绘,
不是去制图;教是超越,不是去苟同;教是神往,不是去规定。
教师让教学这一过程少了包办的“技术”成分,多了自我体验过程、人文气息、情感成分。
使教育内容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展开,有了超越内容本身的理想。
其二,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从“书”上下了功夫、做了文章。
他们改变了以知识和操作化技能为主体的,过分强调内部逻辑而忽略受教育者情感和实践效果的封闭的教科书唯上的思想,开发了更加适合学生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的开放式导学案。
这也契合了孟子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他们对待教科书,质疑多于聆听,反思高于理解,直觉重于逻辑,体验高于经验。
其三,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从“匠”花了气力,用了心思。
他们根本改变教师了自身在课堂上被课程开发者支配的地位,也改变了在教学中支配学生的地位,使老师能够俯首聆听学生的声音、能够从三尺讲台上走下去,跟学生近距离对话。
与此同时,他们还从“匠心”
上用了心思,他们的课堂是在用心操练、欣赏教学;用心琢磨、探索教学;用心体悟,反思教学。
真真做到了“独具匠心”,他们的教学工作确实是“卓而不群”的。
三、对我校实施课程改革的建议。
通过本次学习,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及我对课程改革的思考,我认为:第一,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变革是一种趋势,要想生存,就要变革。
第二,学习他校改革模式,重在改变观念、消化思想、付诸于行动,形成学校特色,不应该人云亦云,无所适从。
第三,高效课堂的实施一定要先试点,积累和总结经验,然后再推广,不宜生搬硬套、一哄而上。
(一)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课程改革的思想和决心不能动摇。
当前,由于大多数老师已经习惯了旧的课程、旧的教材、旧的教学方法,他们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不乐意改变自己,不勤于学习和思考,因此,对新事物有自然
的抵触情绪。
但是,种种迹象表明,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变革不是从上到下的行政命令,而是自下而上的内在发展需求,是一种历史趋势。
我校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学生生源差,社会影响不好,教师工作经验不足、积极性不高,学校管理混乱,是有生存危险的,但也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机遇,课程改革是“天时”,景泰县从上到下对教育的呼声是“地利”,我校年轻教师居多,他们都有自我发展的需求,接受新事物的阻力较小,是“人和”。
危机引发改革,谁改革,谁生存,不改革就只能是死路一条。
改
革产生困惑与阻力,是任何变革的通性,属于一种正常现象,但我们不能由于暂时的困惑,就固步自封,停滞不前。
也不能听信于个别反对的声音就怀疑教育改革的方向。
改革者要认真听取他人意见,又不为流言所动,需要智慧、决心、勇气与担当。
(二)学习他校改革模式,付诸行动,教学改革的实践不可懈怠
学习和借鉴他校的改革模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校本土化的实践,才能够积累和总结经验,最终成为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是人云亦云,最终还是无所适从。
山东杜郎口中学自主学习的教学思想我们应该借鉴,但他们的教学模式,我认为没必要全盘吸收,这是因为高中学生和初中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不同,所学知识的深度不同。
在高中阶段,让学生自主学习无可厚非,但一定要重视老师的讲解示范作用;学生多练的好处毋庸置疑,但老师多讲、勤讲作用也不可偏废,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时,师者高屋建瓴,学者茅塞顿开。
讲练、教学不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教育是多元化的,改革是百家争鸣的,所有的教学改革都是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素质,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都是好的教学形式,所以,我认为,教学模式的借鉴,重在于教学实践,不可懈怠。
第三,高效课堂的实施,要先试点,后推广,不乱折腾。
高效课堂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一种教学形式是否高效的评价要
通过实践和比较研究。
要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开展实践,谁去开展实践,怎么样进行比较研究,最终谁作评价,怎么样评价,都是应该认真解决的问题。
如果在没作研究的情况下,一哄而上都开展高效课堂是一件十分滑稽的事,只能是折腾一阵,不了了之。
我认为,我们学校可以开展个别年级个别班级个别学科的教学改革试点,要有详尽的计划、周密的安排、可持续的制度保障、强有力的领导支持。
通过试点一方面发现问题,一方面积累经验。
脚踏实地,不急不躁,等时机成熟后,再在全校逐年逐步展开。
只有这样,教学改革就不会是放在案头的几本文件,流于形式。
教学改革才会是富有活力,具有生命力和说服力的。
最后,我以儒学大师朱熹的一首诗及其浅解结束汇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正是在这景泰五中辞旧迎新,春回大地之“胜日”,眼前呈现“一时新”之“无边光景”,促使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寻求教书育人之道,我虽不能自称“等闲识得东风面”,然而,我相信只要有春光的点染,五中未来“万紫千红”的局面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