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探究蚂蚁的行为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探究蚂蚁的行为

“探究蚂蚁的行为”教学设计
背景说明:本节课是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里面的探究活动“蚂蚁的通讯”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蚂蚁的其他行为”。

“列举动物的行为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动物的取食、迁徙、繁殖等等,学生都不陌生。

教材首先根据各种行为对动物的作用,简单介绍了动物的觅食行为、繁殖行为等,同时让学生在讨论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行为进行研究,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行为的特点以及对动物本身的意义。

学习本节棵,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探究的一般步骤,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我确定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1)观察蚂蚁的各种行为,体验用观察法研究动物行为的基本要求(2)设计“蚂蚁的取食行为”的实验方案,体验用实验法研究动物行为的基本要求。

能力目标:(1)体验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亲身体验观察法和实验法,比较这两种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2)、进一步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关爱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强化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3)、体会合作与集体的作用,体验到了小组的协作与乐趣。

教学重点:使用观察法观察蚂蚁的行为
教学难点:“探究蚂蚁取食行为”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教学方法:教法:探究、启发、讲授
学法: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糖或面包、盐、放大镜、玻璃瓶、蚂蚁等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一段与蚂蚁行为有关的视频短片,激发学生兴趣,从中了解到像蚂蚁这么小的动物,力量确如此之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散。

二、教学环节与步骤
(一)复习提问
1.回顾动物的行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并比较说明这两种行为的异同,举例加深理解。

2.提出课前布置的探究实验:“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说明在探究过程中要进行的内容以及采用的形式,说明评价的意义。

3.让学生按小组整理、讨论、组织将要汇报交流的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材料,并且教师用幻灯片出示评价的问题。

(1)探究实验你们使用了什么方法?(2)出现了哪些问题?(3)实验数据是怎么处理的?(4)实验结果如何?(5)有哪些优势?
(6)不足的地方在哪里?(7)小组之间是怎么分工的等等。

(二)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
故事导入法方便、易行,教师或学生通过一个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故事可以设计悬念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融入动人的情节中,当走出故事时,进行科学的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此课中,可由一学生讲述一故事:相传西楚霸王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逃到乌江边,此时天色已晚,只见江边有一些蚂蚁围成了几个大字:霸王死于此。

霸王想:这是天意呀,天要绝我。

于是就拔剑自杀了。

教师可引导:天意是什么?这真是天意吗?是谁的计谋呀?他是用了蚂蚁的什么行为?蚂蚁喜欢什么食物,蚂蚁是不是就喜欢甜食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很自然的进入到下一阶段的探究。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作出假设
猜想与假设就是尝试将已有的科学知识与问题相联系,从而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和假设。

提出假说的能力对于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它反映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一个能够不断提出假设的学生,他的创新能力也是非常强的。

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面对问题,积极思考,敢于假设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应借助提问鼓励学生作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对如何解决问题作出假设或猜想。

为学生提供机会,充分让学生假设,猜想出他们认为的可能结果,不仅培养了学生大胆想象的能力(科学需要大胆想象,甚至狂想,科学历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从假说开始的,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引力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等。

),而且为下面的探究指明了方向,找到捷径。

在学生提出问题:蚂蚁的觅食与食物的气味有关吗?与食物的颜色有关吗?与食物的形状有关吗?与食物的大小、含油量、营养等有关系吗?让学生充分假设,大胆说出可能的答案。

有的学生假设为:蚂蚁的觅食与食物的气味有关,喜欢甜的,与颜色有关,喜欢红的,与形状、大小、含油量、营养都有关;也有不同意见的,总之假设多种多样。

真是无奇不有。

当然学生能提出的假设不一定都是合理的,这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作出初步的判断,在作出初步判断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逻辑的分析和推理,尽量能自圆其说。

通过分析,学生会逐渐形成并稳定自己的想法。

在这里,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思辨的逻辑性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通过积极鼓励和引导,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联想旧经验来进行推论,使学生无论想到什么都有发表个人见解的意愿
3、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
问题提出来以后,教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要在假设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方案。

计划的制定,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此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适时的提示、引导,学生制定计划就可顺利进行了。

可以有如下方法帮助学生制定计划:
第一、最简单的方法是教师提供一个留有漏洞或残缺的计划,让学生讨论完善,最终制定出合理的计划。

如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实验中,可以提供如下的计划:1、准备的食物是白砂糖和面包;2、找到一个蚂蚁巢穴,将两种材料分别摆放在附近;3、三分钟后观察,比较哪种食物上的蚂蚁更多,从而得出蚂蚁更喜欢哪种食物。

小组讨论完善计划:取等量的食物,食物放置于巢穴距离相等处(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时间要长些,三分钟可能找不到食物,要一直观察,分钟观察一次,设计成表格并记录。

第二、教师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素材,引导学生选择取得证据的最佳的途径和方法,决定收集证据的合适的范围与要求,以及所需要的材料、仪器和技术等,并拟定相应的计划,在制定探究计划或设计实验之前,必须明确探
究的目的和已知条件,所谓的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就是从操作角度使探究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

如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可为学生提供生物超市:白糖、红糖、水、白醋、红醋、酱油、辣椒酱、番茄酱、颜料等。

学生根据材料,就可小组讨论共同制定出计划,并不断完善计划。

第三、课前录像,提示引导,作为参考,制定计划,由于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验有困难,可以运用摄相机,拍摄下小组在自然环境中的实验,课堂来播放,这样更利于学生有效的制定计划,为学生实验指明了方向,使实验更科学合理,得到的数据更准确
4、进行实验并记录
科学探究实验往往是以小组的形式来共同探究,分工合作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还可以发挥小组各成员的优势,注意到诸多环节,记录更具体,数据更准确,实验更科学有效。

生物探究小级通常4-5人一组,小组长分工,各施其职。

如在此实验中可以这样分工,分头找蚂蚁巢穴,在找到蚂蚁巢穴后,一人取食物材料放置于蚂蚁巢穴等距离处,一人记录时间,一人数不同食物材料上蚂蚁的只数,一人填写记录表。

最后进行讨论分析。

当然也可以另外的分工,由小组长统一安排,确定。

科学探究的过程还应该包括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取事实和证据。

这些探究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自主探究,“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引导学生经历了收集事实、整理事实材料的过程,就要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可以引导学生从各种描述中,选择更合适的说法,这样的结论才是学生自己的结论。

对学生的说法,重在内容是否全面,表达是否合理,不必把学生的说法硬搬到某种固定的表述上去。

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兴趣才得以延续,才能从探究中体验成功。

5、分析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充分讨论,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加以引导,让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以保证讨论和总结的有效性。

学生的讨论交流不能仅限于要求描述探究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描述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6、讨论与交流
本节课以“探究”为主,在学生亲身体验整个探究历程的基础上,最后让各个小组分析此次实验所遇到的问题及其想法以“讨论”为主进行交流。

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的探究实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作出评价
本堂课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然后引入蚂蚁的其它行为,用视频播放蚂蚁的其它行为。

学生从本堂课中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对蚂蚁等其他小动物的行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四、让学生谈本次活动的意义和收获
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通过本堂课更深一层的了解了动物的行为,并亲身体验探究的历程。

在“探究蚂蚁的行为”,活动中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关爱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强化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五、幻灯片展示课堂练习
(1)蚂蚁的行为对于蚂蚁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2)蚂蚁和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
板书设计:
探究蚂蚁的行为
一、材料与用具
二、探究实验过程: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实验计划
4.实施实验计划
5.分析的得出结论
6.讨论与交流
三、作出评价
布置作业:探究其他动物的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