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爱劳动的小故事

爱劳动的小故事

爱劳动的小故事【篇一:爱劳动的小故事】劳动很光荣,没有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我们就没有粮食吃,没有工人的劳动,我们就没有房子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爱劳动的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爱劳动的小故事篇一在山西省武乡县王家峪的村头,有一棵两人合抱,高达三十米的白杨树,大家都亲切地称它为将军杨。

提起将军杨,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

1940年4月,驻在武乡东部山区的八路军总部为建设根据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

那天,阳光明媚,风和日暖,当地的老乡和战士们展开了植树比赛,看谁种树多,成活多。

大家争先恐后,干得热火朝天。

这时,有一队八路军战士,扛着铁锨和头朝河湾走来,走在头里的是三位老八路: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和左权副参谋长。

他们穿着和战士一样的灰粗布军服,袖口、衣边和膝盖已经打上了补丁。

大家高兴地向他们打招呼,儿童团员欢呼着把他们围了起来。

三位老八路和大家一起动手,在河边种下了一片白杨。

朱德挑了一棵笔直的杨树苗,对一位战士说:小伙子,给咱选一块地方,栽上这棵小树,好不好?好啊! 小战士指指一片空地说:朱总,就在这儿栽吧!朱德立刻挥起头刨起坑来。

小战士见朱德使用头十分顺手,动作很熟练,挖的树坑大小深浅恰当,不禁连声说道:想不到,朱总种树还真有两下子!这时,朱德已经把树苗插进坑里,他又堆上土,用头捣结实。

左权从河里提来满满一桶清水,给小树苗轻轻地浇上水。

彭德怀带着几个战士到山坡上割来了带刺的树枝,给小树苗做了一道精致的小篱笆。

树种好了,有人提议给小树起个名,于是,将军杨这个名字便诞生了。

几十年过去了,将军杨茁壮地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每当人们看到这棵将军杨,便想起三位老八路种树的故事。

爱劳动的小故事篇二贺龙在战争年代,身经百战、出生入死,为党和人民立下大功。

解放以后,他担任了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

虽然地位高了,但他仍然以普通劳动者的形象出现在老百姓中间。

他那平易近人、热爱劳动的形象,龙潭湖养鱼场的职工们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

1961年秋天的一个傍晚,渔场的职工们正忙着干活。

突然,有人过来亲切地与大家打招呼:同志们好! 大家抬头一看,只见一位浓眉大眼、身材魁梧、头戴草帽、手提钓鱼竿的干部模样的老人出现在大家面前,他的脸上还带着微笑。

职工中马上有人认出他就是贺龙,禁不住高兴地大叫:啊,是贺老总来了! 工人们立刻把贺龙围在了中间。

原来,贺龙当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

他的办公室离龙潭湖很近,所以常常在下班后来到渔场旁的河里钓鱼。

这一天,因见大家正在劳动,就走上前来与大家打招呼。

贺龙认真询问渔场所属水面有多大,养了多少鱼,湖里的水质怎样,等等。

工人们都一一告诉了他。

这时,湖边又来了一些工人,他们为了增加水的肥力,运来了一桶桶稀粪,正准备往水里倒。

贺龙马上迎了上去,大声说道:我来!我来!工人们连忙拦住贺龙,老总,您是来休息的,这粪水又脏又臭,您可别动手啊!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道。

贺龙一听,哈哈大笑起来。

他爽朗地说道:我不在乎,没有粪水臭,哪有鱼米香呀? 说着,一挽袖子,接过工人手中的粪桶,咕咚一声将粪水倒入湖里。

他一桶接一桶,一口气倒了四大桶。

工人们看着贺龙花白的鬓发和利索的动作,都非常感动。

这就是元帅的风采,这就是元帅的劳动本色! 工人们起初的那股拘束劲儿早就消散得一干二净,都跟着贺龙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爱劳动的小故事篇三1941年,八路军三五九旅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的自己动手、发展生产的号召,开进了南泥湾。

这块荒凉的土地一下子活跃起来。

一到南泥湾,战士们就抓紧时间开荒,以便赶上季节按时播种。

这一天,天刚蒙蒙亮,大家就起床了。

大伙扛起自己打造的头,排着整齐的队伍向荒山进发。

一路上歌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大家来到指定的地点,这里的荒地上荆棘多,砍掉一丛荆棘,挖掉它的根,要花很长时间。

尤其是狼牙刺,一不留神就会戳破衣服,划破脸和手。

有一位新战士,在家从未种过地,更没有开过荒,拿工具的方法不对头,没多大工夫就满手血泡。

可大家的情绪非常高,谁也不叫苦,谁也不肯落后一步。

这位新战士也不例外。

有位战士叫尹光普,大伙都叫他气死牛。

他的头是特制的,1尺(约30厘米)多长,5多千克重,一天开荒4亩以上。

而一头牛一天耕地也不足2亩。

718团团长陈宗尧亲自担任团部生产小组长,组员有参谋长、警卫员、司号员等八人。

团政委左齐在抗战中失去右臂,不能参加开荒,可他一有空就帮助炊事员烧水做饭,唯恐大家饿着渴着。

中午时分,左齐和炊事班的同志挑着担子送饭来了。

班长伸手向前一指,说:同志们,加一把劲,把这块地消灭了再吃饭。

好! 话音未落,头像雨点一样落地,前面稍微慢一点儿,后面就喊快点,快点,挖到你的腿了! 眨眼之间,又一大片土地被开垦出来了。

左齐政委放下担子大声地招呼战士们:小伙子们,喝口水再干吧! 连喊了几遍,就是没人答应。

左齐急了,他只得命令战士们放下头,立即吃饭。

战士们狼吞虎咽地吃完了饭,又拿起工具干了起来。

就靠着八路军战士的两只手和一把头,荒凉的南泥湾出现了一片新景象,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看故事就上故事亭,本文链接:【篇二:爱劳动的小故事】爱劳动的童话故事:一袋花生小老鼠不爱劳动,大伙都叫他让人讨厌的懒惰的小老鼠。

小老鼠当然不愿意别人这么叫他,可又有什么呢,他确实不爱劳动呀。

春暖花开,小老鼠在门口玩,一只乌龟背着一袋东西,吃力地走来。

到了跟前,乌龟放下袋子,说:小老鼠,麻烦你了。

亲戚送我一袋花生,我家离这里还好远,我实在背不动啦。

我想先寄放在你家里,以后来取,行吗?行!行! 小老鼠爽快地答应着,和乌龟一起把花生抬进了屋。

乌龟走了。

小老鼠把鼻子凑到花生袋上嗅嗅。

啊,真香啊!他的口水顿时嘀嗒嘀嗒落下来。

不能馋,这是别人的东西,不能吃! 小老鼠打着自己的嘴巴说。

可是口水一点也不听话,反而流得更多更快了。

唉,真没办法! 小老鼠打开袋子,吃了几粒花生。

第二天,小老鼠看着花生,口水又流出来。

他啪啪啪用力打自己的嘴巴:昨天不是尝了吗,怎么还馋?不能馋! 可是不项用,口水仍越流越多。

唉,真没办法! 小老鼠又打开袋子,吃了几粒花生。

一天又一天,每天小老鼠都忍不往要吃花生。

终于有一天,花生米只剩小半袋了,这时小老鼠慌了:明儿乌龟来取,怎么还他呀?小老鼠急得吃不香睡不着,想呀想,唯一的办法就是快点把剩下的花生种下,也许能在乌龟来取之前收到花生,还给他。

于是,小老鼠在屋后开垦了一块地,播下了花生种子。

在小老鼠的精心照料下,种子很快发芽、长苗、结果成熟啦!小老鼠收回花生,剥出花生米,把乌龟的袋子装得满满的,还剩下好多。

真香啊! 小老鼠吃着自己种出的花生,好不开心,他想:劳动真快乐,以后我还要种,种花生。

种玉米、种土豆就这样,不爱劳动的小老鼠变得爱劳动了。

大家也不再叫他让人讨厌的懒惰的小老鼠,而是亲切地改叫讨人喜欢的勤劳的小老鼠。

爱劳动的童话故事:爱劳动的小猴一只小猴在自己的家门口种了一棵桃树,希望在夏天能吃上甜甜的桃子。

小树一天天长大了。

有一天,小树被风吹得东倒西弯。

小树痛苦地说:小猴,快帮帮我,我要被大风吹倒啦! 小猴听见了,连忙给小树做了个支撑架。

小树终于在风中站稳了,感激地小猴说:谢谢你,小猴!过了一段时间,桃树身上又长了蛀虫,小猴又立即把树上的蛀虫捉了个一干二净。

经过漫长的等待,盛夏来临了,桃树上长出了鲜美的桃子,让小猴吃了个够。

爱劳动的童话故事:爱劳动的小青蛙秋天来了,秋天来了,田野里一片金黄。

小青蛙不知道要干什么就跑去问爸爸:我要干什么呢? 只见爸爸没回答,而是在加紧挖洞,他就跑去问松鼠哥哥:松鼠哥哥,你在干嘛呀? 松鼠哥哥说:我在找松果,当粮食吃呀!你怎么不干活呀? 我不知道我要干嘛呀? 小青蛙说。

小青蛙又跑去问啄木鸟叔叔:你在干什么呀? 啄木鸟叔叔说:我在帮大树治病呀!你干什么呀? 我不知道要干嘛呀! 小青蛙伤心地说。

小青蛙又伤心地走了,回了家,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小青蛙头上飞过了一群大雁,小青蛙大声叫道:大雁,大雁,你要去看哪里呀?一只大雁飞了下来说:我们要飞到温暖的南方去,因为这里太冷了! 小青蛙说:你知道我要干什么呀? 大雁说:你还不知道呀?当然是加紧挖洞,冬天好好睡一觉! 小青蛙问:我为什么不像松鼠哥哥找松果呢? 大雁小声的说:你别让别人听见,不然会有人要捉我的。

说完就飞走了。

小青蛙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哦!原来我该赶紧挖洞过冬啦!看过爱劳动的童话故事的人还看了: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相关主题